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解读教《散步》

2016-05-30唐余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散步散文妻子

初中阶段散文阅读教学,常常听到部分老师这样议论: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大多通俗易懂,没有多大意思。再加上平时教学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往往一节课时间就将课文匆匆“扫”过了事。那么怎样才能教出散文的“意思”?笔者认为必须要教出文本的深度,而要教出文本的深度,则必须要先读出文本的深度。备课过程中,我们不妨经常对自己发问:我是否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内涵?我的理解能否再深入细致一点?下面就以《散步》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渐次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完成文意的概括、情感的把握是比较容易的事。教者将解读的重心放在哪里、解读达到哪一层级才算完全读懂呢?反复阅读文本后,笔者认为有两个“点”可以挖掘。

其一,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散文讲究抒情,讲究含蓄,讲究蕴藉。阅读散文,既要注意美好感情的抒发,还要注意用美好的方式来抒发。这美好的方式就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篇散文的语言,就像诗词般凝练、优美、形象、含蓄,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呢?

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到“咀嚼”“品味”散文语言的“美”点,需要教者巧设“问题”,引导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其二,语言与主题的关系。

《散步》这样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真挚感情的散文,作者只选取“散步”这一生活的一角来展现人际关系、抒写亲情、善待生命。但其中有相当多的语句,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从多个不同角度来揭示主题。

要了解一篇作品的“主题”,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作者自己。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家,他对自己的作品应该最有发言权。当然,作为阅读主体,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但这种阅读体会或感悟应该尊重作家的创作本意,或者说作家的创作意图。这应该成为我们解读作品的最好钥匙。

《散步》写于1985年。因為是要抒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作者在切入角度时,是要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也暗暗渗透出来。就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所说:“而且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语文学习》1996年第3期,《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作者的自述,透露出文章的突出主题是有关“生命的感慨”。而不仅仅是涉及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敬老爱幼”。人类“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承担起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作者通过“渗透”的方式,巧妙地传达出了“伦理性质”。

根据以上两点认识,我们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并主要在两方面求得突破。

一、让学生在找寻美好情感词语的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

课堂上,读着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打动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温馨氛围浓浓地弥漫在课堂里。“都被文章中爱的美好情感打动了,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些美好情感的一个词。”

学生找到的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的“摸摸”一词,这个词很好的表现了这种情感;也有的同学找的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的“信服”一词,这个词是母亲对儿子的信任。

还有的同学找的是,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听”字。“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旱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这三个“听”字,很好地解释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根源。

第一个“听”字,是母亲的“听”。母亲的年纪大了,她的孩子渐渐成熟强壮起来了,她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听”里,有一种信任,还有一种母亲的骄傲。儿子的“听”,表明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高大的父亲的话也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听”,是孩子对父亲的天性依赖和爱的崇拜。第三处的“听”,是妻子听丈夫的。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正常生活的反映。这里妻子的“听”,似乎是有特定场合,就是在“外面”。懂事的妻子给了丈夫一种男子汉的尊严,这种“听”难能可贵,这是一种真实的爱的情感,是对丈夫的尊重与挚爱。

文章中还有其他的句子也包含“听”字。前面提到的“信服”,上文提到的,母亲对儿子的单方面的信任,其实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我认为也是一种“听”,一种长辈对子女的爱。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作者看似没有听从儿子,听从了母亲,但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哪怕自己长得再大,再有本事,自己还是母亲的孩子,还是要听母亲的话,尊重自己的父母的。这其实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听”。而后面,“全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也体现出对孩子对老人的充分尊重。

二、让学生在找寻对生命感慨的句子过程中,领悟文本主旨。

1.让学生围绕“感受生命”,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第一处,第4小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这是一幅充满生命活力的初春图。

第二处,第7小节母亲远望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一幅充满生命诗意的早春图。

第三处,第5小节“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儿子天真稚嫩的话语,不仅表现了孩童的聪颖,体现了家庭的温馨,更表现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对生命的直观感受。童心慧眼,一语点破生命之真谛,读来无不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第四处,最后一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句中“新绿”“金黄”“嫩芽”“春水”,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春的召唤,是生命的召唤!也是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共荣共生的协奏曲。

2.围绕“善待生命”,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善待生命,母子之间如何体现?第2小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里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感情,彰显的是尊重并善待衰老生命的光辉。温馨之情,溢于言表。第3小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同样体现了这种感情。

祖孙之间如何体现?在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决定委屈儿子而听从母亲,其理由是:“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而侍奉母亲的日子不多了。文中寫道:“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细微而充满爱意的举动是衰老生命对年幼生命的珍爱与疼惜。而小孙儿呢?不哭不闹,大人们的温情默默滋养着幼小的生命。

作者夫妇之间又如何体现?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诙谐地表现了妻子的贤惠与善良。“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两个成熟的生命信任理解、和谐美满。

三代四口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也连接成一条老、中、幼的生命之链。每一节链扣上都体现着善待生命、心中有他人的人性光辉。细腻的体察与理解使亲情更加醇厚而真挚。

3.围绕“生命的责任”,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赏析。

散步出现分歧时,“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里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作者向人们袒露的,是一个成熟强壮的、肩负着传承使命的中年男子的责任和使命。

于是文章最后写到:“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寓意深刻,不仅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写出了“我”和妻子——站在生命之链薪火相传的连接点上。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生命的接力者,担负着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这就是生命的责任。这一句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显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前文“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相呼应。

参考文献:

1.《一个“听”字满含爱》,褚亚婷,《语文学习》2013,10.

2.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P369—372.

唐余富,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猜你喜欢

散步散文妻子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散步的收获
散步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妻子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