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RBV和PT理论视角探讨煤矿信息技术价值的创造
2016-05-30康旺霖王垒张波
康旺霖 王垒 张波
摘 要:煤矿信息技术不能被简单看作是一种容易获取的、可被模仿的技术,它是一种更强调跨系统功能,跨组织部门与跨地理区域的资源。论文以煤矿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源基础理论对煤矿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了识别,给出了煤矿信息技术的8种关键资源分类。利用过程理论建立了一个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层级,直观地展现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形成机理。最后,论文将资源基础理论与过程理论相结合,从动态视角构建了煤矿信息技术资源产生价值的理论框架,探讨煤矿信息技术这种嵌入式资源如何在煤炭企业实施、融合阶段创造价值。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RBV);过程理论(PT);煤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C 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2-0183-06
0 引 言
近年来,煤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为其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然而,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技术被看成“技改”项目,信息技术应用中条块分割严重等。因此,有必要在国家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识别煤矿信息技术这种特殊资源中哪些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在煤矿信息被采纳后,这种技术通过哪些关键资源能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煤炭信息技术价值的直接研究很少,大部分学者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就是把信息技术资源化,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对信息技术的资源特征进行讨论。Alvarez & Barney(2002)认为创造优势的资源必须具有4个特性: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以及不可替代[1]。Cao et al.(2011)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对应急信息技术设施的商业价值作了研究,找出了应急信息技术设施的价值所在[2];Vinekar & Teng从RBV视角出发,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信息技术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是通过与其他资源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3];王念新等(2012)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发现信息技术资源只有和信息技术能力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出价值[4]。研究成果还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的扩散,或同化,或吸收中的影响因素问题。首先是个体层面的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研究。这类研究在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个体接受决策的心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其核心观点是外部因素(技术特征、个体差异等)只能通过个体内在的信念与价值系统来影响个体的使用意向和行为。例如,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等。这些相关模型和理论研究的因变量一般采用个体使用意向或行为,自变量主要是信息技术的信念。其次是组织层面的的因素研究。集中在信息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认识与辨别上,同时信息技术扩散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制也需要在组织层面来进行分析。其中技术—组织—环境模型(TOE)、关键成功因素(CSFs)与创新扩散理论(IDT)是研究信息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主要理论和方法。Dodgson(2014)以印度尼西亚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对企业信息技术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高管的支持对信息技术扩散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5];Neirotti & Paolucci(2014)以意大利186个大型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组织类型对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影响[6];Reis & Freitas(2014)以Ceara州的服装企业为例研究了影响这些企业信息技术扩散的关键因素[7];殷国鹏和杨波(2013)基于结构化理论中“结构—行为—结果”的分析思路,分别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分析了企业员工和高管这两大因素对信息技术扩散的影响机理[8]。
通过文献整理可发现:①资源基础理论在分析上采取的主要是均衡分析,使其带有明显的静态性,忽视了竞争优势和优势资源随环境变化而演化的规律,所以也很难清楚地解释出信息技术资源是如何转化成企业价值这一关键问题。②现有对信息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但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应用的成功不一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如煤矿信息技术如果仅被看作一种技术,那么它就是一种容易获取到的资源,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从本质来看,煤矿信息技术应用更强调跨系统功能,跨组织部门与跨地理区域的整合。因此,文中以煤矿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源基础理论对煤矿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了识别,并给出8个关键资源。尔后,利用过程理论建立了一个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层级,直观地展现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形成机理。最后,文中将资源基础理论与过程理论相结合,从动态视角构建了煤矿信息技术资源产生价值的理论框架,探讨煤矿信息技术这种嵌入式资源如何在煤炭企业的采纳、实施、融合阶段创造价值。
1 基于RBV煤矿信息技术资源的类型识别
文中认为煤矿信息技术资源的分类同样包括煤矿信息技术资产和煤矿信息技术能力2类。基于资源基础理论(RBV),从能力角度将煤矿信息技术资源具体细化与识别。按照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以及跨越3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其中,由内向外能力是从企业内部对市场需求和机会的反应展开,趋向于集中在企业内部(例如技术开发、成本控制);相比较而言,由外向内能力是外部导向的,强调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期,并要了解竞争者(例如市场反应,外部关系管理);跨越能力包括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用来整合企业的这2种能力(例如信息技术商业伙伴关系、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这个方法与Santhanam & Hartono(2003)以前的研究方法完全一致[9]。文中在此框架下,给出了煤矿信息技术资源的分类。煤矿信息技术资源同样可分为由外向内资源、跨越型资源和由内向外资源3大类,在此框架内具体细化了8个关键的煤矿信息技术资源(见表1)。
