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危机背景研究
2016-05-30梁雪秋
梁雪秋
摘 要: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爆发是在国家之间相互博弈的进程中形成的,是“内外交困”最终促使了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爆发。西方国家通过所谓的“民主化”对独联体国家政治进行干预,但其社会制度、国家秩序、经济环境、人民生活、社会矛盾、社会腐败等问题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也没有表现出新的社会风貌。因此,必须全面清晰地认识西方民主化在独联体国家渗透的实质,从其过程和目的入手,予以足够重视和严加防范。
关键词:独联体;“颜色革命”;经济因素;危机应对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04-03
独联体“颜色革命”的爆发不是自然发生的,也不是国家转型、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必然规律,而是受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在国家之间相互博弈的进程中形成的,“内外交困”最终促使了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爆发。通过独联体诸国所发生的“颜色革命”来研究这种和平演变的真实目的和本质,即美国图谋的东扩计划的实施,尝试借助和平演变的方式来实施“软侵略计划”,支持和培育反对派力量,从“颜色革命”发生国家内部入手,以国内民众为基础,借助反政府力量来达成自己的政治图谋[1]。美国这种“民主化”的战略就是通过孤立战略来压制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最终达成对他国“殖民化”的潜在威胁[2]。
一、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历史背景
1988—1990年东欧剧变,对苏联的政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影响[3]。针对苏联内部复杂的矛盾问题,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化”的国家政治观。但由于国内缺乏广泛的民主基础,在相关的民主政治法律和文化尚不健全的条件下,若实行西化的民主政策,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苏东剧变之前国内党派之争、区域矛盾的不可协调性等成为苏联解体后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刚成立的独联体组织内部混乱,成为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4]。
苏联解体后,回顾历史,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展开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苏联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控制,在国家成立初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二战前的 “三个五年计划”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5]。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石油危机的影响之下,由于世界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下降,导致苏联的经济环境更加恶劣。20世纪80年代,苏联为了缓解经济困难,开始向西方国家借贷外债,由于长期背负着外债的压力,债务危机在80年代愈演愈烈,外贸环境恶化,高额的债务危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另外,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高增长效率,这种缺乏有效经济转型的状态,使经济开始出现快速下滑,甚至出现零增长的停滞状态。实践证明,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的失衡会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人们整体生活水平下降,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
自9·11事件以来,美国的所谓民主扩张成为一项主要的外交战略手段,布什总统一直把“反恐”、“民主”、“自由”作为外交的战略话题,2005年在自由宣言中就强调:“要把自由和民主扩散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这种说法无形中给美国政府加上了“世界警察”的华丽外衣[6]。奥巴马政权也一直推崇民主自由的政治观念,以美国的标准,凡是违反民主自由思想和理念的都要去制止和反对,这也为其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借口,为反对派开展“颜色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支撑。另外,美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以后,也进入了相对平稳的阶段,而这段时期美国经济表现为停滞不前的状态,也为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埋下了导火索。这种影响将会严重动摇美国的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如果不能实现危机的转移,势必会对美国的国际地位产生动摇。而美国又不能对所有的国家采取类似科索沃、伊拉克战争的手段,否则就会加重国家经济负担,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干涉的手段需要选择非暴力的方式,即用当前的最佳捷径——“颜色革命”来达到自己的政治图谋,最终希望通过对中亚的控制来实现北压俄罗斯,东牵中国,南遏伊朗,控制全球能源运输链,实现对战略空间的全面掌控,以完成自己下一步对亚欧大陆战略控制的合围之势,来达到掌握世界霸权的目的。
二、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社会背景
独联体作为一个多边合作的组织联盟,处于冷战结束后的转型或过渡阶段[7]。独联体“颜色革命”以苏东剧变为政治背景,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在俄罗斯等地区的影响和广泛渗透。苏联解体导致原各加盟共和国政治体制结构发生了彻底的巨变,这也是美国政治战略图谋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后,独联体的建立体现在宪法层面上形成的“三权分立”的民主选举制度[8]。但由于独联体国家在能源、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俄的强烈依赖,其包括国家选举在内等多个方面依然长期处于俄罗斯的影响下。另外,独联体国家大量非民主政治现象普遍存在,激起了国内的强烈不满,反对派情绪高涨,“亲美疏俄”势力不断扩张,也为“颜色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9]。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独联体处于特殊的区域位置,是亚欧大陆的缓冲带,同时拥有巨大的能源开发潜力市场,因此西方国家的东进战略实施计划必须把独联体国家作为政治过渡的关键地带。欧洲国家也通过对独联体的争夺来达到牵制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目的。同时,美国还通过对独联体的政治战略博弈来达到牵制俄罗斯的目的,以防止俄罗斯重新复兴,并削弱俄罗斯作为地缘大国的政治力量。拥有该区域的领导权就可以形成对俄罗斯的牵制,甚至对中国发展战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独联体作为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是过去、当前乃至未来俄罗斯与美国之间大国博弈的重要区域。
