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

2016-05-30张英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张英

【摘要】:由于五四文化先驱们树立了全新的意识形态,人的觉醒,特别是妇女的觉醒和解放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而妇女的解放当以女子的受教育为首,于是,新文化人士在西方“进化论”、“天赋人权”等理论的启发下,在否定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提出的“相夫教子”式的女性人格、“女国民”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女性独立人格的男女平等教育的教育理论,并通过大学开女禁,中学男女同校等教育形式;男女一样的课程设置;适合女子的教育方法来实践该理论。但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是始于要求女性像男性一样承担起救亡图存的目的被言说的,因此,缺乏对女子教育的深入认识,在女子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中国女子的现代教育始于五四时期,对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反思对于推进现代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理论;女子教育实践

一、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五四时期是一个大开放的时期,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比如“女权理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纷纷涌入中国,基于当时的国情,五四先驱们以这些思想为基准来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把女性看做是男性附属物的错误观念,由此提出妇女解放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女性独立人格的男女平等教育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处在此中的中国女性深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束缚,压抑,长期生活在封建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之中,从没有争取到做人的权利。当西方女权思想日臻完善的时候,中国妇女“俨然尚在欧洲中古黑暗的封建时代”。正是这些西方女权理论冲击着新文化人士的思想,给中国的妇女解放带来了希望,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青年会演说词《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提到:“近来女权的发展,又经过欧洲的大战争,从前男子的职业一大半都靠女子来担待。”不可否认,西方的女权理论给西方女性带来命运的根本转变,受到良好教育的西方女性,个性鲜明,能力卓越,可担负起社会的责任。这给五四先驱们很大的思想冲击,使他们认识到女子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像男子一样担负起救亡图存的责任,这一点也十分符合当时五四的国情需要,只有通过教育,使女性获得独立的人格,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才能有担负救亡图存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在这一目的下,五四先驱们以西方女子的教育为参照,提出了发展女子独立人格的男女平等教育的教育理论。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中国封建历史的真相“吃人”,国人的个性皆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摧残,他们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当西方的“天赋人权”理论来到中国,就受到了国人的青睐,这种理论认为人生而平等,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和安全等权利都是与生俱来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在传统思想积淀深厚的中国,女性一丝做人的权利都没有,为要女性有争取平等人权的意识,就要通过现代教育对女子进行改造。

甲午战争以来中国遭到了重创,面临着王国灭种的危险,为了动员每一国民都能担负起救国的责任,此时,“兴女学”是变法图强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提出了一下教育思想,第一就是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谬论,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一样受教育;第二便是,被以后的教育家解释为“贤妻良母”主义的“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宗旨。维新派是在强国保种的话语中强调兴女学,大力办女子学堂的,以求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思想具有了极大的局限性,因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女国民”教育取而代之。1912年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学校讲演时说:“反为中华民国之人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权。中国人数四万万,皆应受教育”。孙中山主张创办很多类型的女子学校,比如有,女子师范、女子职业学校、女子法政学校等,鼓励女子争取男女平权,他要求女学生应改变过去那种不问国事的局面,应懂得三民主义,特别是要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为建立民国尽力献策。在以上西方理论的基础和国内的现实基础上,五四先驱们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情的需要,提出了女性独立人格的教育理念。

二、女子独立人格教育理念的提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女子教育不是要培養女子的独立人格,而是要造出封建社会忠实的奴隶。女子所受的教育都是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有关,最终培养一个“相夫教子”式的女性人格,使女性成为“贤妻良母”。随着西方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新文化人士开始批判这种“相夫教子”式的教育思想。叶绍钧在《女子人格问题》中说道:“这岂不是说,女子只应做某某的妻,某某的母,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可做了。母为什么要良?因为要抚养成男子的儿女。妻为什么要贤?因为要帮助着男子立家业。试问一个人活在世间,单单对于个人有关系,这种人生,不是同‘阿黑、‘阿黄一样的没有价值么?对于一大群,不是毫无关系,可有可无的一个赘瘤么? “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作为理论依据的,这种教育思想根本就没有把女性看成是与男性同等的人,某某的妻、某某的母这种思想还是把女性看成是男性的附属物,女人只需做好贤妻良母的职责和遵守三从四德的伦理操守。这种教育理念完全抹杀了女性也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人”。五四先驱们看到西方女性在接受了现代教育后,拥有了鲜明的个性,卓越的能力,理智的思维等,认识到把妇女培养成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很重要的,对于女子的教育“当以人格的陶冶,理智的陶冶为主要点”, 使女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有独自的价值。关于女子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胡适提出了“超于良妻贤母”的教育观,使女子可以不依赖别人而独自生活,這就打破了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心理定式,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民的完全人格“国民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新文化人士不仅认识到女子也是人,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妇女也应该担当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救亡图存”如若没有女性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然而,新文化人士就是在此宏大话语中重视并强调妇女的责任,才没有切实地关注女子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强调要把女性当成和男性一样的人,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为此,忽视了两性的差异,在寻找人中丢失了“女人”。

