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艺术素养教学改革研究

2016-05-30王超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六艺

王超

摘 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找出目前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创新点在于借鉴“六艺”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并建立新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关键词:艺术思维;六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01-01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高校从学校层面已经开始逐步加强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但就近十年的发展来看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问题出在哪里?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为例,在对选修了《美术鉴赏》课程的100名学生中选取65名做调研,着眼于最基本的问题,通过问卷的方式我们发现:

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少部分的艺术作品仅有耳闻,处于艺术素养学习的启蒙期,有3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此很有兴趣,但不愿花费太多时间;而超过2/3的学生表示作为理工专业的学生自己需要提高艺术素养,并且认为提高艺术素养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愿意在大学期间学习艺术类课程;同时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通过什么方式提高艺术素养处在迷茫阶段,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成熟的学习规划。

2.问题提出

公元前1046年,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的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得益于此周王朝统治长达800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春秋时期孔子开设私学授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这种知识结构普及到平民,换来了我国西汉帝国空前的强大。经过前人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思索、研究、学习,在此基础上,找出适合目前形势的高校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被要求现阶段在四年有限的学习时间中,不占用或尽量少的占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时间,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艺术思维能力,并通过这一途径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在了解非艺术专业学生现有状态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回答以下问题:①提高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大学生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②如何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③学校和教师该做什么?

二、解决方案及创新之处

艺术思维相对科学思维而言并不是更容易被发现和培养的东西,它所产生的影响在短时间也难以直接显现,但是不可否认的,对一定影响产生之后进行分析,最终的原因往往归咎于我们忽略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科学思维的辅助,否则其生命力难以长久。就目前社会发展而言,应需求培养的大批新技术人才在各领域已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引领的现象就是高速、高职、高薪刺激下的纯目的性学习。

这可以被视为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更高速度的人才淘汰和更具压力的人才培养速度和高度。在校大学生被赋予更加严酷的竞争意识,不得不更早摒弃现阶段看来作用不明显或者“前途”不明显的部分,32%的学生坦白的表达了这种想法,愿意接受艺术素养的培养计划,但前提是不希望占用太多的时间。而虽然有超过2/3的人愿意在大学期间接受培养计划,但是相较于前者对于各方面清醒的认识和分析,这些人中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的认可艺术思维的重要性呢?

经过调研和分析,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从认识和思维角度解决非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艺术思维的问题。通过对美的感知力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作和学习的热情,锻炼艺术思维能力。

这就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在大学这一人生阶段提高艺术修养的必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艺术思维的提高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并且从过去30年社会发展的现实案例,以及对未来的科学预测出发,使学生明确全方位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形式的转变,而这种适应不仅仅是被动的,更有效的是主动的应对。

其次,正确认识艺术思维的培养过程,重视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以“六艺”为范本,根据学校学科实际,建立从大一至大三(或大四)的系统化课程,包括理论基础、专业深入、成果引导等。

如果从今天的学科设置来解释“六艺”,我们发现,所有的科目都能归纳于其中,为了课程安排更加方便以及节约教学资源,将公共艺术课程归类,每一类都设置完整的体系而非简单的一两门课程,真正让学生学到该专业的系统化知识。

最后,进一步合理规划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方式,丰富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培养其学习、生活、未来工作的综合能力,并对其人生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从侧面引导。

学校在教学中扮演着绝对的权威角色,一手包办了从大纲、排课到选课、评定所有的工作,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模式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自发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并且退出学生的选择权利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规划课程,学校从中引导而非绝对干预。

三、方案可行性

首先,对所有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初进行统一的概论或导论课程安排,让学生对艺术领域有初步的认识,并且掌握一定的艺术史论知识,这个过程可以安排一个学期也就是半年的时间为宜。

第二,制定三年制的公共艺术选修课课程体系,该体系应该囊括理论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系统。

第三,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合理的调整侧重点,允许学生在不同的体系班级之间进行调整,但是应该严格控制并合理引导。

最后,关于考核。取消现有的考试或者设计的方式,采用開放式命题,或者由学生自主命题,从自己关注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意义及小结

“跨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其本质则是社会对人才综合思维能力和全面知识整合的要求。它不仅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新锐的世界大眼光,一种思维特质。要求人具有丰富的阅历、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强大的思维能力,能通方能达,不通则不能达;要求通识教育,而不是文理分家。

我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复兴初见曙光之时,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复兴也应重视。艺术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适应社会的转变。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参考文献:

[1]布鲁斯·乔伊斯[美]等,兰英等译.教学模式(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维吉尔·莫里斯·希尔耶(V.M.Hillyer)著[美],秦传安译.艺术的性格.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德]黑格尔著.寇鹏程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六艺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西周时期数字五学六艺
浅谈孔子与六艺
“六艺”之“五射”新考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西周时期“六艺”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