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锐之相

2016-05-30林霖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讲座摄影图像

林霖

瑞象馆(Ray Art Center)是一家专注于影像艺术的非营利机构,2013午现任执行馆长施瀚涛入驻后,逐渐在上海花园路Loft社区內成立了实体展厅和名为“象铺”的活动空间。瑞象馆也是在近两年的时间内,面貌逐渐立体了起来,既有新锐之感,又不乏对群众的黏合力。

作为一家定位于摄影与影像的艺术空间,瑞象馆并不是单纯地展示图像,更重要的是图像写作、档案记录和社群交流——这三点也是瑞象馆最重要的三个特点。如今瑞象馆不仅有网站、展览、项目策划,还有一系列与影像相关话题的讲座、研讨、对话、工作坊、放映活动等,换言之,瑞象馆旨在通过这三个主要特色板块促进从影像文化到城市历史的深入思考和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与瑞象馆执行馆长施瀚涛的访谈时,这位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政策研究专业的馆长非常低调朴实,而言谈间的智慧与理想却不断在闪耀。对他来说,一个空间,无论规模大小,就像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并且能把一件事做好,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重要的不是图像,而是视野

施瀚涛回想起21世纪之初,那是一个“图像”热潮涌起的时代,整个中国的摄影网站开始涌现。但是在一开始的新鲜度过去之后,一个切实的问题也冒出:大家都在接触图像,然而对于摄影史和经典作品却几乎没有系统了解,对照片本身的阅读可能性也非常陌生。这也正是2008年瑞象馆的发起人肖睿先生创设“瑞象视点”网站的初衷:希望通过严肃的写作和翻译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摄影”本身的魅力。

而在8年后的今天,“图像”热潮愈发白热化。人们又得益于智能手机的迅疾发展,开启了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美丽新世界”。然而,我们作为个体的“观点”在哪里?我们通过图像读到什么信息吗?是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了吗?或许这才是摄影立足当下的意义所在,也是值得追求和探讨的。施瀚涛认为,唯有严肃的思考和严肃的写作才对得起摄影的初心,他说:“摄影是西方引进的技术,所以我们无法忽视过去一两百年里西方这么多优秀的史论研究和写作的成果,我们应该将它们译介到国内来。我们背靠如此庞大的一个西方摄影史,没有理由不怀有谦卑之心去思考和写作。”因而,瑞象馆如今的专栏作者,除了像张献民这样的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几位年轻的写作者主要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或者目前正居住海外。瑞象馆也邀请他们做大量的翻译工作,把一些优秀的、精彩的海外影像类评述文章或专著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和观众。

我们也谈到一个不谋而合的观点:为什么现在大家拍照都过分追求所谓的“风格”?我们是否忽视了镜头背后的“人”,以及围绕这些“人”的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一种历史?因而,从这个意义来看,瑞象馆坚持严肃写作的定位,就是自己的一种态度。施瀚涛说,摄影的“意识”很重要,你想做怎样的一个角色,用怎样的媒介,采取哪种落脚点,这就是一个人的自主意识。

隐性的历史:档案再现

在施瀚涛看来,一系列的摄影作品,串联起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及时代、社会的某一角度的缩影,而或许正是这些主流之外的、边缘性的缩影,才是让这个历史和社会面貌丰满和鲜活起来的因素所在。他说:“摄影和这个社会的关系就像一种‘编织,无论是一张照片还是一段Video,它们都是当下社会环境里的发生,以小见大,我们阅读的就是一段段历史。”

在刚过去的2015年,也是我关注瑞象馆活动比较多的一年,我对它们的两个展览和一场放映印象深刻,两个展览分别是关注女权的“夺目的看板”以及关注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性空间的状况的“上海.神圣”;放映会是反映卢旺达性暴力的纪录片《被强奸的男人》。这些都是我们很少在别的展览中看到的信息,也是被主流文化所忽视的权利与声音,是一条条隐性的历史线索,亟待社会关注。

