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创新的中俄科技合作方式研究
2016-05-30才冰冰
才冰冰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开放模式”和“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方式打破传统的生产要素驱动型,回到体现经济发展本质的科技创新驱动型。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俄罗斯的传统科技产业军工、能源等受乌克兰危机的波及而发展趋缓,需要以经济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摆脱传统产业下滑的困境。由此可见,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具有现实需求。中俄两国应通过阶段性和递进性的合作,以实现模仿创新为基础,促进两国的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在新的科技合作模式下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俄科技合作;合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5.4;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44-02
引言
科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推动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现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中占据大约80%的市场份额,中国和俄罗斯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的地位相对被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显得至关重要。俄罗斯发展创新经济的诸多有利环境和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条件。目前,神五、载人飞船、蛟龙号、7 000米海试、第四代核电技术、火星科考、北极科考等项目都包含中俄科技合作的成果,科技合作项目也在中国5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9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稳步推进[1]。通过科技合作,中俄两国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扩大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提升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中俄两国应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不断扩大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完善科技合作环境建设,为增强中俄两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提供推力。
一、以技术互换方式实现模仿创新
技术互换作为一种较早产生的国际科技合作方式,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科研人员之间互相交换技术合作信息、共享科学研究资源的活动。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传统科技优势的科技强国,至今共有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特别重视在科技创新发展上提供支持,通过增加经费投入、聘请国外专家和引进先进设备等方式不断加强国家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中国拥有的本国发明或引进改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都符合国际标准检验的条件,且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如在俄罗斯引入和应用必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军转民领域,中方的民用实用技术也能为俄方提供很好的参考[2]。
以技术互换和合作为目的的交流互访是实现模仿创新的重要形式,通过交流学习有利于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找到开发技术的具体措施。中国国家科委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与俄罗斯科技部“俄罗斯之家”以及俄罗斯高教委“国际科学中心”为了更好地引进中俄技术和人才、推动两国科技成果转让,共同成立了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会,旨在促进两国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根据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科学合作协定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也已进入了实质性合作阶段,该中心会根据研究工作和互访学者的需要,采用“双基地”的形式,即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和位于伊尔库茨克、具有很强研究能力和地面观测设备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分别建立研究基地,在各自的研究基地配置专供对方来访研究人员使用的必要日地物理观测仪器以及办公室等设备[3]。引进技术专家和人才互访的方式直接、便利和简捷,己成为促进中国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技术的有效衔接和知识的有益交流。同时,两国还可以通过现代通信系统交换信息资料、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以及推荐和评估项目,实现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二、以技术互补方式促进合作创新
互补是促进合作达成的关键因素。中国与俄罗斯在资金、技术、设备、自然资源等方面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彼此的优势能弥补对方的不足。高技术领域的互补合作可以缩短技术的研发周期,促进双方技术竞争力的提升。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在当今世界决定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50 项重大技术中有 12—17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包括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在决定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 100项突破型技术中,俄罗斯有17—20项与西方发达国家实力相当,另有 25 项经过几年研究开发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实力雄厚[4]。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卢布价值的波动促使俄罗斯把主要的财政力量运用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对决定国家长期竞争力的科技投入比例极少。
中国的科技实力不强,但近些年来在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都显著增加。中国的R&D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567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 905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现居世界第3位;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也于2013年突破2%。中国较强的R&D经费投入有效地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支持。另外,中国还通过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专向合作基金等为合作提供资金保障。中国对科研机构的鼓励和扶持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以技术互补促进合作创新的方式对于中俄科技合作的应用很广,它涉及航空航天、宇宙通讯、高能物理、船舶、交通通讯、微电子、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等众多领域。中国的很多地区和大学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或设备优势吸引俄罗斯的高技术人才从事研究;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合作载体与平台,引进、消化和发展技术,将合作推向更广的领域,中俄两国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合作协议以及技术联合开发开展双方的科技合作。
(一)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合作协议
为使中俄科技合作有计划地稳步开展,中国和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签订了《俄中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等。2014年10月26日中国新安股份公司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签订《元素有机物化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合作协议书》,双方集成各自的经验、知识、科技和生产资源实施战略合作,开展中俄科技经济信息共同分析,筛选有较好前景和发展方向的新产品[5]。2015年12月17日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和中国南方工业公司于北京举行的中俄政府首脑第20次定期会晤上签署了就发展战略合作达成的协议。此前,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中国多家龙头国企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为使中俄贸易进一步获得发展,两国必须全力以赴地推动已经签约或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加速推进合作的重大工程建设并使其发挥效益。
(二)技术联合开发
中俄两国可以充分运用各自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各方面的优势进行合作,其中的技术联合开发就是为了完善或扩大技术的使用深度和广度进行的合作,通过合作有助于中俄双方扩大产业融合,产生1+1>2的经济效益。联合开发可以使两国的科技合作产生良好互动,一方面,通过联系两国企业促进双方产业的有机融合,在巩固、发展企业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技术开发的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双方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有效提高创新速度进程,实现科技合作带来的市场价值。
三、以技术转移方式实现自主创新
国际技术转移是技术开发的一种方式,通过在不同技术领域或地理领域间的流动和渗透实现。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出让方会按一定商业条件转让科技专利和生产工艺,受让方通过专利授权后开发新产品,对于核心技术的学习和开发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许可贸易
许可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技术供方向受方转让专利权,包含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自主创新强调核心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即独立开发关键性核心技术、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以及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6]。由于自主创新常常在全新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因此,中俄两国首先可以就各自关注的领域通过许可贸易方式率先获得技术成果,其次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并积累与该项成果相关的技术知识,最后以该项成果的技术知识为基础,独立开发出该技术领域新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中国与俄罗斯对相关的专利技术拥有所有权,这些专利中往往也包含本国还未涉足的领域和方向,对其研究可有效推动技术的自主创新,产生新的突破。
(二)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工程承包是一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同时也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通过工程承包,中俄两国可以把高技术产业链中的产品委托给对方的工程承包人,要求其按规定的条件完成任务。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包含很多技术转让条款,尤其在项目建设后期,承包人要对项目的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分享工程相关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等,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
国际技术转移的诸多方式在具体应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两国应根据自主创新的实际需要,有效组合国际技术转移方式。如可以选择许可贸易方式与技术咨询方式的有效组合,不仅可以率先获得最新技术成果,为自主创新积累技术信息,还可以有效解决技术成果在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结语
随着21世纪中俄两国市场的逐步对接和经济体制转轨的逐渐深化,新的科技合作理念在逐步形成并加深,中俄两国科技合作也逐步走向理智和规范,可以预见,双方最终会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中俄科技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中俄两国科技水平的进步,通过互相交流学习的模仿到根据双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合作,最后实现两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在不断的学习和合作过程中提升科技实力。目前,中俄科技合作无论在领域、规模还是方式上都在不断拓展和增多,中俄科技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为两国经济的长远高速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围,郭力.“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视角下的中俄科技合作[J].俄罗斯研究,2014,(4):61-82.
[2] 王威,李超.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问题及解决方法[J].经济师,2014,(3):84-86.
[3] 程恩庆,焦悦梅.中俄科技合作对地方经济影响研究[J].人民论坛,2010,(29):102-103.
[4] 瓦·米赫耶夫,谢·卢科宁,钟建平.俄罗斯需要应对中国对俄政策新元素[J].俄罗斯学刊,2016,(2):77-84.
[5] 王维伟,张玉鹏,卢洋.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流孵化基地——烟台高新区中俄科技园打造国际化创新型特色孵化器
[J].中国高新区,2014,(12):78-80.
[6] 杨嘉宇.基于效应分析的推进中俄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