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人才培养中经济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6-05-30郭何伟
郭何伟
摘 要:通识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我国高教人才培养体系中推广与应用已有近20年的时间。经济学虽已被纳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范畴,但人们对经济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在经济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明确高教人才培养中经济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基于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效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经济学通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教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57-02
一、加强高教人才培养中经济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高教人才培养中经济学通识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学自身的学科地位,更重要的是经济学通识教育对提升经济素养、繁荣市场经济、掌握经济规律、透视经济现象、指导个人生活、做出明智选择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经济素养和繁荣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上的转变所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高等人才培养中不断加强经济学通识教育,可以帮助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常识、经济学理念,使他们充分理解经济规律,客观看待市场规则,增强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知,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懂经济、知市场的社会生活参与者。这既有助于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经济素养,又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有助于掌握经济规律和透视经济现象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繁,经济事件层出不穷,经济现象扑朔迷离。因此,人们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种能够洞悉真相、发现本质的方法。而经济学当中有大量关于各类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的研究成果,能帮助人们掌握经济运行规律,理清思路、看清本质,理解经济行为背后的动机与真相,就能从本质上分析引发经济事件的原因,勾勒出经济现象背后真实的脉络图景,为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经济世界里提供冷静分析的工具和明智决策的办法。加强经济学通识教育,可以帮助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获得解读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的知识与理念,提供给他们一种理性地看待世界的视角与方法,使大学生们可以读懂经济现象,认清事件本质,还可以培养他们面对问题独立思考、客观判断的能力。
(三)有助于指导个人生活和做出明智选择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不仅缩短了世界的距离、拓宽了人们生活的边界,也为所有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人类时刻都面临选择,而选择时比较的往往是两个选项的机会成本,依据的是当时当地具体的边际量分析。经济理念可以给人们的选择行为提供指导,帮助人们看清选择背后的动机,教会人们用科学方法和理性判断做出决策,减低因盲目和感性带来的损失。加强经济学通识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经济知识和经济理念的同时,能够意识到选择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选择的方法,培养他们理性选择的习惯,增长他们正确选择的智慧。生活中的选择无处不在,掌握了选择的方法才能成为生活的赢家,这也是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最应当给予学生的素质培养之一。
二、高教人才培养中经济学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已有近20年的时间,经济学以其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一直是高教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经济学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济学通识教育应更侧重于理念、原理、方法、能力的培养,无需进行过于细化的专业知识传授。但目前我国通识类教育课程较之专业课程,多数时候还处于从属地位。虽然人们都已意识到经济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实到执行层面,对经济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特色、体系设置、教学大纲等都缺少有针对性的具体研究。因为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经济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往往是简单照搬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似拥有系统的教学内容,但根本无法凸显通识教育特色,实现不了通识教育目标。此外,又因课时所限和学生欠缺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通识教育往往要降低难度以概论课的形式出现,变相地将本该内容厚重的通识教育变为缩小版的专业课程。这样的授课形式并没有体现出对常识、理念、方法、能力等“纲”性知识的深入挖掘,而只是减少了授课的信息量和难度,使学生浅尝辄止,无法触及经济学的灵魂要义,也无法达到通识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二)缺少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经济思想随波西方经济学
当前我国经济学通识教育多数是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讲授,而我国研究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许多高校只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不被作为通识教育内容向大学生推广。西方经济学固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其研究多局限在物与物之间的交换规律上,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较少,对于经济关系背后的阶级利益与政治关系则没有过多的论述。我们国家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还包含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类公平与合理发展进行了深刻思考,是世界经济学研究成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仅只是经济学专业学生才能接触到,而广大的非经济学专业学生无法触及,就会让大学生误以为西方经济学优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会使大学生的思考范围局限于市场、价格、效率、成本等环节,而对于人的阶级关系、劳动的价值、资本和物对人的异化等缺乏深入的考察,片面地将世界理解为效率至上、资本万能。这无疑是有悖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也有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的。
三、进一步加强高教人才培养中经济学通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高教人才培养中的经济学通识教育较之欧美而言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我们对开展经济学通识教育目的的认知水平,还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体系设置,亦或是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教授都还有许多亟待提升的空间。
(一)增强对经济学通识教育目标的再认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教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加强通识教育的体系建设。而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务之急,应当是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学通识教育目标的再认识。高校在设立经济学通识教育体系与课程时,应当深化对经济学通识教育意义、目的和作用的深刻理解,认清经济学通识教育对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重要意义,明确经济学通识教育在大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从而确定经济学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及教学重点,使经济学通识教育在执行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首先,对国外经济类通识教育现状进行再考查,对其发展历史、经验教训及未来走向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注重其教育目标与满足社会需求、提升个人素养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找出教育目标定制的规律及执行过程中的具体规则。其次,深入考察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我国未来人才需求状况,立足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确定适合我国发展实践的经济学通识教育目标。第三,对教育受众进行“市场调研”,了解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期待与要求,并在制定经济学通识教育目标时予以充分考虑。
(二)建立经济学通识教育专属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中现行的经济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多源自于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的“缩小版”,并不完全适合以原理、方法、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经济学通识教育。鉴于经济学通识教育的特殊要求,其课程设置应以非专业学生为教育对象,建立以常识、原理、方法、规律为授课重点的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可以打破专业经济学教学的体系框架,选取符合通识教育目标的学科内容,建立经济学通识教育专属教学体系,满足非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诉求。另外,专属教学体系的建立依然要进行课程分级教学,课程安排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还要对非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帮助他们按照教学顺序科学选课,从而保证经济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预期效果。
(三)增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通识教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在通识教育当中却备受冷落。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经济学通识教育中占比过大,使得这种理论与思想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产生了广泛影响。加强我国经济学通识教育,一方面,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让学生们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要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学生理解经济问题、看待经济事件、解读经济现象提供另一个独特视角,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通识教育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将马克思深奥的经济思想做直白浅显的转化,用现实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如此才能实现有效的、全面的经济学通识教育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高教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各项事业都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因此,以经济学通识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明确高教人才培养中经济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对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
[2] 宋妍.基于通识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