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中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2016-05-30刘一楠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科学素质高等教育人文精神

刘一楠

摘 要:由于科学素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人为分裂,使一些高学历知识分子表现出了非理性行为。健康的高等教育应以科学素养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为目标。高校应将人文与科学整合并实施,建立适合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学素质;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69-02

近年来,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漠视,应引起人们的警觉。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对生命负责,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抗挫折的能力[1]。爱因斯坦说,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让人性得到提高。因此,应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教育出来的机器。

一、现代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非对称性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分离

人文精神彰显了人的存在意义,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观[2];科学素养是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人们处理与自然、他人关系的方法和方式[3]。19世纪以前,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寻找真理、完善人格,包括剑桥和牛津,都并不是为了培养知识分子,而是为教会或政府培养服务人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工业化开始,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受到了挑战,因为人类社会迫切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大学的使命转变为培养技术人才。科学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的作用逐渐取代人文精神教育。中国的大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立,虽然大学建立的主要动机是使国家富强和建立军事力量,主要内容是开展自然科学教育,但保留部分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传统人文教育。到20世纪50年代,单方面学习苏联,大学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调整,人文与科学的分离教育在全国实施。一些大学的重点是科学的发展,甚至取消人文社会科学系,科学与人文精神被人为地分离。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分离的影响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指出,对于20世纪的大学生来说,“高分低能”是一种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导致的不良现象,而且这种“有知识,无文化”的不良现象愈发严重[4]。

而今,虽然人们认为提高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经典传统文化的测试结果令人担忧。在中国,儒教和道教已经超过两千年了,但实际上人们接受测试时,27.1%的人认为老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4.2%的人认为老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另有4.2%选择了“我不知道”。人们不知道道家代表人物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缺乏,更是人文精神的极度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分化的专业教育,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完全分离。

(三)高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科学素养应该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否则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危险的。药物教授事件是一个典型运用专业知识犯罪的案例,还有一些自杀、谋杀、杀害教师、弑母等恶劣行为在大学中的出现。这就使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却如此漠视生命。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尊重生命的教育课题,更是应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社会意识、集体意识,提高对人生挫折的抵抗能力的教育[1],因此,高校迫切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教育。

二、将人文与科学整合并实施统一教育

(一)科学和人文统一的高等教育内涵

科学与人文对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有很大的贡献,但由于人文精神的领域狭小和科学技术的功利性,相比较下人文精神似乎毫无用处。今天,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同时它也明显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避免人类的毁灭,人们必须控制其发展,让它为人类服务,这是使科学和人类适应时代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作为一项基本的手段,人文精神作为价值目标,目的是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科学与人文不仅要关注人类科学和技术,而且要注重人文精神的科学价值。在科学与人文教育领域,自然科学是基础,人文价值是目的。只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相互补充,才能够为人类生活提供真正的服务。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把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核心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协调下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注重个性发展,并强调科学与人文在专业发展中的融合。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育创新,并强调人文和科学相辅相成。

(二)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高等教育的目的

在21世纪,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以下问题:所有人的生命将在地球上的核战争中消亡;人类能否从生态破坏中存活下来;产业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南北对峙等问题很可能导致全球冲突;由于生产自动化的快速扩张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因此,21世纪的教育必须培养解决这些挑战的能力。

联合国教育专家S. Rasskh 和 G. Vai-deanu ,提出“我们不忘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有益作用和启蒙时期的教育,尤其应牢记古希腊的宝贵例子。正如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一个持久、强烈的理想能够塑造出一个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完整的人[5]。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来塑造完美人格”。

(三)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高等教育的实现途径

人为分离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偏颇的,因此许多人越来越倾向于协调发展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并且积极探索和实践,同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设置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一般课程。大学应该开设一些常规的课程,这类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科学技术哲学、基础科学、天文、地理、美学、心理学、艺术、历史、经济等。这些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强调道德和责任,以及对个人信仰和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此外,一般的课程应注重激励、启发和感染学生,追求宏观的知识和丰富的自然,突出完善人格的教育目标。设置一般课程不能只注重课程教育,还需要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整合,课程需要与生活连接起来,并且有很强的科学、人文和开放性,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发展的各个方面。

2.创建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校园文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要受到氛围熏陶的,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浓厚的人文氛围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要创建校园文化,一方面,应该组织系列讲座,创造一个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每个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应该定期举办文化节、科技节、文化沙龙、读书俱乐部、影视评论、诗友会和其他此类活动,倡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得到升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更新实验设备和补充资源库。同时,高校要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景观,使学生在一流的实验室、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情感。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李嘉禄.生命与思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 杨海波.人文内涵的培养与研究[J].中华长春理工大学:高教版,2008,(3):115-118.

[3] 王雪楠,叶宝晟.科学素养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0-64.

[4] 朱黄河,黄万林,马雪松,龙河南,谢小薇,曹才荣,赵华伟.江西部省级官方公共人文社会科学素养[J].社会工作,2011,

(10):58-62.

[5] 李贵有.科学与人文教育研究[J].面向世界,2010,(12):79-81.

猜你喜欢

科学素质高等教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