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6-05-30郭瑞
郭瑞
摘 要:儒家学说中关于修身自律、廉洁用权、为政以德、重义轻利等廉政思想,是古代哲人先贤留给当代厚重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新形势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与启示意义。因此,要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儒家廉政思想,全面推进儒家廉政文化“三进”工作,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加快建构高校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从而实现高校在党风廉政建设体制机制上的协同创新,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廉政氛围。
关键词:儒家;廉政思想;高校;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6)02-0077-06
两千多年前,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衍变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对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密不可分。
近年来,高校的腐败问题日益凸显,严重损害了高校的整体形象。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1]儒家学说中关于修身自律、廉洁用权、为政以德、重义轻利等廉政思想,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思想财富,为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因此,深刻挖掘儒家廉政思想的内涵与真谛,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崇德尚廉,为人师表”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育人环境,建立健全高校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
一、儒家廉政思想的丰富内涵
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就曾经深刻阐述了他的廉政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对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总结。
(一)修身正己的自律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论及到“仁”多达一百多处。孔子建构并阐述“仁”的思想,其基本要义就是“爱人”,有一颗仁爱之心;“仁”就是要求通过自我的修身,锻造完美的人格,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主张先“正心、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一番事业。修身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检讨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儒家把“慎独”作为修身律己的最高境界。慎独,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在没有外人在场和监督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君子要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来实现自我行为约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孔子提倡“三省吾身”,强调自我的修身、反省,严格自律,不迁怒,不贰过,正视自己的过失,有知错即改、闻过则喜的勇气;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怨天尤人,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以达到至善至美。对于当政者来讲,就是按照“正”、“廉”、“俭”的要求规范行为,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二)“廉”、“正”用权的权力观
孔子所谓“政者正也”,也就是说政治的根本要义是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包含着对权力约束的深刻道理。孔子认为当政者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做到严以用权、公正无私。如果为政者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下属官员就更不敢滥用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正确对待权力的使用还必须做到“廉”。孟子言,“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为官首先要做到“廉”。“廉”作为为官者之德,既有清正、俭朴、明察等含义,也充分明确了政德和官德的要求。古人对为官之德廉,有所谓“六计”之说法,也就是说一个为政者只有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能真正称得上“廉”。
(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义利之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了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儒家义利观,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和启示。孔子把“义”作为人的立身之本,认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2]252在回答子路“修德之人是否崇尚悍勇刚猛”的问题时,孔子回答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2]289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义”乃立身之本,行之准则。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109,不贪恋虚荣,不爱慕钱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标准,提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53 的道德要求。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义利观,高度推崇“义”,认为:“不能无一言不言利,把利挂在嘴边。”如果人过分在乎“利”,而忽落了“义”,那么必定会打破社会的和谐,导致危世的出现。汉代董仲舒在“义”和“利”各自的功能上予以肯定,追求“利”和崇尚“义”都是正当的行为,没有高贵与低贱的区别。董仲舒看到了“利”的性质和意义,既然追求“利”是人们的天性,那么一定要设法抑制人们的利欲,国家应颁布法令明文规定:官不能与民争利,为官不能谋私利,更不能贪污受贿、以权谋私。
(四)为人知耻的廉耻观
“廉”与“耻”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在古人看来,所谓“廉”,其基本要义就是不苟取、有操守、不取不义之财。“廉”有廉正、廉洁、廉耻等具体形态,“廉”的对立面是“贪”。儒家提出“欲而不贪、行为有耻”。“耻”在《论语》中有大量的记载,比如《论语》中提到:“行己有耻”,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行为的底线,要做到自尊、自爱,不要突破行为的界限,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树立了廉耻的道德底线,就会为社会的道德建设开了好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规范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言行举止。
(五)为政以德的治理观
儒家认为:欲治国,必先正百官、立官德。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谋事创业的最高境界。为政者身正是范,是社会的楷模,并依靠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如同北极星那样,形成众星拱卫的格局,从而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孔子高度重视“诚信、俭、礼”等方面的道德修养,并身体力行地在全社会加以倡导。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即使可以没有军队和粮食,也不能丢失“诚信”,认为“民无信不立”,把“诚信”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的道德观;他把“俭”和“温、良、恭、让”一起作为人生美德,反对奢侈浪费,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109,大力倡导节俭作风,并主张“克己复礼”。在孔子看来,他所处的春秋年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简直不可收拾,只有恢复“周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应以“礼”修心养性,摒除个人的私欲杂念。只有每一个人都发扬自己内心的善端,把“仁”的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人们才能和谐相处。在孔子看来,如果所有人都能做到上面几点,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就好治理了。
(六)惩治结合的教育观
在教育机制上,儒家注重教育教化与刑法惩处相结合。“礼”在儒家思想里处于核心位置,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仪节规范和处世行为的准则。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治国理政上,儒家强调发挥教育教化、礼制规范作用,只有建立在教育教化的基础上,培养符合道德规范、知书达理的合格人才,老百姓才能免而无耻。儒家明确了政令和刑罚在治理中的作用,在实际中才具有震慑的效果;在强调德治的同时,主张法治和刑罚,突出“寓德于礼”、“礼法合治”、“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先教后诛”,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促进内在的教化与外在的刑罚二者的有机结合,加强反面教材和警示教育的作用,通过严厉惩处使人远离犯罪。
