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教学中不容忽视细节意识

2016-05-30张春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写作者内心细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也一直是摆在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学生怕写作文,一拿作文题目就翻课外阅读书,笔下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写作过程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善于在内心建构视象画面。教师怕教作文,往往是临时抱佛脚,在其他学校听到一节公开课,回来就演示一遍给学生,没有相应的序列化,更谈不上其他的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必须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作“前”指导过多,即审题、选材、构思、列提纲、完成习作初稿的大框架指导,不厌其烦,面面俱到,而忽视了作“后”的讲评。作“前”的指导,没有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的材料,即解决“写什么”;更没有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方法,即“怎么写”。老师大都遭遇了“好心办坏事”的尴尬。而作“后”讲评,教师仅仅是找几篇范文一读了事,不能发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只能是原地待命,无法更上一层楼。

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在学生的写作与老师的指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写作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开启自己内心视象之门,用细节意识让内心视象画面的建构与外化达到平衡。进而让学生的写作更完美。内心视象画面“内心视象”这一概念是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大师斯坦尼斯夫斯基在他的名著《演员自我修养》中提出来的,最早是用于戏剧方面的。“视象”,本来指客观对象,主体用肉眼看得见的人和物。而“内心视象”并不是肉眼所见,而是浮现在主体的脑海里,只有用心灵的眼睛才能“观察”到,感觉到。本文中所谈的“内心视象画面”是指学生在写作中,用联想、想象、幻想来设计某些人物、某些事件、某些情境,脑海里呈现出各种相应的形象。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事实上,内心视象的形成,并非全凭空想象,它主要来源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的直接印象。它带有写作者的鲜明的个人经验、个性色彩、主观性。它只有写作者自己才能感觉到。整个写作过程是生活的心灵化与心灵的生活化的辩证统一。生活不能直接进入作品,它必须经过心灵的熔铸,心灵也无法直接化为作品。生活与作品之间,心灵是中转站。内心视象,正是生活心灵化、心灵生活化的产物。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座孤岛,都会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就要认清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它。我们也只有把握了概念的内涵与特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最佳的链接点,以便实现其价值。

博马舍说:“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求实精神要比丰富知识更重要。”我们掌握了一种理论,不将其运用到教学中,那就是没有掌握。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我不断地寻觅,发现细节意识是内心视象画面建构与表达的一把钥匙,是将写作中的原材料、内心视象、描写事物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关键点。只要抓住这个点,学生的写作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细看:内心视象画面的积累

生活素材虽然是有形的,但它是散漫的、片段的、随机的、偶然的,对于学生来说,它只是一堆未经过雕琢的矿石,一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它隐于生活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怎么发现它,感觉它,并把它摄入自己的内心,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心观看众多纷繁的生活现象,积累一些生活素材。

1.在细心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激发写作动机。写作动机是驱使写作者投入写作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它唤起写作者的写作冲动,但是写作动机不是无缘无故自发产生的,它是生活素材暗示给写作者的。这种暗示往往是在写作者心里不平衡的时候产生,有时是一种刺激。如一篇题为《香樟树下的小树苗》文章,学生细心地观察到了学校香樟树下的树苗,由树苗虽然小,但能够顽强的生长,迎接暴风雨。顿悟自己学习成绩虽然平平,但一定可以迎接高考的“暴风雨”。这篇文章是这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不理想的情况的,嚎啕大哭,在校园里转了一节课后写下的,正因为内心的不平衡,才激发了她的写作欲望,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眼睛,才成就了这篇文章。

2.会储存和精当处理写作素材。我们在写文章时不能把感觉到的但尚处于粗糙状态的原材料变为比较集中、典型、明晰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是比较肤浅的。在这个过程中,细心的审视、发现材料中的闪光点就显得很重要了。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艺术眼光,去發现原材料的独具魅力之处,并提纯其为自己有意识的值得表现的视象。独特的艺术魅力发现有赖于独特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价值取向,而这两者则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用心观察,有时候,不经意碰到的生活细节,在生活的有心人眼里,都会因其敏锐的细节意识而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例如一位学生在《黑暗的舞者》中是艺术发现:

八九月份,校园里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整座教学楼上空附近都被他们占据,黑压压的一片。走近观察,粉粉的翅膀,灰不溜秋的颜色。夜晚的天空中,尤其在强烈的灯光之下,又能见到他们飞跃的小小身躯。一点一点的逼近灯光,但并不遮盖。光明一直都是圣洁与希望的象征,而飞蛾的这种做法令我突然想起了“飞蛾扑火”这个词,还有三藏法师所写的“爱惜飞蛾纱罩灯”,似乎自古以来,飞蛾就敢于为了光明而牺牲,自身的丑陋与微弱使他们更加向往光明与圣洁,所以他们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在黑暗中点燃最美的瞬间。我无意赞美飞蛾,但它那种在黑暗中为光明翩翩起舞,甚至为追梦而不惜殒身的精神确实令我折服。正如生活在中世纪的某些人他们身上也有飞蛾这种精神。

