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武术散打鞭腿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5-30王健升

亚太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腿法学报运动员

王健升

摘要:鞭腿是散打技术中最具威力的腿法技术之一,它既具有屈伸性腿法的特点,又具有扫转性腿法功能,具有技术内容丰富,攻击面积大,回收速度快等特点。鞭腿技术就是众多技战术中重要的一种,其应用被众多专业运动员所看重。文章以散打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武术散打中鞭腿技术练习的阐述与分析,论证鞭腿技术在高校散打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运用鞭腿技术培养学生散打学习兴趣,提高散打教学效果,促进散打在高校的普及与开展。

关键词:武术散打;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148-02

一、前言

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风格非常重要,这直接体现在散打运动和散打比赛中。谈到比赛的方法,腿法和摔法占有重要地位,鞭腿是散打技术中最具威力的腿法技术之一,它既具有屈伸性腿法的特点,又具有扫转性腿法功能,具有技术内容丰富,攻击面积大,回收速度快等特点。在侯莹莹《论散打中的鞭腿技术运用》的文献资料中论述了,在实战中,双方攻击意识高度集中,高度戒备,这时应该运用提膝滑步进攻,在注意分散对手注意力的情况下,以极快的速度和准确的距离感,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比如,采取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的办法进行闪电般快攻,即利用虚晃等假动作,打出鞭腿击中对方后立即收回,与对手拉开距离,再适时地进行连续打击。比赛后半程,双方体力均有下降,此时应主动进攻,要注意提高鞭腿命中率,从而在快速强攻中击败对方。阴晓林《散打鞭腿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的文献资料中写到,在散打技术中,鞭腿又叫侧弹腿,是一种通过侧向弧线攻击的屈伸性腿法。无论在武术运动,或是散打比赛中,鞭腿技术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在各种比赛中,运动员如能够正确并且合理的运用鞭腿,往往能够在比赛中取得高得分率。鞭腿技战法的明显特点是,运动速度较快、战法灵活多变。技法大致步骤是:支撑腿相应环节的转动保持进行,后蹬腿蹬伸、提膝阶段之时,躯干首先绕髋关节的额状轴逆时针转动,完成向前甩髋动作。然而其转动幅度与转动速度不宜过大,以保证身体的稳定性以及不给下一个动作增加更大的负荷。

鞭腿是散打技术中最具威力的腿法技术之一,它既具有屈伸性腿法的特点,又具有扫转性腿法功能,具有技术内容丰富,攻击面积大,回收速度快等特点。随着散打运动的发展,散打比赛的体育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强。其中,鞭腿技术就是众多技战术中重要的一种,其应用被众多选手所看重。鞭腿技术具有可进攻、可反击和可应急等腿法特点,运动员运用此战术进行防守和反击,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以散打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武术散打中鞭腿技术练习的阐述与分析,论证鞭腿技术在高校散打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运用鞭腿技术培养学生散打学习兴趣,提高散打教学效果,促进散打在高校的普及与开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院图书馆查找相关鞭腿技术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2.录像观察法:通过观看散打比赛的录像,分析散打运动员的鞭腿技术运用效果。

3.综合分析法: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4.问卷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散打中鞭腿技术分析

1.鞭腿技术的基本特点

鞭腿,即侧弹腿,通过侧向弧线攻击,属于屈伸性腿法。运动员使用鞭腿,重点向对手的头、胸、腹、背、腿部等部位进行攻击。

2.鞭腿技术的动作要领

根据两条腿的分工,分为左鞭腿,右鞭腿;根据不同的站姿,分为前鞭腿,后鞭腿;根据进攻的方式和进攻部位不同,分为低鞭腿、中鞭腿、高鞭腿。鞭腿技术的动作要领是:以支撑腿为轴转体,转肩、摆臂、拧腰、扣胯等等,各个部位传递力量和速度不断提升,在脚背达到最高速度,从而以最大的力度甩踢目标。

(二)鞭腿的转动力学特征

以自身髋、躯干的转动作为基础,在进攻肢体按髋、膝、踝关节运动顺序完成动作是鞭腿动作技术特点。因此,对下肢、躯干的转动效果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深入了解散打鞭腿的同时,也是我们解决散打鞭腿技术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1.支撑腿的转动特征

鞭腿从准备姿势,到打击结束,支撑腿相应环节都应一直处在转动状态。重心前移,进攻腿抬于前上方,膝关节内扣,进而躯干向后侧倾斜,支撑腿膝从135度增加至160度,小腿相对踝关节的额状轴,完成顺时针转动。支撑腿随进攻腿而摆动,用力蹬伸的同时,完成脚跟旋转约180度的动作。

