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的比较研究

2016-05-30王秋燕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皮亚杰比较

王秋燕

摘 要: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心理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同为认知派心理学家,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由于所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的不同,在某些相同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認知心理发展观点,比较二者的理论基础、发展观内容与“动作”概念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二者的认知发展思想,并得到使二者观点更好走向统一的启示。

关键词:维果茨基;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比较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56-02

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由于社会中出现了工具,人类出现了使用工具这样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又凝聚了人类的间接经验,这个经验就是社会文化知识经验,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只是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了,还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涉及到三个因素:文化工具、内化和活动。工具就是人类社会所持有的特殊语言和符号。但是,生产工具与语言符号又有区别,生产工具(主要有尺子、算盘和移动电话等)指向的是外部,主要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工具(主要有数字、语言符号和地图等)指向的是内部,主要是影响人的行为。人类要认知发展,必须经过工具和符号才可以实现。

2.发展的实质

维果茨基在历史主义的指导下,经过潜心研究,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类型,主要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是属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这种以“心里工具”为中介的心理是在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这样的影响下形成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心理结构的变化,人类可以借助高级心理机能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可以明显看出,维果茨基对发展理论不仅推动了生物学化论的发展,还对苏联心理学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是最早推出内化学说的学者之一,他在分析了智力的形成过程后,提出了内化学说。在内化学说中,他认为运用符号可使得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样的改造不仅在人类发展中实现,也会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学生在未能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时候,他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这个语言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社会的心理技能,这种新的高级社会历史心理活动,首先作为外部形势的活动而形成,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潜移默化在头脑中。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

1.皮亚杰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属于内外相互作用的,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心理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这种适应主要体现在外部动作和内化的思维动作上,适应的本质在于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比如小孩随着成长,必须从以前的吃奶变为吃饭,采取吃饭这种新的动作才能适应环境。个体就是通过这两种形式的适应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若是没有达到平衡,就需要主体改变行为方式以达到平衡的目的,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就达到了适应。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皮亚杰将四个概念作为心理发展的结构概念,这就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在这四个概念中,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在心理发展的结构中,有三个特征: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在皮亚杰的观点中,解释认识论时他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他论述建构主义时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结构主义强调的是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关系。在建构主义中的基本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和环境发生互动。而智能永远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才能得到构建自己的认识,获得以及改进自己的智能。

二、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比较

(一)理论背景的异同

1.相同的心理学理论背景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同属一个时代,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皮亚杰一生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都坚持一个观点——适应,尤其体现在认为科学思维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维果茨基的观点一直贯穿着一个研究对象——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二者也都偏爱格式塔心理学,不过在相同的出发点上又各辟路径,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认同可以用“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这样的评价来描述。他还说要是自己早点遇到格式塔心理学,肯定就会成为其中一员了。维果茨基在抵制心理学上的原子论和还原论时,认为格式塔心理学应该归于“描述心理学”的范畴,强调的是整体的意义和自身特性,在此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不同的哲学理论背景——康德“认识论”与“人文科学”文化历史法

19世纪的西方宣扬的是个人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背道而驰的,皮亚杰深受各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一位多元论者,不过最具影响力的是康德,他的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的影子,他的研究范式基本就是康德思想的实践。别的例如卢梭、柏拉图和笛卡尔这些哲学家也熏陶了他的思想。此外,皮亚杰还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除了强调事物发展的因果解释,也重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维果茨基出生在白俄罗斯,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新政权的理论与实践起了指导性作用,所以,鉴于身处这样的国家,他的理论自然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影响,基本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属于一元论者,他在研究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他在哲学上主要受“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这种观点是以狄尔泰为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哲学观点。所以,维果茨基将心理学的基础定位在历史和文化基础的人文科学观点之内,他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多地放在“心理—社会—历史”这几个因素的产生和解释上,最终形成了他特殊的历史文化、符号意义的研究取向。

(二)发展观的异同

1.整体上发展观的相同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都将儿童视为中心,尽管二者有不同的儿童观,但是却不能理解为是狭隘的“儿童心理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他们两个人都从整体的大视野上去把握儿童发展。皮亚杰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他在思考传统的认识论时,回归到认识的起源处,即认识在儿童心理学与生物学上的开端。传统的认识论留下了一个问题:只顾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者认识的某些最终结果,这个问题也是他反思认识的一个导火线。他认为发展的视野有助于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理念。关于发展本身的概念,二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有试着探索儿童心理机能的构造;其次,都相信发展过程中认知的质的变化;最后,都认为发展是一个动力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人的知识是一个从较少的状态向更高的状态过度的过程。

