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渗透背景文化的价值和策略
2016-05-30王芳
王芳
【摘要】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它更要受其生活方式、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在运用语言互相交流时,往往需要借助身体语言、神态、表情等来辅助表达。而这些辅助行为常常是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就难以真正理解对方的辅助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关键词】渗透文化背景 丰富内涵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教学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发展,经验不断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愈来愈受到重视,并且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等方面有所了解,比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概貌以及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风俗礼仪等,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化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文化背景有差别的人们进行交流时表现得比较明显。同时,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也是成功实现语言的基本功能——交流功能的关键。举个例子:“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译成汉语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就算把这句话读得再熟练,也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
一、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的作用
精通一种语言,是以掌握其文化背景为基础的。那么在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有何作用呢?
1.赋予词汇、句子鲜明的色彩
英文中有些词汇和句子,本来只有本身一个简单的意思。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赋予了它们特殊的意义。举个例子:Waterloo原意是滑铁卢,指比利时一个小镇。拿破仑1815年率军在此作战并且以惨败告终,从而使这个小镇闻名于世。这个单词因为历史原因已经完全背离了它原来的意思,成为“惨败”和“毁灭”等悲剧性结局的代名词。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理解不了这个单词的深层含义,就无法理解“meet ones Waterloo”这一成语所隐含的意思了。有一部著名电影叫“Waterloo Bridge”,其实题目就直接揭示了该影片最终的悲惨结局。译者把它翻译成《魂断蓝桥》,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译者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做不到这样的。
再举个例子:福特(美国第三十任总统)在他的总统竞选演讲中有一句感动了无数选民的句子“Im not Lincoln, Im Ford!”表面上翻译是“我不是林肯,我是福特!”其实福特总统说这句话是大有深意的。Lincoln和Ford都是美国人民熟知的汽车品牌。不同的是 “Lincoln”是豪华轿车的代名词,象征着富人的身份和地位,而 “Ford”是普通汽车的代名词,代表的是一般民众的身份和地位。 福特借这两个汽车品牌的单词想表达的是:我是为美国大多数普通选民的利益服务的,不是为少数富人谋利益!这句一语双关的话最终把福特推上了总统的宝座。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是无法体会其中的双关语意的。了解了这一常识性的文化背景,我们不禁为福特暗暗叫绝。
2.丰富短文巨大的文化底蕴
对篇章的理解也依赖于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掌握。不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对短文的理解就不那么透彻,阅读起来会觉得艰涩难懂,甚至觉得莫名其妙。比如说:... I had the right accent, respectable middle-class parents in court, replicable witnesses, and I could obviously afford a very good solicitor ...其中middle-class在英国实际上就是体面、守法的代名词; could obviously afford a very good solicitor…说的是在英美国家,只有能请得起律师的人才意味着是有钱人。本来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这里法律却败给了金钱和体面,可想而知,法院的判决有多荒谬。了解了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该段文字中深刻的讽刺意味。
3.融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气氛
英美国家人士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比较反感,认为这些涉及个人隐私。学生在了解这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和他们交流时可避免涉及这类句子,可用英、美人喜欢说的天气的句子作为话题的切入口,防止双方交流上的尴尬。如果我们看见外国人,出于热情问:Hello!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这些问题反而会把外国人弄得很不自在。他们不知道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使双方的谈话陷入僵局。虽然我们的语言很流利,却无法与人和谐交谈,这就违背了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和知识
既然渗透国外背景文化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去操作呢?
1.提高修养, 树立意识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大量阅读英文作品,并且进行中英文对照,阅读不同译者翻译的同部小说,体会不同的翻译技巧,还可以通过参加、观看沙龙访谈,结交外国朋友,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等方式来了解外国文化,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2.渗透理念,加强对比
中西文化由于形成的时间、历史等原因,在称呼、问候语、感谢、谈话题材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习英语,但是他没有那种真实的语境,只能是被动式的学习,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作为教师要通过巧妙合理的设计把这些差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就拿感谢来说,在英语国家Thank you是可以涵盖所有场合的一句话,包括在家里,在亲人之间,用起来是极其自然的。在中国,亲人之间说感谢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这就是两国的文化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大胆、及时地感谢别人的理念,哪怕是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也要互道感谢,让对方能体会到彼此的情意。再如,英美国家喜欢以谈论天气的好坏展开彼此的聊天内容,而且避免询问可能涉及对方隐私的话题,比如去向、年龄等,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3.抓住情景,随机讲授
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单词,除了讲清其基本概念外,如果还能补充讲讲它所包含的背景文化知识,尤其是一些比较有趣的内在含义,学生们的兴趣一定会非常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词。如“floor”一词的基本概念就是“地板”或者是“楼层”,但是这个词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表达是不同的。其中美国和中国的说法一样,“the first floor”就是一楼,而英国则把二楼叫做一楼, 把“ground floor”叫做一楼。而且英美等国家的人们因为宗教关系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12层过后就是14层了。
4.创设环境,寓教于乐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一个百度就可以解决千千万万的问题,其发达程度让人惊叹。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一些英语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修养;可以查询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特色;还可以组织各种英语活动,包括英语演讲、英语趣味二、三事的手抄报、英语小沙龙、英语故事会等,尽量创设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文化背景是一种语言所包含的重要内在部分,只单纯注意语言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学的,更是不实用的。完美的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努力创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经济开发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