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类本科生科研训练方法与实现途径的思考
2016-05-30雷东阳旷浩源张海清唐启源
雷东阳 旷浩源 张海清 唐启源
摘要:科研训练对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农科类专业的科研训练中存在现有人才培养计划难以保证科研训练质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使科研训练融入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完善科研训练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等合理的科研训练体系;健全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灵活评价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农科类;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3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动力。随着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科研训练具有系统性、知识性、探索性,特别是农科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通过在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能激发学生成才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开展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要,通过科研训练强化大学生的创新知识和能力,为将来以创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一、科研训练是培养农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
1.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实用人才的重任。本科教育阶段是学生探求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求知欲强、富有创造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就能鼓励一批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农学类专业是系统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农科类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是其获取理论及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2.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如今的“90后”大学本科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已与以前的大学生明显不一样,主要表现为非常自信、独立性强,做事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他们希望尽快立足社会。这使许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就开始思考和追问:“我在自己的专业能学到什么?”“这对我未来的就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基于现实情况,高校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让当代大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有所获。我国部分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的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搭建了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科研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科研训练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不但能满足学生学能所用这一需求,而且也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增加实战机会,提高专业技能,拓展知识面。如湖南农业大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基于企业的科研训练基地建设,拓宽学生科研训练的渠道,探索并完善以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科研训练体系,确保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线,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独立思考以及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的互相协作,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尤为重要。
二、目前农科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
1.现行人才培养体系制约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开展。我国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培养计划仍然是以“集体授课制”为主的传统模式,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大学生科研训练也没有与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有效结合。科研训练体系不完善、科研训练目标不明确,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难以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这种“填鸭式”的本科教学方法把一些与专业领域不太相关的理论教学课程都列入培养计划,导致学生每学期的课程任务非常繁重,上课和考试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能够用来从事科研训练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
2.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评价体系和实施效果不理想。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一种自愿行为,加之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单一,实施方案和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主动性不高,在实施的过程中态度不端正,申请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也因没有进展而导致不能结题。
一直以来,大学主要将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要么以学校制定的综合测评来评价学生,而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这一重要的环节没有足够重视,也很少在学习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中得到体现,一般只是根据取得的论文和专利等成果,在学生综合测评中适当加分来体现,主要以终结性的评价为主,目前这种评价方式较为主观,评价方法也过于粗放,难以引导和调动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无法对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监管,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
三、农科类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的建议
1.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以规模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的新时期,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培养对象、培养规模和培养条件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仍未能适应这一变化,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难和人才荒”两难的怪现象成为困扰中国高等教育的难题。针对专业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必要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如湖南农业大学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行导师制,即在一年级就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为每位学生配备科训导师,这样学生就能够尽快进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课题实践或者开展具有挑战和风险性的自主选题科研课题训练。导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所带学生的特质,采取适宜的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使大学生的培养不再是一个模式,而是培养一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真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我们的培养实践中,还将科研训练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相关内容和环节紧密结合,全过程训练学生阅读文献、查阅资料、设计试验、科研课题实施到撰写论文和毕业答辩的综合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巩固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的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初步具备了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的工作作风。
2.完善科研训练模式。科研训练是农科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一种自愿行为,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加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也不可能覆盖所有本科生,导致许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之前没有参加过科学研究活动,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合适的科研训练办法,完善参与模式。湖南农业大学从2008年开始就与隆平高科等企业联合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长效机制和实训基地,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同时,把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开发、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三者相结合,积极推动了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创业活动。
3.构建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是科研训练及创新项目的主体,只有发挥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训练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此外,大学生科研训练系应建立动态的科学评价体系,应是以过程评价为主,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指标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不应只注重评价训练结果或获得的产品,鼓励各方投入到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导向全面增强其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科研训练是在我国高校“大众教育”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培养模式。农科类专业有别于工科类专业,更不同于文科类专业,科研训练是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更加合理的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路径。
参考文献:
[1]吴云助.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5):47-49.
[2]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6,(11):23-28.
[3]景桂英,吉东风,陈兆夏,等.实施SRT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农业教育,200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