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带,法式文化的另类坐标
2016-05-30
在烹饪领域,出身“蓝带”,就像打上了路易威登或爱马仕的标志一样,是高品质的象征。法国蓝带厨艺学校被评价为:“它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烹饪界。”
“烹饪界的巴别塔”
“蓝带”源起于16世纪法王亨利三世创立的“圣灵骑士团”。这个存在了250年的骑士团,成员几乎都是贵族,他们热爱奢华铺张的飨宴,追求顶级美食。能让他们满意的厨师,被公认为拥有卓越的厨艺。因为这些骑士都佩戴着一枚圣灵勋章——金十字架勋章系在一条蓝色的丝带上,所以“蓝带”便成为卓越厨艺的代名词。
在法国,厨艺在很长时间内被看作一门手艺,而不是一门专业。直到19世纪末,一个雄心勃勃又聪明的女人——玛尔·萨特拉改变了这一切。她创办了一本面向主妇的《法国蓝带》烹饪周刊,刊登收集来的各式菜谱和烹饪技巧。为了回馈订阅用户,她在1895年开办了法国蓝带厨艺学校,邀请主妇们来巴黎学习烹饪,并聘请专业厨师现场指导。这无疑是个新鲜又大胆的决定,蓝带也可算是世界上第一所西餐与西点专业培训学校。尽管前来学习的人不多,却获得了极佳的反馈。萨特拉开始思考:“如何让杂志和学校被更多人知道?”
1896年1月14日,萨拉特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场厨艺秀,不仅邀请高档酒店大厨前来指导,还在厨房中安装了电炉——当时最新的厨房器具。这场厨艺秀非常成功,蓝带学校一炮而红,大批学生被吸引前来,许多久负盛名的厨师也乐意来此教学。1927年,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在访问蓝带学校后感叹:“这里有至少8个国家的学生,就像是烹饪界的巴别塔。
顶级大厨做老师
二战期间,蓝带学校一度关闭。战争结束后,学校被布拉撒夫人买下。布拉撒夫人出身法国贵族世家,精致又优雅,对烹饪有着非凡的见解。她认为,法国食物就是法国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烹饪或者品尝食物,其实是在享受一种文化”。她对蓝带学校的课程进行了调整,既培养烹饪的技巧,也学习理论。
布拉撒夫人退休后,学校的主人变成了安德烈·君度。此后,蓝带开始走出巴黎,成为一所跨国学校。经过几代管理者的努力,现在蓝带已经在27个国家开设了50多所学校,每年有来自70多个国家约两万名学员入读,专业也从最初的西餐、西点,扩展到葡萄酒、酒店管理、美食旅游学等。
蓝带学生的厨师制服非常漂亮,厨师帽、蓝领巾、双排扣上衣、蓝白细格长裤、白色过膝围裙以及硬壳顶的厨师安全鞋。上课时,学生们要把叉子、勺子放在袖口间,方便随时配合品尝。当老师发出指令时,所有人都必须大声回答:“是!主厨!”要知道,“条理”在法式厨房里有着和味道同等重要的位置。
尽管蓝带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改变,但有一项传统始终坚持——聘请顶级大厨做老师。蓝带刚成立不久,萨特拉就请来了当时最杰出的法餐主厨亨利·保罗坐镇学校。保罗从12岁开始学习厨艺,被赞为烹饪天才,曾在多家顶级法国餐厅担任过主厨。收到萨特拉的邀请,保罗有些犹豫,但参观学校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很乐于把厨艺传授给别人。他一待就是近40年,其间,他写了《现代烹饪艺术》,该书被誉为
“有史以来,最综合、权威和有创意的法国美食书”。保罗曾说:
“在蓝带的时光,启发了我的创作。而创作中的所得,我很高兴又教给了我的学生。”
现在,除美国外,蓝带在全球校区的老师都是法国人,使用法英双语授课。这所和埃菲尔铁塔差不多年纪的学校,也如高高的铁塔般,成为法式文化的一块拼图。
现实中的“塞布丽娜”
在电影《龙凤配》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司机女儿塞布丽娜爱上了主人家的二少爷戴维。可惜,戴维毫无察觉。伤心的塞布丽娜去了巴黎一所烹饪学校学习。在那儿,她华丽蜕变,变得美丽又独立。在给父亲的信中,塞布丽娜写道:“我获益良多,不只学会了如何烹调出美味的食物,还有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生活。”
这所巴黎烹饪学校就是蓝带。不仅是电影里的塞布丽娜,现实中,很多人的命运也被蓝带所改变。
被蓝带改变人生的学生中,最为传奇的是茱莉亚·查尔德。1948年,茱莉亚随丈夫到法国,对厨艺并不精通的她选择去蓝带学习。这个选择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她发现,原来自己不仅喜爱烹饪,并且很有天赋。
后来,茱莉亚回到美国,与两位好友写了一本教美国妇女如何做法国菜的书。此后10年,她们反复研究和创新菜谱,让菜谱变得详细、有趣又实用。1962年,她关于食物的评论文章在全美教育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由此,她的第一个电视烹饪节目诞生了。茱莉亚独特迷人的声音、有趣美味的食谱、烹饪时的专注和热情,逐渐让她成为美国最有名的电视厨师。
2001年11月,当茱莉亚离开自己在马萨诸塞州住了42年的家,准备回到家乡加利福尼亚时,史密森国家历史博物馆决定收藏她的厨房。博物馆负责人说:“这个厨房完美地记录了她对美国人在食物方面非凡的影响。”
在故事的最开始,萨特拉开办烹饪学校只是想增加杂志销量,最终,这个决定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甚至影响着我们更多人的生活——在精致的西点和美食中,寄托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摘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33期 郑心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