1.1 由外向内资源
1.1.1 外部关系管理
这种资源代表煤炭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功能和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它可以作为一种与上游信息技术供应商一同来开发合适的系统以及企业需要的基础设施的能力,一种管理与外部商业伙伴关系的能力,或者通过提供支持来管理客户关系的能力。煤矿信息技术为煤炭企业提供了较好的保持与客户关系的能力,管理这些关系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可以给企业绩效带来竞争优势的组织资源。但是企业要获得这种资源并不容易,要从外部环境获得信息资源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10],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从外部环境搜集整理各种信息情报也需付出一定的成本。
1.1.2 市场反应速度
企业从外界获得情报信息并使之在各部门间传递是市场反应的主要环节,它包括迅速开发和管理项目的能力以及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煤炭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信息系统反馈的市场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分析,及时对自己的生产计划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如煤炭市场自2012年以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煤炭企业完全可以根据收集到的2012年以前的市场信息发现市场需求的异常,并对此做出分析,发现2012年以前的煤炭市场火热是很不正常的,企业应该对此做出必要的调整,降低煤炭市场萧条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市场反应的关键方面是战略灵活性,这就需要组织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战略变革。
1.2 跨越型资源
1.2.1 煤矿信息技术商业伙伴关系
这个能力代表煤炭企业整合煤矿信息技术功能和其他功能领域或者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11]。信息技术结盟,尤其是与商业战略伙伴结盟的合作风险问题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信息技术功能和其他部门关系,对企业业务流程及效率都有很强的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商业伙伴关系有助于跨越功能和部门之间存在的传统障碍,带来更高的竞争地位和企业绩效。
1.2.2 煤矿信息技术规划
计划管理以及使用合适的技术能力有助于跨越信息技术应用的障碍,这种资源被不同的文献定义为“了解商业案例”,“问题解决导向”以及“管理信息技术改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技术管理者能不能正确预测煤炭企业是否需要推行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煤矿信息技术如何操作的能力,以及鼓励和管理信息技术人员的能力。
1.2.3 煤矿信息技术变更管理
在煤矿信息技术更新换代时,对信息技术变更的管理可以保证企业运营不会因技术改变而受到影响。有效的变更管理整合了煤炭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煤炭企业在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能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现状和外部环境,避免出现内外不一致的状况。煤炭企业还可以随时将外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内部原有的资源相结合,形成适合本企业新的技术资源,这样有利于实现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
1.3 由内向外资源
1.3.1 煤矿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是指调适前沿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与系统硬件和软件相关。除了当前技术知识外,这种技能还包括使用和管理这些知识的能力。煤炭企业在引进先进煤矿信息技术后需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上。原因是可避免由于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流失而导致信息技术技能的转移,使得竞争者很难有效地模仿此类技术。
1.3.2 煤矿信息技术开发
信息技术开发指的是开发与试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发现能够给企业带来优势的新技术的水平。因此,信息技术开发是为企业未来发展作铺垫的。目前很多企业都会借鉴从专业软件公司买到的信息系统,开发适合本企业使用的信息技术。一方面避免了从外部购买软件的后期维护服务不到位的困境,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竞争者模仿行为。
1.3.3 有成本效益的煤矿信息技术运作
这个资源包括提供高效的以及有成本效益的信息技术运作的能力。在煤矿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降低巨大煤矿信息技术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故障时间及避免系统失效是提高企业绩效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煤炭企业不能一味追求最先进的高价位的信息技术,而是购买那些对本企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有益的信息技术产品。此外,开发并管理煤矿信息技术系统的能力被看作是对绩效有正向的影响[12],煤炭企业应向这方面发展。
这里没有把煤矿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资源列在关键资源里,因其作为一种实物,任何煤炭企业都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取,也不可以通过任何方式阻止其竞争对手获得此类资源,所以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给煤炭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大部分的研究发现很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由于缺少稀缺性、易于模仿以及可流动而不能创造特殊的战略效应,所以煤炭企业不可能仅仅依靠购买先进的煤矿信息技术来实现本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获得独特的能力。
2 基于PT的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创造过程
煤矿信息技术资源配置需要有流程作为载体,在这一载体中,组织内各类资源相互作用形成商业价值。否则,煤矿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很难实现。从煤矿信息技术投资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主要是通过改善各业务流程之间的联系来实现其价值。在煤矿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各业务流程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煤矿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绩效的贡献也就会越大。因而,流程是将信息技术投资转换为企业价值催化剂,信息技术投资的价值只有在流程环境中才能实现。检验了煤矿信息技术独有的特点,并且把这些特点从煤矿信息技术可能创造价值的3个方面联系起来:交易的效率、市场扩张、信息分享。从过程理论(PT)的视角建立了一个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层级,如图1所示。
