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
2016-05-30郭志明
常态的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语文水平的长进靠的就是一节一节语文课的累积。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的备课决不能只是对课文的熟悉、对资料的搜集、对教学思路的简单梳理,而要从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角度,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对每篇课文、每节课进行教学的精心设计,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流程,从教学策略到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要反复推敲,不断优化,让每节课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优绩高效。
语文教师要充满设计的思想。有人问著名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怎样保持人生的动力?” 他说:“我最深层的驱动力,其实是一颗纯粹的、不受拘束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永不匮乏的资源,每天晚上睡觉前,你觉得你的好奇心已经得到充分满足了,隔天一早你醒过来,猜猜看?你又充满了好奇。这是我体内的一座小引擎,除非有一天我不在了,它才会停下来。我就是喜欢这样!” 这位大师的话,其实说出了一位优秀者的必备品质,这就是要充满设计的好奇和冲动。这对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有很生动的启发。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谈及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时碰到的一位热情洋溢的教授泰勒,这位教授早上到学校后,走到走廊上立即抓住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教师还是学生),便说起昨天他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并把他的想法讲出来,过了一会儿,他碰到另外一个人,他就讲另外一个想法。泰勒教授每天大概有十个新想法,但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正确的也就有半个。可是人们想一想,假如一个人每天都有半个正确的创意,他的成就就会不得了。案例虽然有点夸张,但对语文老师的启发依然很大。我们备好了教案,但要追求至善,这个教案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课,应成为我们的重要惯习。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书的一生,就应该是不断探索、越做越好的一生。于漪的课,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漪的3000多节语文课。其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漪老师这样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也正是她最可贵的品质。有人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我们应该学习于漪的探索精神,努力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而优秀的标准有很多,最直接、最拿魂、最能给学生终生影响的是其教学设计的功夫。语文课所以好是因为教学设计好,语文老师所以优秀是因为教学设计独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课堂教学越来越好,教学效果越来越佳。
精巧设计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源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彩,精巧设计会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一篇传统课文,一般人在组织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总是由故事的线索入手,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进而理清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塑造人物所用的手法,这样教学,层次是清晰的,效果可能也不错。有一位老师却独辟蹊径。他让学生先听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然后,抓住“好汉”二字,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鲁智深能不能算一条好汉?”意在激发学生从总体上阅读课文,并整体把握课文精髓。学生感到很新鲜,纷纷从自己对鲁智深的印象,感到是一条好汉,意见基本统一;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从小说所叙的故事中感到这个好汉好在哪些方面?”学生们纷纷说他同情弱小,这可从他资助金氏父女,帮他们逃生中看出;他疾恶如仇,这可从他打死郑屠、惩治恶霸中看出,等等;这个问题解决后,又提出第三个问题:“鲁达是一条好汉,但他能不能算是一个英雄呢?”这个问题,同学们争论不休,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大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达有扶弱锄强、扬善惩恶的一面,也有粗鲁草莽、野捍刁蛮的一面,因此,他不像岳飞、辛弃疾一样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顶多只能算是一个草莽英雄。至此,学生对小说的结构、形象特点、塑造手法及形象的意义等,都有了十分清晰明了的把握,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我的学生碰到我,常常会表达出一种“语文让他们受益匪浅”的感激,其中经常说起的是我上的那节《群英会蒋干中计》。何以印象深刻?就因为其中有个环节设计精巧。考虑到这是一篇章回体小说,在概括小说三个部分的内容时,我就设计用章回体小说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遭挫折蔡张练兵,窥曹营周瑜定计;第二部分,老师出下联,学生对上联:会群英周瑜施计,盗假书蒋干回营;第三部分,上下联都由学生出:杀张蔡曹操失算,除二患周瑜得计。设计好在哪里?一是切合文章体裁,二是激发学生兴趣,三是培养学生能力,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是终身难忘的印象。这种终生难忘的印象会让学生受用一辈子,会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成为他们的行为自觉。
