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回归生活
2016-05-30王艺潼
王艺潼
【摘要】:“德育原理”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根本意义是从德育的一般问题中探讨和研究德育本质和德育规律,其作用在于解释和指导人类的德育活动。无论是从德育的本质、规律还是德育活动上看,都应该将生活作为出发点,并且将生活作为最终的归宿。本文就是通过对德育原理及相关内容的理解,找到让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与途径。
【关键词】:德育;德育原理;生活
当今社会,德育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大潮中,过分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从而脱离了生活实际,造成了德育实效性极低,所以德育“回归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在认识了德育原理及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让德育回归生活。
一、德育及德育原理的涵义
德育,具体地说,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称“德育学”、“德育学原理”。由于“德育原理”这门学科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所以要在教育学的基础上对德育原理的涵义进行分析。胡守棻认为:“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以及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简言之,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1];胡厚福认为:“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或德育问题一般,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但从根本上说,德育学原理研究的是整个德育领域中最一般的问题,德育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问题,是最基本的德育理论问题”[2]。
由此可以得出,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也就是德育现象和德育实践中面临的最一般的问题。所谓“德育原理”,是以客观存在的德育现象为基础,研究德育本質、德育规律,德育与人的关系等一般问题的科学。因为德育原理研究的是德育的一般问题,需要一些相关的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因为教育是一项社会活动,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要阐明如何运用德育原理的知识指导实践,解决人的德性养成等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质,所以属于科学的范畴。总言之,德育原理既是一门教育学科,又是一门研究德育的科学。
二、德育与生活
(一)德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德育原理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又作为一门研究德育的科学,是无法仅依靠知识的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的。道德是社会中大家一致认可并逐渐形成的范式,而自身的行为规范反映出个人的品德,并且每个人的品德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将德育在生活中开展。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是为了德育而德育,而是为了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发展,个体德性的提升,所以说任何一种德育的方式最终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也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人才拥有了德性,并且通过生活过程展现自己的德性。
(二)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
意义问题是生活本身的问题,人就是在追寻意义中获得生活的超越。德育的目的是关怀人的成长,而人的成长需要有真善美的生活环境,并且不断追求在真善美的生活,因此德育的目实际上也是回归生活。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建构起人与生活世界富有意义的关系,进而改善人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德育价值是由生活所规定的,离开了生活就无法独立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道德还是德育,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存在的。所以,从本质上说,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且最终回归生活才有意义。
三、让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要注重把握生活的整体性,要将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尽可能地整合,同时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下面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上说明如何让德育回归生活,使德育发挥其真正实效。
(一)让学校德育回归生活
在德育原则上,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理念,一切德育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将学生置于整过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教师和学生都要接受德育,两者在学习、生活交往中要形成良性互动,而不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越于德育之外的状态。
在德育目标上,要将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转向现实的生活,将宏观德育目标与实际生活和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因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在德育课程上,应对德育内容做深入地分析研究,尽可能让这些理论内容贴近生活,取之于生活,并融化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去,从而使德育的内容更有现实意义。德育的内容还应顾及学生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内容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大胆创新,努力创设德育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的理解。
(二)让家庭德育回归生活
在家庭德育上,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生活老师,因为孩子与父母在生活中的联系最为紧密。首先,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和指导孩子的日常生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建立平等互爱、互幫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其次,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德性培养的环境,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最后,向他们传播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体验文明健康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让社会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义务,也是政府、家庭、大众传媒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让德育回归生活,应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依靠社会力量引导和鼓励大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例如公益活动、自愿者服务等等。同时,使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相互联系,积极配合,并不断扩大三者的德育功能。
总之,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德育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人的德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要将德育过程看成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让德育回归生活,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找到个体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创造生活并享受生活。
注释:
[1] 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
[2]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
参考文献:
[1] 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
[2]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 7.
[3] 王啸,鲁洁.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4]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