这个价值层级的底层显示了煤矿信息技术独有的特点。如前所述,煤矿信息技术在信息集成、可视化以及信息网络方面是独有的。在信息技术引入煤炭企业之前,企业经常运用各部门所拥有的独立运作的系统来交换有限的数据。这样对一个煤炭企业来说,整合各部门的信息和数据及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是很困难而且成本很高的。相比之下,煤矿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
从煤矿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可以看出,煤矿信息技术通过3种方式创造价值,如价值层级的中层所示。通过开放标准的链接,煤矿信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煤炭企业信息整合效率。比如,信息的范围和数量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的摩擦;基于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信息检索能力可以使得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到更适合的客户;信息的连接性和互动性可以使客户能够监视订单的履行,从而降低交易风险。另外,煤矿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优质快捷的服务来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同时,煤矿自动化系统将煤矿信息技术与那些之前需要花费很大成本才能取得联系的顾客联系起来。此外,在一个开放标准的信息平台上开展业务促进了信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一个开放标准的信息交换平台搜集企业内各部门的数据信息,然后整合到中心数据库中,经过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职能部门以辅助决策层做出正确决策,企业也可以根据各部门的数据对这些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煤矿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和实时控制的特点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以及实现信息共享和整合使得煤矿信息技术的价值得以实现。这种煤矿信息技术价值会引起企业绩效在安全、成本以及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如图1中价值层次的顶层。
3 基于RBV和PT的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考虑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忽视了信息技术价值创造本身是一个过程,没有具体的叙述其价值创造过程。不同以往研究,文中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过程理论来探讨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首先依据过程理论,将煤矿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过程称之为煤矿信息技术同化(assimilation),即支持、构建和实现煤炭企业经营战略和价值链活动方面的有效应用过程。其次,识别各个阶段的关键煤矿信息技术资源。以下采取逆向推理的方法来推断煤矿信息技术的价值形成机理。过程理论由3个分过程构成(从后向前反推):过程一是信息技术与组织融合产生价值过程;过程二是信息技术在组织内实施过程;过程三是组织采纳信息技术过程(如图2所示)。文中的研究重点是煤矿信息技术的同化过程,因此,主要包含第二阶段的实施过程和第三阶段的融合过程,体现在虚框内。
3.1 第三阶段:信息技术融合阶段
煤矿信息技术融合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业务流程的需要,并且依托自身的信息技术基础和所处的环境条件,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将煤矿信息技术和企业内部相关业务流程成功结合的过程。如图3所示,煤炭企业在采纳信息技术后,通过媒介变量“信息技术影响”来作用企业的组织绩效。这里的煤矿信息技术影响包括4个方面:业务流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转变为支持管理性工作;主要部门间实现了数据共享;部门及员工认可。认为煤矿信息技术影响为商业价值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如越多业务整合,越多的转换商业价值过程,通过盈利能力和股东价值测量的商业价值就越大。
3.1.1 业务流程整合
业务流程整合是指煤炭企业为改善绩效,实现战略目标,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需求对原有流程进行调查、分析、诊断和再设计,以构建新的、高效的、贴合企业实际的流程。煤炭企业业务流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相匹配的基本前提。为了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需要对这些流程进行精简,剔除那些可有可无的活动,改善那些不可或缺的活动,其实质还是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业务流程的整合,势必会牵动企业内部各部门利益,遭到一些利益团体的阻挠,这会对业务流程整合造成破坏,降低其整体质量。业务流程整合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与信息系统的匹配度,质量越高,匹配的越好。
3.1.2 信息技术应用转变为支持管理性工作
在煤矿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企业员工根据自己在组织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些新的业务,效率会比无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高很多。在此过程中,组织内部员工可以根据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本职工作时积累的经验,熟悉信息技术使用方式,将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将其应用到其他业务流程中去,提高这些业务流程的效率。煤矿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的业务流程,并为企业的决策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持,使其绩效得以明显改善。
3.1.3 主要部门间实现了数据共享
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在广度上逐渐扩大,在深度上逐渐加深的过程。同理,煤矿信息技术在融合过程中,数据共享过程使得其应用范围逐渐增大。在广度上,数据共享首先从单个部门内部的信息系统,逐渐扩展到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中去,最终在煤炭企业内部所有部门间实现共享。
3.1.4 部门及员工认可
组织内部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员都是信息技术在组织内推广的动力,但是对信息技术融合的作用力度有很大差别,这主要取决于它们在组织内部所扮演的角色。在煤炭企业中,通过员工对煤矿信息技术的认可会产生各组织层次的心理感知,相应组织层次的自我效能的提高,会促进员工主动地去接受和适应信息技术融合所带来的工作方式的转变。
3.2 第二阶段:信息技术实施阶段
煤矿信息技术的方案必须通过有效实施才能使得员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工作。从煤矿信息技术资产向煤矿信息技术运用的转换。基于表1中煤矿信息技术资产的分类,文中将这些资源进一步整合,指出煤矿信息技术资产由技术、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这些资源在信息运用中通过4个关键商业过程释放商业价值,即业务应用、流程改造、资本投入、人员培训(如图3所示)。在煤矿信息技术同化中,提出高质量的煤矿信息技术资产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通过业务应用、流程改造、资本投入、人员培训这些过程的损失减少来增加煤矿信息技术的价值。
3.2.1 煤矿信息技术的业务应用
