“问题引领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
2016-05-30杜翠兰
杜翠兰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主要提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积极性,而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最终实现知识的构建、迁移与拓展。本文以《神奇的遮罩层》教学案例为例阐述对“问题引领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情境;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问题引领式”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创设问题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日常教学《神奇的遮罩层》课堂设计为例,对“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的涵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进行“问题引领式”教学以及“问题引领式”教学存在的误区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认识与思考。
1 什么是“问题引领式”教学
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问题。而所谓“问题引领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问题或者提炼出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问题要能充分激发学生解决该问题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最终实现知识的构建、迁移与拓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里提出了“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即“诱导思维,探索研究” [2 ],这也正是“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精髓。
2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进行“问题引领式”教学
2.1 创设有效问题,诱导学生思考
思考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预设有效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欲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并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初步掌握遮罩层概念时,设定一个文字图层作为遮罩层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文字图层作为普通图层和作为遮罩层两种不同情况下文字颜色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就可以更进一步明确应用遮罩效果后,由于遮罩层上的形状是被“镂空”的,因此最终显示出来的颜色是被遮罩层的颜色,与遮罩层的颜色无关。所以,可通过辨别色彩(或显示内容)的来源来确定哪一层为被遮罩层。另外,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不一定都要由教师来明确提出,也可以在课堂上故意设计教学“意外”,让学生发现问题,换个方式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去思考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制作动态遮罩时,在演示过程中“忘记”把实心椭圆所在的普通图层设为“遮罩层”,并开始测试影片。学生可观察到测试影片结果,“椭圆”并没有被“镂空”。此时请学生帮忙分析并找出演示不成功的原因。(由于之前探讨过静态遮罩实例,部分学生已能很快看出问题所在,即没有把实心椭圆所在的图层转换成遮罩层,但仍有部分同学没能及时分析出原因,因此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可加深学生对如何将普通图层转换成遮罩层的记忆。)
2.2 探索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清楚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意味着让学生自由活动。信息技术课堂的探究活动应该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探索研究,并在作品实践的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技巧。在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制作图片滚动效果这一任务时,与学生共同提炼出3个可供探索研究的问题,分别为:正方形应该绘制在遮罩层还是被遮罩层?如何设置一组连续的图片直线式运动?怎么制作一个与遮罩层“窗口”相符合的边框?此时,若是直接完全放任学生“自主探究”,则学生容易陷入盲目状态。事实证明,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对于设置单张图片直线式运动是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但对于首次碰到将多张大小不一的图片制作成一组大小一样的图片直线式运动的问题无从下手,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断的失败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继续探究的动力。因此,要先“放”,当学生“卡壳”的时候再及时伸出援手,提示学生在图层中放置连续的图片时,图片大小的处理问题(如何设定成一样大小?),如何把多张图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合),组合后就相当于一张“大图片”。学生搞清楚这些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思路自然而然就越来越清晰了。至此,大家可以发现,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并不是一整节课全部被问题塞满,而是要求教师必须分清楚课堂中哪些内容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才能让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解决方法,又有哪些内容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要主导整个过程,既放手让学生在作品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没有对学生“置之不理”。学生在教师有教学目的的引领下,通过思考、实践操作及相互交流,获得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领悟分析问题的方法,拓展应用
在“问题引领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并领悟到该堂课的知识后,还应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加强知识的巩固,提升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了遮罩层的基本应用后,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遮罩层还能制作出许多具有眩目神奇效果的动画作品。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多种具有吸引力的动画作品给学生参考,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动画实例获取设计思路。例如,提供了一个拓展任务为制作放大镜效果(放大一张100元人民币)。与学生讨论分析并提炼出以下几个问题:要实现放大效果,其实可以在遮罩层绘制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实心圆);被遮罩层上的内容应该是什么?(把需被放大的画面(人民币)作为被遮罩层);究竟是遮罩层还是被遮罩层在做从左到右的运动?(遮罩层的圆需做一个从左至右的动作补间动画)。分析至此,发现其实已经完成了运动着的圆形遮罩,但被遮罩图层上的人民币只显示在圆形范围内,而超出圆形范围的内容就没有显示了。不过,通过观察动画实例,还可以发现人民币其余地方的画面也应显示出来,不过比例要小一点,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该怎么把这张人民币显示出来呢?这是本题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此处需要给予学生部分提示:添加一普通图层,这一普通图层位于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下面,将被遮罩层的画面复制后原位置粘贴到这一普通图层,并用缩放工具适当改变图的大小。于是,作品一步一步接近我们所需要的效果了,最后,为衬托遮罩效果,需要给“放大镜”添加上外框和手柄,让它和遮罩层的圆一起(同步)运动,而如何实现这个问题,用前面基本任务的知识点就可以解决了,至此,学生不仅更进一步掌握了遮罩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而且提升了从动画实例中获取设计思路的能力。
3 问题引领式教学存在的误区
3.1 创设的问题不具有价值性
问题太简单,显而易见,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问题太深、难、泛,往往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问题引领式教学切忌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而是所提的问题能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迁移。
3.2 在引领学生思考这个过程把握不住恰当的度
要么放不开,不敢相信学生探究的能力,教师讲得太多,咀嚼得太细,学生都没有探索的空间;要么太放开,自由“放羊”。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情境,让问题暴露出来,做到收放自如。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引领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升“创设问题”的艺术性,在关键时刻充分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有效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内部动力。“问题引领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由传统的教师单向演示操作、灌输知识转变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知识,提升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课堂上创设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将帮助我们打造一个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EB/OL].http://baike.so.com/doc/1352343-1429714.html.
[2]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EB/OL].http://video.chaoxin g.com/serie_4000012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