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渗透
2016-05-30陈欣
陈欣
在教学中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主动学习、开发潜力和多方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为目标,在教学中既交给学生知识又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乌申斯基指出:“如果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前教育的最大弊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而信心是支撑起生命力量的风帆,因此让各种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动器,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有学习困难时,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哪怕是一丁点的思想星光,也是给予大力地褒扬和赞许。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障碍时,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
二、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新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有1/2到2/3的时间独立学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时间上的要求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突破口。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直线单向状态,形成师生间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的交往。此时,师生间、生生间在课堂上主要成为学习伙伴的关系。 “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强调:要创建新型的学习组织,不断发展人们的潜能,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活动的空间,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活力。具体形式有:个人学习、同桌协作、四人小组活动、大组竞赛、小老师执教等。如教学小学英语三年级Unit1Hello!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读、跟老师读来读通对话,接着分角色朗读,然后由笔者本人扮演“Miss White”,和学生一起表演对话,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表演,并且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
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姆主张要学会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以小学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1Hello!为例子,教学模式可以分两阶段来设计。第一阶段教、学“结构”阶段,先教学生“Hello”、“Im…”这两个词汇,让学生慢慢感悟,反思学习过程,找出规律:“A: Hello, Im A. B: Hello, A. Im B.”,归纳出相同的学习方法:①学会单词,②会读句子,③搞清对话的对象感。这一阶段教学进度较慢。第二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通过迁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学这一个句型。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个句型,也初步了解了句型操练的要求,为以后的对话教学做好了铺垫。一个个“结构”设计的连接,构成了学科的知识结构链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对话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结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古语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但在课堂教学中,质疑能力则因学生学的是代表标准的教科书而被常常忽视,其消极后果是学生的创造、好奇和探究的内在动力减退。“新课程标准”理论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提问的权力不能再垄断在教师的手里。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所在: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②通过自主讨论来解决问题;③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还要鼓励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出两类问题:①学会的问题提出来考同学,②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互相提问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强化思维的密度,增强思维的广度。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所产生的长远效应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内在需要增强,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教育要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别出心裁。在英语活动课上,笔者提出了一个活动主题“介绍自己(Introduce myself)”,这时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争先恐后、踊跃发言,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并且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学习到新的语言,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灵活的教堂教学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