二、儒家廉政思想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
儒家丰富的廉政思想历经千年的发展演进,影响着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其中蕴含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就是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积极挖掘和整理儒家廉政资源,发挥它们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儒家修身正己的自律观与当前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廉洁自省的关系
儒家思想把当政者的道德修养和克己修身当做是实行德治的首要条件,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正百官、立官德,并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行自我的反省教育来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这条主线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古代为政之人提倡“慎独”,当政即便是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而又有机会谋取私利的条件下,也要严于律已,并不断通过自我省察、自我克制来提高道德修养,即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蕴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提高个人修养、加强廉洁自律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儒家惩治结合的教育观与高校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关系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人的内心信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而重视个人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与教育,认为这是正确处理、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前提。在孔子的思想里,要教化社会,引导人民,用“礼”和“德”来整合社会,那么社会就会明辨是非,明白犯罪是行恶,自觉地加以纠正恶行。孔子主张“德主刑辅”、“为政以德”与政令刑罚并不矛盾,在惩治犯罪时,作为基本特征的法律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法律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16-17,这和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坚持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并颁布实施,实现了党内法律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准则》与《条例》同时过滤掉与国家法律重复的条款和内容,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凸显党纪严于国法的鲜明特色。既坚持高标准要求严守思想与道德的底线,扎紧制度反腐篱笆的同时,还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唤起其道德自律意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坚决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向党中央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也要根据高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文化特色,发挥高校在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借鉴儒家“惩治结合”的教育思想,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惩防体系。
(三)儒家为政以德的道德观与推进以德治校的关系
孔子从治理国家的高度对从政道德的地位作了界定,充分肯定了“德”的中心地位,并把“德”与“耻”相比较,认为治理国家要强化道德,并不断以礼乐教化人民,才可能会使统治者的权威和道德感召力确立起来,在人民心中形成自我约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无论是一个民族也好,一个人也罢,都必须具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的国家,延续几千年的道德观是中华文明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人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立德是古代贤者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为政以德”的道德观更是包含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干事创业的基本准则。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摇篮,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借鉴儒家的德治思想,对实施高校廉政文化,加强思思道德建设,推进以德治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儒家的义利观与改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
追求美好的生活享受是人的本能欲望,关键在于如何去实现?儒家思想的义利观给予我们重要启示:“义”和“利”是正常的人类需求,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求“义”而忽略人正常的“利”的需求,对人和事无限拔高,做道德圣人。在求“利”时,以“义”为准绳,不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二者妥善处理,做到“义”、“利”的有机统一,塑造完美的人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儒家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进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实践指导价值。一是要正确认识“利”的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承认正当的个人谋利行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宣传无私奉献、集体主义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个人的心理诉求,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个人追求与价值实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有机统一。二是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注意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持三尺教鞭,在讲台默默耕耘的教师,其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应具备更多的牺牲奉献精神。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度转型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冲动与讲奉献形成巨大的落差,极少数高校教师在面对诱惑时思想容易发生动摇,师德师风建设迫在眉睫。三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的优势,积极宣传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义利观,在思想上为全体教职员工装备遏制“四风”的利器,真正实现从不想腐、不能腐到不敢腐的质变。
三、借鉴儒家廉政思想建设高校廉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当前,面临如何有效惩治腐败的世界性难题,我们要善于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丰富的廉政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不断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师生的廉政意识,积极营造崇德尚廉、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一)重视儒家为政以德思想,引导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
突出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廉政思想则是德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孔子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把官德和为德看作是做官的根本原则。孟子则从另一方面分析了政德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关系,提出“惟仁者宜在高位,小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与众也”的重要理念,这与南怀瑾先生的“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是一致的。[4]儒家的道德教化是我们今天进行廉政文化教育丰富的资源宝库,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在个人道德情操建设方面,我们强调要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在这一方面,儒家的教育理念给予我们许多有益启示。儒家思想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把道德行为的规范有机转化为每个人内心的理念和道德准则,从而提升个人品质和思想道德情操,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孔子重视社会教化,注重引导人民,强调用“礼”和“德”来教化整个社会,让整个社会明白善与恶,廉与耻,什么是行恶与犯罪,人们就会自觉地纠正恶行。儒家思想中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积极倡导。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断加强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廉政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借鉴儒家廉耻伦理思想,加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