在此过程中,煤炭企业首先应根据信息技术采纳阶段中所做的决定,对选中的信息技术进行购买或投资开发,包括对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的投资,这也是信息技术投资转换为信息技术资源的过程。在对煤矿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中,企业应对成本效益进行评估,煤矿信息技术的选择不应该以其价格高低作为考量指标,要落实到实用性上,即煤矿信息技术的选择不强求属于当前最新的,价格最高的技术,但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实际运作需要;与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适配,反而会导致效率的下降。
3.2.2 煤矿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改造
信息技术的实施使得现有企业业务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目的是从本质上改变企业现有的工作方式,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组织结构、权力配置、企业运营以及企业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也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组织内部某些个体或部门的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力抵制。所以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一旦在信息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冲突或矛盾,可以尽量减少这些冲突或矛盾对信息技术同化的影响。企业应该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信息技术的顺利实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避免信息技术在推行过程中受到来自其他部门的干扰。
3.2.3 煤矿信息技术的资本投入
煤矿信息技术这种资源类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有时一次投入即可。煤矿信息技术投资收益存在时滞现象,煤炭企业不仅要评估短期收益,更要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评价煤矿信息技术投资收益。煤炭企业在进行信息技术投资决策时,需要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考虑信息系统的整合性和整体收益,并且应该积极帮助其他企业加强信息技术投资,使整个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升。
3.2.4 煤矿信息技术的人员培训
在实施过程中要对系统实施人员以及企业普通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员工对煤矿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对组织活动产生哪些影响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个阶段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同化的成败,关系到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信息技术使用者的技能也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技术资产,因为如果没有使用者技能,投资组合和基础设施的潜能永远不会被实现。所以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对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的投资是很重要的。
4 结 语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是所有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洞悉信息技术的价值创造过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文中以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对煤炭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基于过程理论,分析了煤炭信息技术的价值创造过程,以此来为煤炭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Alvarez S A,Barney J B.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firm[M].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Creating a New Mindset,2002.
[2] Cao G,Wiengarten F,Humphreys P.Towards a contingency resourcebased view of IT business value[J].Systemic Practice & Action Research,2011,24(1):85-106.
[3] Vinekar V,Teng J T C.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IT business value:complementary investments or embedded knowledg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2012,11(1):1-13.
[4] 王念新,葛世伦,苗 虹.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互补性及其绩效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3):166-175.
[5] Dodgson H U M.Contributing factors to the diffusion of IT with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in indonesia[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4(2):22-37.
[6] Neirotti P,Paolucci E.Industry and firm effects on IT diffusion processes:firmlevel evidence in Italian enterprises[J].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2014,23(3):717-757.
[7] Reis R A D,Freitas M D C D.Critical factor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e:an analysis on small and medium Brazilian clothing industries[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4,31(1):105-114.
[8] 殷国鹏,杨 波.企业信息技术吸收的个体及组织层面因素研究——基于结构化理论分析视角[J].情报学报,2013,32(7):752-762.
[9] Santhanam R,Hartono E.Issues in lin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to firm performance[J].MIS quarterly,2003,27(1):125-153.
[10]丁黎黎,王晓玲,徐寅峰.质量门槛约束下的碳排放权拍卖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5,30(5):628-635.
[11]刘新民,刘晨曦,纪大琳.基于公平偏好的三阶段锦标激励模型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4,23(3):257-263.
[12]Sambamurthy V,Bharadwaj A,Grover V.Shaping agility through digital options:Re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firms[J].MIS quarterly,2003,27(2):23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