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文本解读

2016-05-30冯雯潘栖夙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冯雯 潘栖夙

摘 要:近两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语文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处于一个奠基性的地位。关于教育的基本职能究竟是什么也成为了人们的争论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学会生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试探讨文本解读策略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5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93-02

综合各大教育学刊的理论,我们得知:“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因此,我们在谈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立足两点:第一,“核心素养”的构建一定要着眼于作为现代人—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忽视时代性。第二,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我们在探寻“核心素养”的构建时不可忽略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第三,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是围绕语文学科制定的教育目的无法落实和操作。

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语文其职能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个语用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即:第一,词汇、修辞。写作手法等语文知识性的东西,这也是从文章学和语言学角度来看得外部形式。第二,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表达,透过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去挖掘深层次的人文性,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就是内部形式。这两者的结合就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占据了语文课堂的半壁江山。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成为了考试的工具,至于语文素养、核心素养的实现更是遥不可及。在现代语文教学观下,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呼唤下,语文阅读教学这一语文课堂的具体实践,如何摆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如何在文本的学习中由浅入深,如何真正的通过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的多元对话,达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文本解读的定义是一个文学审美和文学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运用自己独特的人生的经历和知识对文本进行诠释和丰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有效的文本解读策略,才会真正的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文本解读的策略。

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根据“核心素养”这一要求,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可以通过文本细读这一策略,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借此对文本作出深刻,个性化的解析,体味语言运用。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课文《俗世奇人》为例,这篇课文向我们呈现了两位有着独特性格和技艺的民间高人,其语言特色极具表现力,作者在描述是选用一个微小的视角,通过一件事去表现一个人。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但却透露出朴实的语言反衬出两位奇人高超的技艺。我们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抓住描写两位奇人的关键词语,通过朗读,比较鉴赏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在引领学生朗读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有表情的去阅读,通过阅读过程中揣摩和控制语言的气势、节奏、停顿,进而去识别和感悟语言的情感色彩。在引领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利用相近的词语去制造出比较参照,进而使学生感触到语言的“优和劣”、“褒与贬”“轻与重”等,通过品味关键词达到选词知问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通过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的解读策略师批判性的解读。批判性的解读是一种思维的批判,是对文本或别人解读中出现的谬误或与自己的意见不符而作出的批判。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的语文教材中选了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历来朱自清的散文都被称作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但是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在编撰的时候,在课后习题增加了几个作家对朱自清的散文的评价,只有余光中产生称道:“朱自清的散文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在语文的传统教学里,甚至教参中无不称赞朱自清的散文文质兼美。我们知道散文要追求真实性,但是在朱自清笔下,在月光下的荷塘,在他的眼中荷塘的美景竟然呈现的如此淋漓尽致,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篇散文的阅读时,我们是不是需要进行一步去探讨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修辞,而不是仅仅把我们传统意义的解读直接灌输于我们的学生。

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是审美鉴赏的基础,审美鉴赏也促进了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商品经济造就了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学习急功近利,认为教育其目的便是功利的,甚至很多学生出现了轻视劳动人民,对待穷苦的劳动人民竟然有这样的认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不成为他们一样的人。这样可悲的社会现状,造就了我们教育的人文性的缺失,学生缺乏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影响下,透过语言的学习,正确的审美意识的构建成为了必然。我们在利用语文教材这一工具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导向进行文本的主题性组合解读,通过一个一个鲜明的主题去呼唤我们学生的人性。例如:我们就可以以平凡背后的不平凡为主题进行语文教材课文的解读,以这一主题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爱”。总共包括了五篇课文,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几篇文章描写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极其容易忽略掉的。这些小人物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底层,很多学生在学习这组课文时候,仅仅只是看到他们不幸的人生,极少人透过他们不幸的人生去探索他们背后的人性的至善美。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可以引领学生去挖掘他们这些平凡人背后的不平凡。例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这样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甚至连确切名字都没有的人,在学生眼中是愚昧无知的人,她竟然为了满足鲁迅的读书愿望,为他找来《山海经》。还有这组课文中《老王》,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杨绛笔下的老王的形象是那么的让我们深刻,但是杨绛为什么会对他感到愧怍,在杨绛夫妇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打压之下,任何人都避之不及,只有老王,这个被人看不起的人,他没有这么去做。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有正确的审美和审丑的意识。那个时代下,有着那个时代的不完美,所以造就了许多人不完美的人生,但是在他们不完美的人生,他们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是不可泯灭的。我们要引领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在语言的学习中,吸收和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用文本的解读策略是立足于文化资源,进行课外课内语文资源的整合。例如在教授《马說》,就可以引领学生搜集有关“马”的历史典故、成语、象征意义、谚语、对联等等。通过学习,去研究马的文化。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构建,需要我们去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生存需要的“核心素养”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的。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娜.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于漪.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2.

[3]金戈,李文忠.文本解读的智慧[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