2.进攻腿的转动特征

进攻腿相对复杂,从蹬地,到鞭打动作结束,各个环节转动不尽相同。首先,大腿快速逆时针转动,小腿在快速有力的转动中,完成击打动作。根据关节运动链的理论,和动量传递原理,一环节转速相对减小,导致另一环节加速转动。分析三维图象得知,小腿和大腿在同一时间,速度、摆动幅度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

3.躯干的转动特征

影响整个动作的效果的,就是躯干转动的好坏。在鞭腿打击的过程中,躯干的转动形式不同,协调下肢动作是有规律的。躯体完成一个复合的转动:预备姿势,收髋,提膝,躯干自身纵轴转动,躯体绕自身矢状轴转动同时,又会绕额状轴转动。一,想要提高身体启动速度,就要使身体重心,快速移到支撑腿;二,为进攻肢体的肌群,充分收缩创造了良好的外围条件,并增大了自身的稳定性;三,奠定了良好的进攻腿的打击力量和打击速度基础;第四,增大对方的打击距离,攻守平衡。

(四)散打鞭腿技术的动作训练要领

1.了解动作结构,掌握动作要领

要认真领会散打鞭腿技术训练的动作结构要领和动作运作方向,模仿鞭腿动作也是有必要的,做好提膝、鞭击、拧腰展髓、伸膝、等训练,配合技术老师的指导,完成各项技术性练习。可以反复练习和领悟,增加训练的效果。

2.开展空击练习,训练技法战术

通过与人比赛般的方式,与假想敌进行多回合的攻防练习,开展各种技战法的空击练习,掌握路线方向、力点的,准确与平衡的问题。通过意念用左手虚晃引诱对方的注意力,真切的假想敌,比如同时迅速上步,攻击完成后立即回撤还原。在空击练习中,动作要有轻、重、缓、急,练习者要全神贯注。

3.重视实战练习,强化辅助训练

鞭腿实战练习,是高级阶段的综合训练,实战训练,既可以积累实战经验,又能提高鞭腿鞭击力的实战效果,能够有效检验和提高运动者鞭腿技战法的训练和应用水平,在实战训练时,特别要注意做好运动者的安全工作。鞭腿鞭击力实战训练的同时,要强化攻击力的辅助性练习,运动者相应身体素质,通过运动者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培养运动者坚韧不拔的散打意志,促使其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用威力无比的连续鞭腿鞭击力,达到出奇制胜甚至一击必杀的良好效果。

4.注重学生的思想动向,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在抓好学生的技术动作训练,培养技术风格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不畏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注重传统武德的教育,始终不忘“弘扬武术,开拓创新”,做好传统武德的传承工作,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传递给学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鞭腿技术的核心要点,就是协调配合好拧腰,展髓,转胯,轴转支撑腿等动作。

2.要把坚持专项训练和辅助练习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在在鞭腿技术训练和实战运用中。

3.鞭腿技术在高校散打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运用鞭腿技术培养学生散打学习兴趣,提高散打教学效果,促进散打在高校的普及与开展。

(二)建议

1.散打教学运用鞭腿技术与教学时,应配合拳法、摔法、步法三者的结合。

2.每次赛后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不足,多训练,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多思考,善于观察,要结合个人特长和训练目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阴晓林.散打鞭腿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09:54-55.

[2]于主恒.目标设置对散打鞭腿技术学习质量的影响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11:27-29

[3]张勇.散打鞭腿技术动作转动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88-89+106.

[4]刘存忠,陈婷婷.散打鞭腿技术进攻腿三维运动学与表面肌电特征同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06:68-71.

[5]张久超,熊汉涛.散打鞭腿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原理的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0,06:97-98.

[6]侯莹莹.论散打中的鞭腿技术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111-113.

[7]刘劲松,刘世海,李正中,李玉玲.我国优秀小级别散打运动员前侧踹腿和后鞭腿技术预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量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7:128-134.

[8]郭平安,黄志刚.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04:70-73.

[9]刘存忠,李玉刚,严发本.武汉体育学院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动作髋、膝关节速度和角度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7:87-90.

[10]刘健,李世明,周世孝.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后鞭腿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7:63-65.

[11]冀海翔.散打后鞭腿击打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09:36-38

[12]牛虹光.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41-43

猜你喜欢

腿法学报运动员
跆拳道传统品势与新品势的腿部技术特点比较探究
论散打训练中腿法的正确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致敬学报40年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