在与施瀚涛交流这一感想的时候,施瀚涛说这两个展览都是依托于项目和调研的基础,也是希望通过展览发声。他们关注到这些社会话题,然后希望呈现这些话题的内容,引起讨论,这便是有一种“知识生产”的东西在里面,无论是通过展览还是写作,能吸引到更多新的因素进来。这样的话,这些档案的记录才有意义。由此,施瀚涛谈到最近的一场展览“逝者如斯”,非常动情。他说这些正在消逝的乡村景观代表着中国正在消失的世界,摄影师孟牧轩的镜头聚焦那些被城市化进程遗忘的村庄和农民,那些哀伤而寂寞的老人、百无聊赖虚度光阴的儿童;这里的土地似乎被遗忘了,然而,土地却一度是中华民族的根——曾经,是我们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人民,这种相互依赖的命运,赛珍珠的《大地》写得非常透彻。而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孟牧轩还是赛珍珠,他们都是老外。

至于“上海·神圣”,是由英国摄影师兼人类学家尹黎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魏明德共同策划创作,施瀚涛非常欣赏此类“一个摄影师+一个学者”的展览模式。而瑞象馆这些年所做的,无论是写作还是展览还是项目,正是对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关注,从地标性建筑到私人信仰的精神领域,由点及面,从一个点考察一个现象,同时串联不同的“人”。

此外,同样作为“隐性历史”的还有独立出版。当然这一块在中国目前的体制内,是比较难一些。因此下一步,瑞象馆也正在和出版社合作出版两本新书。

集聚辐射路径的社群

采访中,施瀚涛多次提到,展厅和象铺(为瑞象馆的讲座、放映会等活动空间)的成立是希望能把大家吸引到实体空间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很多东西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碰撞出火花。因而,现在的象铺,或许更像一个小型的“社区”,亦可视为本地文化生态的一部分。

我记得那场《被强奸的男人》的放映活动,纪录片放映结束后,现场观众问答非常踊跃,几乎达到“人人提问”的水准。大家都有太多的体会要说,也都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感。在另一场我旁听的有关行为艺术的讲座,艺术家本人也多次与现场观众就某一个观点进行争论。这种现场感是任何网络平台、社交媒体所难以取代的。

在问起参与瑞象馆活动的受众主要是怎样的群体,施瀚涛说核心的受众还是圈内人为主,特别是影像类、社会学类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和作者。但是每一场活动因为主题不一样,也会吸引到关注这个主题的观众来,比如建筑群体、宗教群体、女权运动群体等。还比如,最近他们在与法国驻沪领事馆合作,在之前不久刚举办的一场法语讲座中,有一些中年妇女看起来似乎是和艺术圈、文艺圈基本没什么关系的那种,但是她们却会全程用法语向演讲者提问,这是让他很惊喜的一点。施瀚涛或许是认为:什么时候艺术和知识不是那么“端”着的时候,它才是真正渗透进社会产生影响力的时候。

无需多言,瑞象馆的学术团队的优势是令人羡慕的,这也是它们的核心力量。不仅有高校专家队伍,还有全国各地的巡回讲座。几位我所知道的年轻作者也是非常有实力、非常优秀的人。此外,他们也会向外拓展项目策划,会和沪上不同的美术馆合作,比如当代艺术馆(MOCA)、外滩美术馆等。2016年,将与法国驻沪领事馆合作,将其创办的人文社科讲座系列“科学艺术咖啡馆”(SHS Cafe)在象铺空间展开,免费对公众开放。施瀚涛坦言,核心内容和核心品牌塑造起来,才能有更好地辐射影响。在2016年,瑞象馆还是继续延续2015年的一些计划,做着目前的几个板块的定位。身为馆长的他,不会将瑞象馆往庞大野心的方向发展,坚持“小而专”,脚踏实地,才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讲座摄影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有趣的图像诗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