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图案在幼儿园装饰画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30郭春梅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装饰画幼儿教育运用

郭春梅

【关键词】 幼儿教育;民族图案;装饰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123—01

一、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引导

小班幼儿对装饰作品的感受是浅层阶段,当大班幼儿创造的造型独特的服装和美轮美奂的装饰,充满异域风情的作品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小班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此,教师要把握有利时机,采取摆、拼、画的方法,引导幼儿把圆形、方形、三角形、明点状、箭头状等简单形状,通过不同的组合,让幼儿感知不同的图案组合带来的奇妙乐趣,初步认知装饰的审美功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中班以单独纹样装饰为主,教师向幼儿讲授装饰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裁剪、拓印等技法,在不同形状的纸张上进行装饰创作,让幼儿体验装饰画的趣味性。到大班阶段,幼儿可以利用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图形,运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如粘、抠、刻、画等技法在服饰、面具、佩饰、经幡等图形上模拟装饰。

二、遵循幼儿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装饰教育

幼儿的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认知范围由自我到客观、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小班装饰图画的色泽、花色应选用单纯明快的色调,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如,让小班幼儿绘画连续的白云、石头图案,引导幼儿涂上不同的颜色,感知连续图形的整体性,这些单纯自然的色彩,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便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中班幼儿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比较喜欢明快的色彩对比,在装饰教育上着重引导幼儿感知色彩变化的节奏,通过一些造型圆浑、墩实、稚拙、简洁的图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找到图形运动的规律,感知画面整体、协调的美,并引导幼儿进行画面装饰,教师给予积极鼓励,挖掘幼儿思维能力。大班幼儿审美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对事物的认知也由简单的概括到较为具体的感知,结合民族幼儿园特色,通过幼儿认真观察,笔者引导幼儿从熟悉的物品中找到装饰的基础元素,从正方形的物品装饰开始,延伸到圆形、长方形、椭圆形、菱形装饰,过渡到不规则图形的装饰,最后进行实物装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在头巾、帽子、鞋子、盘子、面具、扇子等物品上面进行民族特色装饰。

三、突破教育教学难点,构建幼儿装饰能力培养体系

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是装饰画教学中的难点。在小班阶段,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幼儿观察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变化、线条长短之间的对比,感知装饰效果的不同。中班阶段,在幼儿掌握一定绘画基础时,引导幼儿用稍微复杂的图案,有规律地进行组合排序,画出二方连续的图案,逐步引导幼儿画出四方连续、八方连续图案等;在幼儿有了组合概念后,引导幼儿认识散点式、折线式、连接碰撞式、套接式、错接式以及不规则排列,掌握花纹的画法。大班阶段,指导幼儿将螺旋形、方头形、回纹形、波浪形等一些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均匀、对称、整齐地画在方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纸上;有意识地展示民族特色动物图案,如藏文化中的猕猴和牦牛形象,佛教文化中的大象、狮子、草纹、羊头变形纹、福寿无头纹等图案,并运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用故事形式讲解图案的含义,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创作。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在启发幼儿自由表现的同时, 教给幼儿装饰方法和技能,让幼儿在装饰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

四、结合五大领域发展目标,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学习装饰画是幼儿表达思想、传递心灵感受的过程,通过装饰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建构能力以及综合展现能力。通过欣赏民族音乐、舞蹈,组织幼儿穿上民族服装学习民族舞蹈,间接接触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如,结合本土特色少数民族裕固族文化,引导幼儿欣赏裕固族帽子、头面、鞋靴、鞋垫、腰带、荷包、香包,观察不同装饰的图案排列,采取想象画的方法,引导幼儿把感知到的图案勾画出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玩教具制作的途径,创设民族墙,引导幼儿画出美丽的图案,促进幼儿心智发育,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

通过将民族图案渗透在幼儿装饰教育过程中,我园多措并举,搭建立体育人平台,构建了完善的审美教育体系,拓宽了幼儿的视野,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开发了幼儿智力,提高了幼儿综合素养水平。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装饰画幼儿教育运用
装饰画
与克里姆特一起画装饰画
创意十足的装饰画
玩转装饰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