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与学习评价
2016-05-30神惠子
神惠子
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并完成课程作业任务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充当小组合作学习课程任务的设计者、调控者和督促者。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过程与结果结合且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教学;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角色:学习评价
教育大辞典中,对实践教学的定义是:实践教学,又称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绘测、实际调查等。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前期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出真知,学生也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真正掌握。同时,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手段。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方向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应用型专业,由于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中很多课程都包含了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专业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并完成作业任务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其中教师角色和学习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实践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需要充当的角色
1.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课程任务的设计和安排者。合作学习是以某些问题或任务来呈现学习目标,并以寻求问题或任务的解决来展开学习活动。因此,设计合作任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服装设计专业需要大量操作性工作的特殊性,尤其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有效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合作学习任务、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设计和安排的任务中,目标明确且带有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完成课程任务。
2.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调控者、督促者。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积极的调控、督促,以此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教师要积极协调化解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矛盾。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问题矛盾的出现是普遍现象。比如从最开始的分组环节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虽然基于公平的考虑,教师一再强调分组时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实际自由分组时,往往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习惯找和自己能力接近的学生构建成组,而成绩差的则被冷落而只好最后凑合成一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起一定引导及调控作用,比如亲自安排男女生、内外向学生、成绩优良和成绩中下的混合搭配,虽然做不到每一组都绝对的势均力敌,但也尽量让分组均质化。从分组的环节就尽量调控好,避免后期更大的矛盾和问题出现。
服装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艺术类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自己的作用而否定其他组员的作用。比如在一次小组阶段性的汇报中,其中一名组员把所有的成果强调是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完全否定了其他组员的作用;又或者是在一些个性较强的组员之间,由于大家各自坚持自己的想法,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不同,导致小组合作过程不顺利,产生额外的矛盾,互相否定对方,最终导致分道扬镳,这些都与小组合作的初衷背道而驰。而这些问题发生的共同原因在于学生过于放大了各自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组员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带给他们的好处。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及时协调化解矛盾以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基于类似问题的发生,教师可以让每个成员做一次反思,思考一下自己对团队所做的贡献及其他组员的作用。设想假如失去了其他组员的努力,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任务分工的交换。教师对于任务的分配在考虑到个人的特点及擅长方面外,也可以定期让学生进行轮换,这样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各角色的责任及其重要性,也能够换位思考,重新审定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有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2)教师需要适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监督促进。经常看到小组成员中的一部分人在埋头苦干,另外一部分人却无事可做,问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要接手目前在其他组员手里的工作,因此要等他们做完,自己再去处理下一个环节。这就属于时间及任务统筹安排的不合理,虽然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的作业环节性较强,但如果不是特殊原因,小组组员的工作应该是同步进行。教师基于此种情况需要督促其做好时间计划安排,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容易产生的依赖心理,再加上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具备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这模式中融入适度的竞争意识以避免部分学生形成消极依赖思想。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忽略掉竞争,就容易出现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的情况。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计由小组共同完成和个体独自完成相结合的任务。如设计前的调研工作部分可作为共同任务,但涉及设计方案部分就要求每位组员都要去完成,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有偷懒思想的学生的监督力度。整体合作与适度竞争相结合,小组合作中提倡适度的竞争也可以与社会现实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
(3)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帮助者和启发者。教师看问题的视野及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方式较之学生更为成熟全面,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的角色此时应当转变为帮助者和启发者。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提供耐心的教导和鼓励,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比如,在上职业装款式设计课程的时候,有的小组被分配到汽车4S店方向员工服装设计的任务,小组成员因为从未接触过此行业,首先有了心理上的胆怯,单纯地认为自己没有购买意向就不敢进店里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类似的胆怯心理并且提供一些汽车4S店的相关信息,而事实也证明,他们的课程任务也完成得非常成功。此外,教师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是给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在做相关服装的调研工作中,对一手资料的获取环节遇到了困难,店员不允许拍照,这就很麻烦了,课程任务无法继续进行,小组成员甚至想到了放弃,教师需要及时鼓励并启发他们是否可以通过尝试沟通的途径解决问题。最终,一名组员联系到了相关的部门经理,通过沟通交流发现是校友,于是调研的一手资料被顺利地获取。虽然这只是个例,但也说明了启发帮助的作用,另外也充分体现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教师所充当的这几个角色,学生认识到教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会把真实的想法和存在的困难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和谐。而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和发现一些问题细节并在之后的教学中补充完善,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过程与结果结合且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多角度全面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所完成的任务成果,可以个人和小组自评、教师评价与其他小组或个体互评相结合进行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判,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纯由教师角度决定的,因为服装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任务的答案不是数学定理一样的公式化标准。在评定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个人和小组先自我评定,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评定,最后由其他小组或个体进行评定,多角度评定会更为全面合理。而学生在自我评定及对他组评定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促互进,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课程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全面评价。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参与各小组的合作学习,全面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分阶段让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同步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而不是最终任务完成时才予以评价。这样确保了小组学习成果的质量,也避免了任务布置完后,只有最后结果的现象。教师在过程评价中可以关注每个组员的情况,多关注性格内向、言语较少的学生,倾听其交流合作的心声及困难,及时发现并适时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评价促进发展。
3.多元化评价并适当奖励。在实际完成任务中,很多小组和个人可能在某一方面较突出,这种情况可以专门设置某一奖项。比如有些小组在方案设计环节做得特别精彩,有的小组在调研环节做得特别细致,有的小组在汇报过程中特别生动等,这些都是其可取之处。特别优秀的小组或个人,也有其相对欠缺的环廿.同理,相对一般甚至较差的小组或个人也有其可取之处,所以教师应当全面、细致、多元化地去评定,对整体或者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充分鼓励和形式多样的小奖励。
服装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效率,满足了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深化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能力得以全面综合发展,教师通过角色的重新塑造,自身业务素质也得以提升发展。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说是多赢之举。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