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随机性应用
2016-05-30胡舒晗胡书灵
胡舒晗 胡书灵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随机性设计对新的视觉语言创造的重要性,并分别从随机性设计的理念、特点、作用、趋势等方面指出,随机性设计对探索与创造新的视觉语言具有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随机;未来;设计;探索;创造
随机性,在艺术设计中表现为一种偶然,具有不可预知性,所产生的美感不可重复、不稳定,它仿佛是一种新鲜的诱惑,勾起设计师探索的渴求,有意追求却又无法把握。随着设计方法的不断拓展,兴起了一批探求“随机”领域的设计工作者,他们被称为“未来设计师”。相比起不少把“少即多”奉为真谛的当代设计师而言,未来设计师更加着迷于不可预知所带来的超乎想象的视觉语言。他们视设计不仅仅是美学上的形象创造,而变得更像是科技发明,着迷于那种集多种性格于一身,神秘莫测、奇幻诡异的视觉效果。
在随机性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本身关注的不再是“设计”,而更多是“发现”,他们的每一次“挖掘”都仿佛是一种全新的历险,仿佛选择了一把未知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未知的大门,渴求并努力了解它,对一种不确定性的“前方”,欣然选择了继续向前,去探索发现其中的“语言”。工作的目的是探询语言的形成,对于不确定性的寻求,通过行动来实现,并努力搭架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在探索过程中,各种感知都被那种不可预知所刺激,并在随机的空间中架构起了语言的结构,他们通过不断勘探,不断标示,继而又不断地欣赏着这些“上帝的杰作”。
随机的概念源于科学中的概率论,而概率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采用被假定为已知的和已被承认的定义形式,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使用推论方式来建立它们的一般概念及基本规定。推论方式的准确与否则是以大脑逻辑分析对概念的作用结果。而当人们把大脑逻辑想象中的世界还原到纸面的时候,视觉领域里最基础的点、线、面的另一种表达也被归纳了出来,思维内部的想象空间在那一瞬间被传达到了视觉领域里。几何线中的点、线、面赋予生物体的细胞本质,在视觉上,无论是在看平面还是立体的物体,点、线、面是所有东西的基础组合。线体现着移动的轨迹,是点运动的结果,是点从静态跳到动态的过程。而折线的产生也是由于受到了外力作用……在几何线的“诠释”中不难发现,想象的空间及逻辑的推理具有巨大的潜力。
19世纪,著名的荷兰艺术家毛利茨·科内力斯·艾舍尔(M.C.Escher)最得意的作品《画廊》(如图1所示),作品遵循的一种规律是单位矩形经过一个循环后会放大256倍,也就是著名的黎曼曲线(Riemann Surface)。埃舍尔在作品中严格遵守规律,在精确、规则、秩序中“描摹”出了这种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独特的视觉效果。“我经过精密的计算把它造出来,不会有别的可能”,埃舍尔就《画廊》中被人抱怨的难看的柱子所做的解释。他发现了人的逻辑当中存在的对画面表现部分的巨大潜力,就如几何学一样,每设计一次“参数”,便会生成完全不同,但又合理严谨的图形“阐释”。采用科学的方式和系统的步骤去完成一部视觉作品,将抽象的视觉表达出来,这意味着它存在着潜在的深度和发展余地。
随机设计,是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前进。而电脑科技的应用,把随机的可能性放大,仿佛在牵引着人们朝着随机的设计方向前进。原先体现随机的多样方法,却更多地被聚焦到了编程上,大量的设计师开始采用计算机编程用以体现随机的表达。在服装设计领域,前卫的设计师们已经提出用计算机可以对服装结构设计产生特有的视觉效果;在建筑领域,用计算机编程产生的随意性建筑空间结构的方法已经成为普遍的设计方法之一。
Joris Laarman设计的“骨椅(BoneChair)”(如图2所示),通过开发设计的软件,整个椅子的设计成型都是软件运行的结果。将所希望的椅子的重量和承重力数据输入电脑,软件程序就会模仿人体骨骼的生长方式“生长”出一把椅子。
在整个随机性设计的探索过程中,关注的并非“设计”而是“自身呈现”,随机设计的兴起也开始扰乱了旧的设计理念,带人们进入一种偶然与不可预见的新的次元。在此过程中,自身的经验不再构成障碍,也因此将“任务”拓展到了无限。探索的价值不仅基于对新的视觉语言这个实体结果的发现,也仍然基于它本身具备着对激发想象,带动探索及创造的隐性动力。在未来,实现设计师们追求目标的“关键不在于科技,而在于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李际.从视觉到意识——建构主义理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2):31-33.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