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必须道德
2016-05-30陆清清
陆清清
道德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它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概念是并列关系。[1]德育与道德的关系不仅仅是哲学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是彼此联系,此消彼消,此涨彼涨的关系。笔者认为德育必须经由道德来实现,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说明此命题。
一、从理论上论证德育必须道德
道德是德育的基础及前提,没有道德,就不存在德育。对道德的需求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心理根本并直接决定着学校德育的效果。
(1)道德构成德育的主要内容。德育的对象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其与“外在”的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个主宰与工具、生长着的主体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所有的工作内容无外乎是围绕着道德规范的内容来开展。离开了众多的德育内容,道德教育本身就是空洞的,无根据的。
(2)道德规定着德育的方向。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德育,从其隶属关系来看,属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对自身行为不断引导和调节从而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3)道德使德育更加趋于理性。道德本身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将往中形成的理性的规范和准则的综合。德育的实践又总会能动地推出新的做法、新的感悟和新的榜样。这些不断被更新和完善的德育的方法和道德感悟,就需要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新的理念。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的内容,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是不断发展和螺旋上升的状态,特别是在学校德育的探索和深入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种对德育工作的理性升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离开道德的理性升华,德育工作就很难得到发展。
二、从实践上论证德育必须道德
1.德育的“隐性教育”说明德育必须道德
德育中包含着“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根本特点在于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在于通过无意识的情境发生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积极作用。德育的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内容中:首先是教师形象的示范作用;其次是教育环境的同化;再次有校风班风的熏陶;最后有教材教学的感染。事实在,在德育的实践过程中,隐性教育是贯穿在道德教育的始终。
在实践中,教师形象的示范作用就是典型的隐性教育。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所体现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会远远超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分量。要做好隐性的德育工作,教师必须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所有的这些,全都是属于道德的范畴。因此,从德育的隐性教育角度来说,德育是必须道德的。
2.实践过程中“雅行教育”的品德教育需要道德的力量
“雅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它旨在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幸福地生活,艺术地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实践过程中,教育与“雅行教育”主要是寓“雅”于具体的小事与细节中,通过学生学习、行为以及运动习惯等各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
这种教育在实践中,是树立以正面榜样为前提,通过榜样示范法纠正学生不符合“雅”的行为。雅行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通过正面“道德”的力量来进行德育的典型事例,倘若德育不必道德,又何来雅行教育的方式?
3.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得德育必须道德
德育,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环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方面。环境育人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就是一笔潜在的巨大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充满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随时能看到语言文字宣传的文明礼貌标语,会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和睦有序。
营造“和谐氛围”,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品德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可见,和谐的环境对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需要和谐,和谐必定是道德的,因此可以得出德育也必须是道德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华.中论中国特色的德育概念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3)
[2]王珺.浅析道德需要: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