三、女子独立人格教育理念的实践

1、教育途径——平民女子教育途径

新文化人士虽然大力倡导女子教育,但真正接受教育的女子确实极少的,只局限于有产阶级,而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女子却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他们實施教育的途径,就是兴办一些平民女校。杜威说:“平民教育是‘利于平民的教育,不是‘少数贵族阶级或有特殊势力的人的教育。”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广大人士纷纷批判贵族式的教育,提倡兴办平民女校,平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为一些有志读书,但又求学无力的女子“设工作部,替尹们介绍工作,使取得工资维持自己的生活实行工读互助主义”;同时“为年长失学的女子设专班教授,务使于最短时间,灌输最多知识”,還要“为不愿受机械教育的女子设专班教授,使能自由完成个性”。力求使女性掌握一技之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平民女子教育运动在全国迅速蔓延,第一所平民女校于1922年2月10日在上海设立,此后各地相继开办了许多平民女子学校。平民女校就是为那些有志读书却在经济上有困难的女子开办的,为了有效的解决女性在读书期间的经济问题,学校会为她们介绍工作,以求能维持学校的生活,这就是女子工读运动。五四人士看到女子只有在经济上获得独立才能彻底摆脱家庭的束缚,从家庭中走出来,女子把读书和做工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获得生活费用,另一方面把生产和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即学即用。除此之外,五四前夕,发动了留发勤工俭学运动,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为目的。众多教育途径可以使更多的平民女子接受教育,拓宽她们的视野,留发勤工俭学就是对这一内容的补充。

兴办女子平民学校、女子工读运动、赴法勤工俭学、女子职业教育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取代了以往单一的“贵族式”的教育形式,为更多的平民女子打开了求学的大门,使她们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知识,还有经济上的独立,开始摆脱了封建礼教、家庭等的束缚和压制,懂得了做人的权利,意识到自己和男性一样,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2、教育形式——男女同校的教育形式

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自清末兴女学以来,小学可以男女同校,中学、大学男女是不同校的。反对男女同校的声称:男女心性不同,女子不如男子接受教育块,男女同学后会产生女子跟不上学业的情况;我国长期男女授受不亲,女性从属于男性,女子服从父母,担心男女受相同教育后会开“自行择配及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如四川《国民公报》在“虚虚实实”栏里发表署名文章,胡说男女:“即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觉,什么是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五四先驱们以西方的女子教育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守旧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徐彦之在《男女交际问题杂感》中提倡男女同校,他说:“男女同校好处一是可以增高学艺的成绩,可以修养言行的态度”。蔡元培在《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指出:“我国人不许男女间有朋友关系,似乎承认男女间只有恋爱的关系……改良男女关系,必须要有一个养成习惯的地方,我认为最好是学校了。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经过激烈的论战,新文化人士取得了相对的胜利。甘肃的邓春兰是大学开女禁的首倡者。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得以在北大旁听。北大也成为首个开女禁的大学,在北大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效仿。随着大学开女禁的蔚然成风,对女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女子上大学就必需具备一定的学识,达到大学相应的要求,因此,客观上就需要女子在中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大学输入更多合格的女生。中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过去那种培养贤妻良母的中学教育面临着挑战,然而,这一改革却是困难重重,我国小学男女同学早在1912年就有规定,当时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但是受“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中学男女是不同校的,中学男女同校这一思想就像是“社会吞不下去的一根鱼刺”为守旧认识坚决反对,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要求提高自身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男女同校已成为时代所需。大学开女禁、中学男女同校等的实现,标志着女子教育逐渐趋于完善。

四、教育内容——现代化的教学内容

自维新派提出“良母贤妻”的教育观以来,在女子教育内容上,一直就是偏重与传统妇德有关的课程,不注重学问修养,教育的目的无非是使女性成为一名合格的贤妻良母。因此,教学内容都很陈腐,比如,修身、女红、女德都是必修课。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封建思想。这样的教学内容所培养的女子没有能力走上社会和男性进行竞争,既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不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女性依然依赖、从属于男性,无法走出家庭,成为一名自立的女性。新文化人士意识到要想让女性承担起和男性一样的救亡图存的责任,就要对其实施现代的教育,培养其成为一名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蔡元培就对“科学”推崇备至,说道:“研究科学者,必特别之智慧盛与恒人,亦由其脑筋之灵敏也。”他还提出把发展体育放在女子教育的首位,他认为,要培养女子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他坚决反对缠足、禁锢深闺等摧残女子身心健康的陈规陋习。在他们的提倡下,一些女子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使教学内容趋于现代化,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对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加强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使得女性有资格可以与男性平等竞争,但是过分强调男女一样的教学内容,又抹杀了男女两性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并不利于女性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适合女性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该进。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当时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在学生学的方法上蔡元培有专门的论述。首先,他主张女生应抓紧平时的时间努力学习,不能考混或临时抱佛脚对待学业。同时,蔡元培讲到学生的依赖心里有两点,一是依赖年级制,二是依赖考试,其中对第二点的阐释,和我们今天的大学考试制度一样,老师给出重点,学生只需看重点进行考试即可。这一点值得现代教育者们反思。第二,强调温习和复习。第三,强调通过考察、实验去进行科学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只强调教师的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而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促进了女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某种程度上,还有利于女性的解放。

六、结语

源自于五四时期的女性现代化教育,对女性解放、女性独立人格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女性的现代化也加速了社会的现代化,英克尔斯说:“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妇女的发展。现代化的程度和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必须以妇女的发展为尺度。”然而,囿于当时救亡图存的目的,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了反思。

参考文献:

[1]冯飞:《妇人问题概论》,《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1册),《民国丛书》第一编18,上海书店,1989.

[2]邓张平.蔡元培与女子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6 (6).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17.

[4]叶绍钧.女子人格问题[J].新潮,1919(2).

[5]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上),《民国丛书》第一编18,新文化书社,1923年版。

[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中华书局,1984.

[7]潘公展.记杜威博士演讲的大要[J].新教育,1919(3).

[8]李达.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M].人民出版社,1986:45.

[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

[10]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出版社,1991.

[11]郑新荣,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