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30王喜娅
王喜娅
【摘要】高效的课堂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有效课堂,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目标与要求。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参与度,关注课堂生成,有效地解读文本,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从而打造扎实而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 高效 学生 引领
在新课改背景下,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语文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只有注重实效,方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其文学素养、文化知识,进而为持续、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有效课堂,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目标与要求。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敢于摒弃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环节,要立足学生本位,准确研制教学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对于课堂有效性的追求,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而他们的主体地位往往不够突出,“一言堂”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样的课堂,无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要把课堂尽可能地让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学语文。
1.关注学生参与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线。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课堂的参与面越广,参与度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敏感度,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充分创设情境,引其入境。语文的趣味性很强,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开展有效教学;语文的外延性很大,课文学完后,我们可以再通过课外的练习、语言实践等来继续拓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仅仅是对某一节课的要求,而是应该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开辟语文大课堂,转变思想,创新方法,引领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文字魅力。只有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参与到课堂之中,自觉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2.关注课堂生成。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都是按部就班地照着课前备好的教案走。虽然有时在备课时我们已经认真地钻研了文本,分析了学情,教学设计也看似很完善。但课堂毕竟是灵活的,学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未必能够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和捕捉课堂上的生成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创造精彩。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展,根据课堂现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预定路线走。如果预定目标已经达成,要见好就收;如果学生依旧疑惑不解,也需要及时调整策略,真正达成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有效课堂。
二、走进文本: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
正确解读文本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基础与前提。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学手段眼花缭乱,课堂看似热闹非凡,一些“非语文”的内容充斥着课堂,对课外知识的过度延伸与拓展,游离出了文本之外,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却常常成了蜻蜓点水。这样的现状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材里的每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思想内容,隐藏着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我们拿到一篇文章,不能仅仅只关注内容与情感,而是要从语文的角度,从内容概括到方法训练,从写作方法到表达技巧全面把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恰当的整合,由点及面,提高课堂实效。
例如,《生命桥》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色是通过精准的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羚羊的特点,并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烘托氛围,再现情境。在教学时,我将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了解大意,关注细节”的阅读方法指导上,希望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后能关注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从而养成阅读习惯,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长文短教,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文本,孩子们能从中获取信息,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每一个孩子在与文本对话之后产生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生命桥》一文的作者想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感悟,而学生常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动物的怜惜上。在教学中,我们对于主题也应点到为止。只有把握了这一点,从儿童的角度体验文本,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会更合理,才会更加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问题。
三、优化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完成某一课的教学目标,每位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与途径,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教学策略是基础保障。
一次执教公开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一次抱母亲》,为了让课堂更出彩,我想了许多教学形式。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母亲的力大无穷和母爱无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文字是会说话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这其中还包含着一个加法呢,如果你发现了,就上来写一写。
(学生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力大无穷=我+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总是……)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从这个词能看出母亲的力大无穷吗?
(生交流)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为了追求一些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字。“写加法”的方式很新颖,也能达到理解的目的,但耗时太多。经过反复思考,我将“写加法”的环节调整为:
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哪些词语写出了母亲的力大无穷。
交流:
1.“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2.“翻山越岭”:你为什么选这个词?山路好走吗?请你读好这个词。走山路本来就那么艰难,更何况……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是力大无穷的。
3.“年复一年”:你为什么选这个词?请你读好这个词。我和妹妹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而母亲还是这样……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是力大无穷的。
4.“总是”:为什么母亲总是自己来挑重担呢?是因为她的力气大一些吗?你能感受到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段话。
在公开课上,我采用了新的教学思路,引领孩子们既真正地浸润到了文字中去,又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个课堂语文味较浓。
要想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所选择的方法与策略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习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组织课堂,安排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问问自己:这一环节,我的设计目的是什么?我选择的方式和方法是适合学生的吗?这些问题是有效的吗?这节课,孩子们真正学到了些什么?
“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段话,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很好的诠释,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达成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