2.发展的不同之处:“由内到外”与“由外到内”的构建方式

皮亚杰在阐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时提到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平衡过程。他认为如果没有主体内部的同化、顺应、平衡机制,任何外界的刺激对儿童本身都无法起作用。由此可见皮亚杰强调儿童主体内部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坚持人类的个体差异由人体内部的力量在驱动着,他把兒童心理发展看做是儿童主体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以及儿童的主体位置和儿童的动作作用。在这点上,可以解释为外部的因素仅仅只是一个催化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个体内部那些格式系统。所以,社会文化这些外部因素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创造对儿童的认知冲突,使儿童的认知格式系统产生不平衡,机体内部会主动消磨不平衡状态进而发动平衡来起作用。他主张儿童应该通过内部力量来认识外界,无论外界是个什么样,外界的影响仅仅只是在儿童自然认知发展上。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应该是由外部转向内部,由社会机能向个人机能转化。这种外部的机能其实就是社会的机能。当然,从这外部内化为内部的过程,语言符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始,符号也是只是与他人交流的工具,影响他人的手段而已,只有到了后来才成为影响自己的工具,这便足以证明文化发展是以使用记号为基础,这个记号只是一般行为,与皮亚杰不同的是,维果茨基致力于寻找出文化历史在心理活动中的特点,从而确定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并且坚信心理活动是根植于社会和文化的。他公开与皮亚杰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发展并不是朝社会化进行的,而是社会关系转化为心理机能这个方向的。在发展观上,两者观点差异明显,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个生物化过程,就像一个连续的“事件”,维果茨基却认为发展是人富有意义的概括化。

(三)关于“动作”概念的异同

1.“动作或活动”的概念

维果茨基和皮亚杰都有提到动作或活动,并将活动作为儿童的出发点,皮亚杰认为,儿童要认知客体,就必须对这些客体施加动作,比如移动、组合、联结等等,从而改变它们得到重新构建,获取属于自己的认知。皮亚杰还把动作分为个别动作和协调动作,进而引出活动的分类,被分为外部物质动作和内部内化动作。维果茨基也以类似的方式研究出了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由社会向个体转化”的过程。二者都推翻了传统的心理学假说——“思维优于动作”。他们两个都认为儿童物质动作在发展过程中被内化为内部认知运算。

2.动作的性质差异——“自发动作”与“符号动作”

儿童是二者的共同出发点,但是对于动作的性质,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观点却是大相径庭的。皮亚杰把“自发精神”作为儿童认知的起源,被视为日内瓦精神的特有一面。崇尚动作的自然性,在一个数鹅卵石的游戏中发现了逻辑数学经验这个事实中被证实。这个游戏证实了从儿童的自发动作中发现一组物体的总和与它们空间排列的位置是无关的。皮亚杰将这种自发动作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基本因素”。所以,皮亚杰的儿童会被人称为“独白式”的单独学习者。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派被称为个人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动作概念却是建立在一种有意义的动作上的,这个有意义的动作基础是社会—文化—历史。他称此为“符号动作”,学习者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依赖于思维的社会基础,所以他关注社会知识对个体认知构建的中介作用,所以维果茨基派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建构主义。

三、二者的认知发展观该不该走向统一?

(一)“由内到外”构建与“由外到内”构建的统一

皮亚杰在1932年俄文版的序言中表明,儿童的思维不仅仅通过天赋的心理—生物因素加上物理环境的影响来得到定义。人们也必须并且最有可能首先说明儿童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维果茨基也非不重视个体的自主性与创造潜能。他认为儿童是可以掌握自己的行为过程的,他说文化是不可能创造出什么来的,它只不过是一个中介,按照人的目的去改变天赋的材料。他主张儿童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所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内在地包括了个体与社会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因素。

(二)二者对儿童心理平衡机制的统一

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心理机制这个问题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十分重视。皮亚杰所揭示的是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儿童的现实机制是“内在的”,但不代表就是现成的,可能需要某些外界物进行刺激,实际上,这种内在的机制可以理解为“构建的过程”,这过程是由个体内部主动对外部干扰进行一些补偿作用,并且伴有预见性的适应达到形成永久性的补偿系统。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平衡机制,适应自然的特殊能力是与动物不同的。在人类历史上,如果没有出现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这一机制,所有的历史文化活动是不可能出现的。个体是社会的细胞之一,这点毫无疑问,当个体在社会文化中得到那些文化的或者非文化的内化时,是可以激活个体内部的中介的,但是,维果茨基强调要激活这些中介,需要语言符号这样一种媒介,这一点与皮亚杰的平衡机制不谋而合。要使二者走向统一,我们就必须突破简单的二元对立,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辩证地整合二者的共同基础。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维果茨基著[俄],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猜你喜欢

皮亚杰比较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走近皮亚杰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浅谈游戏在皮亚杰游戏课程中的运用
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维果茨基论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学说的方法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