一堂堂设计精巧的课成就了一个个语文名师。语文名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一个个优秀语文老师之所以能出类拔萃,其根基就是每一堂课都在精心设计后呈现。余映潮老师所以名闻遐迩,与其“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密切相关。他的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每到一处,都要重新备课到凌晨。他教《死海不死》,不是按传统模式讲解说明对象、方法、顺序,而是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该文特色是围绕说明对象“悬一笔”(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俘虏屡淹不死只好释放),“插一笔”(上帝处罚村里恶男让先知鲁特带家眷离开千万别回头,可其妻好奇忍不住回头结果变成石头),“补一笔”(源头约旦河矿物质丰富流进死海蒸发形成死海)”,四两拨千斤,一问带全篇;钱梦龙以“三主”思想实践语文教学,每一堂课都很独特,与众不同,所以至今很少有人能超越。他教《从三到万》,先给学生讲故事:有一个土财主,家里很有钱,但家里几代人都没有读过书。一年,他请了一个楚地的读书人教土财主的儿子读书。楚地的读书人开始教他的儿子执笔描红。他写了一画,说:“一字”;写了两画,说:“二字”;写了三画,说:“三字”。他的儿子便欣欣然起来,扔下笔回去告诉他的父亲:“我学会了,我学会了;可不用麻烦先生,浪费学费了,请辞退他吧。”他的父亲很高兴,便照样做了,拿钱辞退了那位楚地的读书人。过了一些时候,他的父亲想叫姓万的一位朋友喝酒,就叫儿子早上起来写请贴。过了中午都没有写成,父亲催促他,儿子抱怨说:“天下那么多姓氏,为什么偏偏姓万呢?今天早上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啊!”然后让学生由这个故事进行联想“你想到了什么?”。归纳这些联想后再打开课本让学生读课文,梳理作者由这个故事产生的想法:“作者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联想与作者的联想比较,看作者比我们高明的地方,看作者怎樣说道理。学生学的很轻松、很亲切,这样学议论文很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设计应成为语文老师的自觉。教学设计应成为语文老师一种自觉的行为,每堂课都要在精心设计后实施教学,不设计好绝不走进课堂。有位老师在上语文复习课公开课时,曾大胆地设计了一堂“与作者、编者商榷”的课,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课文,专门给课文、给课文注释“找茬子”,以修补课文或注释的某种“缺憾”。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有学生说,《陈涉世家》的编者将“苟富贵,无相忘”一句译为“大家今后如果富裕了,不要互相忘記了”不妥,因为从陈涉说这句话的情境、从同伴的反映和陈涉的叹息、从故事的结局几方面看,应译为“如果今后我富贵了,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有同学说,《与朱元思书》一文,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后分写水之清澈湍急、山之高峻挺拔,再写游人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层次井然,流畅圆满。可结尾又冒出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飞来之笔,似无着落,使文章结构反变松散了,应删掉。这种教法创新的课,激活了学生思维,加大了课堂容量,学生欢迎,取得的教学效果也特别的好。
设计成为教师的自觉,有利于教师形成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师个体的素养、阅历、阅读水平不同,教师所处的环境不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其教学构思、教学方法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视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教学的特色、个性、风格。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课内海量阅读”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较短时间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让学生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倍。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经达到每学期160万字。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长,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力气。这样的教学,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好,学生有阅读的积累,有文化的陶冶,自然受益匪浅。而韩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在实践中渐渐形成。以此为基础,优秀的语文老师就能够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教师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自己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炼,就会形成内蕴丰厚、形式丰富的课堂教学文化,给人们以很大的影响。江苏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主张,也是基于其独特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积淀,形成了其“本色语文”的丰富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即“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黄老师从课程观、教学观、教学原则、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去思考和设计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更有语文的本色,在平淡中见深刻,在常态中显精彩,让学生获得真真切切的语文素养的提升。黄老师自己也建构了内蕴丰厚的课堂教学文化。
郭志明,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