校园到秋季时有很多蛾子,这位学生细心观察到了这一现象,把它付诸笔端,细致地刻画了出来,这本是很平常的,但是该生却由此联想到了为追梦而不惜殒身的精神,这个联想相当独特,它揭示出了“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因此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这位学生不是在细心审视原材料的基础上提纯原材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感悟的。

二、细思:内心视象画面的转化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没有细密的思考是无法实现的。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脑中已有大量的材料和善于发现的基础上,以细心思考、感悟的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内心视象画面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活材料蜂拥而至,信息在这里不断的融汇、碰撞、解体又重新聚合,以前脑中出现的视象都要在此时受到检验、整合和升华。千万个念头刚冒出来又倏尔逝去,紧接着又涌出千万个新的想法。此时既是“思接千载”的时刻,也是综合创造的时刻。唯有沉下心来,细细思考,方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细思是指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中已存在的画面进行思索。开始时可能思绪比较多,茫无目的,但渐渐的在众多的思绪中,一种发现或一种创造性的闪光出现了。此时,存在于内心的视象画面逐渐明朗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为这个视象设计情节,酝酿采用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就实现了内心视象画面的转化。例如作文《那间老屋》,小作者在自己的内心中清晰的呈现了老家的老屋,但不是仅仅写老屋的外貌,经历了什么,而是围绕老屋写了一家人回老屋的几个情节,借助这几个情节表达出时间的长与短以及深深的家园之思,读完令人感叹。

三、细画:内心视象画面的表达

内心视象建构得再好,它仍然是精神层面的,如果不用语言文字将其转化,固定在纸张上,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写作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只有完成了这一过程,写作者内心的视象画面才能被读者所感知,所吸引,所共鸣。这个过程也是写作的最后过程,但它也是一个最为艰难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刻画、语言表达和技巧运用都需要细节意识。

1.细描绘——刻画人物形象

写作者的内心视象画面中必然有一个个性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要把这个形象刻画出来就必须细致地描绘。当然,不是无节制的细节刻画,它是要围绕记叙对象多角度描写,根据情节有所侧重。例如江苏2014高考满分作文《青春万岁》中几个片段:

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般从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找到了!”老爸捧着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着一只轻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飞的蝴蝶。

是一本手抄诗集,是青春的幻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那声音雄厚,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見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陃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这篇满分作文里,小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才思,为我们刻画了“人老,青春不老”的老爸老妈形象。通过对倾斜加粗字体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刻画人物形象的几个注意点:

(1)抓住特征绘肖像;

(2)锤炼动词绘动作;

(3)凸显个性绘语言;

(4)揣摩心思绘心理;

2.细斟酌——提炼推敲词语

刘勰说:“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可见,内心有视象画面想要把它表达出来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对词语进行提炼和推敲。

推敲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内心视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过程。

词语提炼推敲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内心的视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我们关注自己内心塑造的那个视象,同时用独一无二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不但不是事物的常态,甚至也不是常见的变形,而是经过写作者细心斟酌超常搭配创造出来的幻象。例如学生习作《让阳光照亮我的路》中这样的几个句子:

(1)阳光温柔地翻晒着花草树木,也翻晒着老人们脸上的皱纹。

(2)早晨,在阳光的照射下,一枚皱了皮的红枣,发表在老了的枣树上。

(3)路窄得已瘦不下我单薄的身影。

(4)老师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板书在弯弯的小路上。

在这几个句子中,体现了学生对字词的精雕细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对这样的句子要多加点评表扬,引导学生养成苦炼字词的习惯。

3.细摸索——设置核心细节

设置富有张力的核心细节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情节是由一系列细节串联发展而成,在这一系列细节中,必然会有一些细节属于非常关键的核心细节,它们不仅起着承上启下和揭示人物性格的串联作用,而且它们还有昭示作品意蕴,寄寓作者情感的作用。我们把这样的细节称为富有张力的核心细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设置这样的细节,可以让看似平淡无奇的叙事充满了韵味而发人深省。

综上,细节意识贯穿在原象,内心视象,外化物象三者之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刻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细心思索、细致描绘。通过这样的途径,我们找到了细节意识这个支点,就能撬动写作这个难题,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实现作文写作质的飞跃,也为语文作文教学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路。

张春旺,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猜你喜欢

写作者内心细节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写作
细节取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