建立在“仁者爱人”为根基的儒家思想,以“爱民利民”为出发点,按照“为政以德”的要求,贯穿以“知廉耻、慎独自律”为主线所发展起来的儒家廉德思想,构成了儒家廉政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的核心,在古代对政治清明以及培养官吏为政清廉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反腐败的艰难之处正是缺少一种“知耻”的反腐倡廉文化氛围和价值观的约束。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知廉耻,不断加大道德底线的约束,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努力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惩治与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比如高校可以积极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到监狱、法院进行的现场警示教育,这也是廉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正如孔子提倡的那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教育贵在持之以恒,要常抓不懈,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教育效果。
(三)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推进儒家廉政文化“三进”工作
要充分发挥儒家廉政文化在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中国数千年优秀的儒家文化和优良廉政传统走进高校校园,发挥其道德教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沁人心脾的积极作用,积极举办儒家廉政文化优秀作品演出和展播,有目的的组织院校文艺团体古代廉政小故事公益演出,让“崇德尚廉”、“俭以养德”、“拒腐反贪”等廉政思想环绕校园。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高校丰富的人文资源相结合,根据教职员工和广大青年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和文化爱好,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廉政警言警句、廉政人物、廉政漫画等宣传手段的力度,充分体现高校廉政文化的特色。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建设“廉政文化长廊”等特色专栏,积极开展同当地廉政文化建设基地共享廉政教育资源等活动,让儒家廉政文化真正走进高校发挥效用。
(四)汲取儒家廉政思想精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己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在儒家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精髓——注重道德的教化、体现民本主义思想,倡导修齐治平等,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其中蕴含的大量的诸如人际和谐、诚实守信、以和为贵、天下大同、仁者爱人等思想理念,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在实践上是辩证统一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核心价值观:四维、五常、八德。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的内在精神都是一致的。高校的大学生课堂要开设儒家经典课程,走进孔子,感悟儒家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既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过程。
(五)借鉴儒家修身养性路径,加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自律与自省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一经确立,就会变成自觉的行动。人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追求,腐败与堕落往往是思想松懈的结果。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下的读书人秉承的是“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就是追求自我修养、自我提升;方法是自律与慎独,追求理想境界,不断磨砺坚强意志,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地。外王,儒家提倡的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今天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即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必须不断反省自己,加强对自己内心的反思与警醒。一个人清心寡欲,矢志不渝,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然而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躁的,东追西逐,不知所至。中国古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曾经说过,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回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腐败党员干部的良知却不知到哪里去了,就像放出去的鸡鸭牛羊,收回来难,也不想收回来了。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倡导树立大志,做到干大事业要抗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党中央要求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其基本的核心要义就是体现了儒家廉政思想里的自省教育。
要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孔子一生重义而轻利,崇尚节俭,倡导简朴的生活,一生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而被后世称为“圣人”,对国人的行为和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中蕴含的廉政思想更是弥足珍贵。我们应积极从儒家的廉政思想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对贪腐行为和腐败现象要加以自觉防范和抵制,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廉政氛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5.
[2] 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午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1).
[4]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34.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责任编校 陈 瑶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Integrity on Integrity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GUO Rui1,2 (1.Supervising Office of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Jining Institute, Jining 273155, Shandong,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e Confucianism ideas about self-discipline to improve the self, integrity in power implementation, and ethical governance are a priceless and rich heritage from our ancient sages, enlightening and applicable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s of integrity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ore deeper researches and arrangements the Confucian ideas about integrity should be done for its triple implementation to cultivate and realiz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ings must be done to nurture the integrity notions among leadership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warn them of the risk of corruption, an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for a realiz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se institutes so that an atmosphere of integrity and righteousness can be built.
Key words: Confucianis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ntegrity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