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探索

2016-05-30杨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件物理信息技术

杨翠

【摘 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契机。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有效地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使物理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初中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这种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且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将教师从重复性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到关注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教学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应用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培养,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落实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应重视物理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成为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调,一些物理概念、事物规律学生难以理解,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则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有用资源,把抽象性的物理概念简单化,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例如,动滑轮原理是用杠杆模型来解释的,学生对这个原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只要用课件把动滑轮的转动过程通过停留、减速等手段加以分解,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发电机、电动机的原理也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加以分解得到解决。置换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等等,通过课件给予模拟,使原本空洞、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对宏观的自然现象、物质运动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可以通过传统的实验或生活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而对于分子的微观世界,就不是那么容易认识了。传统的办法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运用各种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然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不少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轻易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现象,顺利解决这一难题。如“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等,使微观世界放大,变成直观,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

(2)便于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并能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如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而发电的情景,产生求知的兴趣,再结合课件进行讲解,这样即使是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而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用粉笔、黑板靠教师嘴讲,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

(3)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整合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资源,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初三物理“浮力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设计编辑了一个短片:轮船在水上航行、潜水艇上浮下沉,气球、飞艇在空中飘浮等浮力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场面,再配以解说和字幕,学生在被画面吸引的同时,提出质疑:这些物体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让学生讨论,再适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轻松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从而水到渠成。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教会学生利用学校、社会和网络的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不再是只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扩充知识量,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同时对获取的知识进行内化,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渗透德育教育,物理学科也不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说教模式已不适应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知识性、趣味性的德育渗透方式是信息技术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来源方便,且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于无形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有关火箭的教学中,运用媒体技术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在感叹之余滋生爱国主义之情;通过媒体演示内能的利用自然地引入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与德育教育有关的事例整合在物理学科中是对学校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补充,且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1)无法代替师生间的人文活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许多的优势在前面已经进行论述,但课堂教学是人与人的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教育是多角度、多方面的。物理学科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性、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性和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还有师生情感的交融、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等,这就不是单靠哪一种现代教育手段所能“包办”的。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中同样应注意留给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同样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与学生的交流,以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

(2)无法实现物理实验的亲自参与性。物理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动手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认识科学规律最有效途径。虽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完全可以替代甚至比现实中实验更形象,但它毕竟是虚拟的过程,缺乏可信度,过多过滥地使用模拟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降低,学生长期接受他们所怀疑的信息,那么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记忆的老路上,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现代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违背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从实验中学习物理”,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立足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参与性,在实验方案设计实施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这些,单纯地依靠信息技术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而初中课程改革也鲜明地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及内容,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上的优势。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掌握信息技术,为优化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努力。

猜你喜欢

课件物理信息技术
只因是物理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