三、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文化背景
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的“颜色革命”中,文化冲突是引发族群对立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对民主文化的认同方面,即反对派所崇尚的西方民主文化在潜意识里形成对当权派民主价值观文化的抵抗情结。独联体国家在民主与反民主方面体现出宗教和文化的二元对立,形成了反对派与当权派之间两大对立阵营、乌克兰的东西部两大阵营,及吉尔吉斯斯坦南北势力的对立冲突。
腐败是导致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苏联解体后,原本政权高度集中的政治格局,遇上转型期政局的不稳定,产生了个人集权、权力寻租等问题,造成了官商勾结、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形成了以腐败为政治价值观的权位文化,偷税漏税、私吞国有资产的现象也加剧了民众对当权派的不满情绪[10]。特别是一些高级官员腐败成风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如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大肆贪污受贿,腐败官员操纵国家的经济命脉,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另外,一方面,中亚出现大量富翁,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失业大军,这些人员就成为了推动“颜色革命”的主要力量。据2003年对独联体国家廉洁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显示,独联体国家廉洁文化建设排名比较靠后,廉洁指数在前100名的仅有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和俄罗斯,特别是“颜色革命”爆发的国家廉洁指数更低,格鲁吉亚和塔吉克斯坦廉洁指数仅为1.8,排名为124名[11]。当权者的极度腐败对“颜色革命”的爆发产生了极大的催化作用,进一步激化了地区矛盾和族群冲突。
宗教冲突也是诱发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另一个原因。在苏联时期,对宗教活动实施强制性压制措施,为巩固政权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美国也在利用极端宗教组织对独联体国家进行反政府活动,疏离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削弱独联体国家的政治力量,以达成自己的政治侵略图谋。
四、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经济背景
苏联解体、独联体组织建立以及“颜色革命”爆发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更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颜色革命”可以看出,“颜色革命”本身并不具备革命的性质,只是西方民主意识在独联体国家的渗透,其本质不是靠武装夺取政权,也没有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只是推翻了现有的执政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并没有获得根本性变革,只是让西方的民主意识借助“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国家得到认可。“颜色革命”是对独联体实施西方民主文化软侵略的一种有效方式,并没有引发具有变革性质的社会效应[13]。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观点来看,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问题,进一步协调生产关系、组建新的经济基础、重新构建上层建筑,用新的社会制度推翻和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方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但是从变化的结果来看,西方民主化的嵌入机制既不是一种社会变革,也不具备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条件。乌克兰国家统计局2004年公示的经济增长率为12.1%,而2005年为2.8%[14]。吉尔吉斯斯坦在“黄色革命”以后,国家一直处于长期的动乱之中,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恢复国家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有效模式。政界更换频繁,不断通过修订宪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导致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物价的快速上涨,加上高额的外债积累,使国内经济和社会危机形势严峻[15]。通过格、乌、吉三国的“颜色革命”也可以看出,西方通过民主化对独联体国家的政治进行干预,其社会制度、国家秩序、经济环境、人民生活、社会矛盾、社会腐败等问题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也没有表现出新的社会风貌,经济、文化面临着发展的危机。
五、 “颜色革命”危机的实质
独联体成立以后,俄罗斯为改变国内经济状况而获得西方的援助,在制度上也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实现了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轨。独联体各国也按照俄罗斯政治制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试图通过建立不同的政党和社会组织来推动和实现国内民主制度的改革进程。但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建立西化民主思想和法制理念的设想,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采取强总统、弱议会法院的政权模式与实际要建立的“民主制度”却背道而驰。独联体部分国家在实施西方民主政体以后,并没有改变国家的落后命运,实现国家的迅速崛起。通过西方民主的实质可以看出,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为借口的蛊惑, 都为西方的民主化在他国的渗透提供广泛融入的可能。由于部分国家政府在执政方面存在重大的失误,导致民众对现政府丧失信心,无疑加剧政府职能削弱和话语权威,造成民众的愿望与执政党执政理念之间矛盾的不可协调 。
全面清晰地认识西方民主化在独联体国家的渗透实质,还需要从西方民主在实施的过程和目的入手,从而全面清晰地认识和理解。西方民主化思想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文化,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借助亲美的反对派来传播西方民主的价值观念,不断吸收和培育亲美力量,并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手段,如舆论扶持、资金援助等,特别是注重对年轻一代实施西方民主化思想的灌输,建立反对派联盟,不断扩大反对派势力和影响力,同时帮助反对派启动“颜色革命”,制造混乱,给执政党施加压力,间接帮助反对派和平夺取政权。据初步统计,美国用于吉尔吉斯斯坦的投入达3亿美元,用于乌克兰的资金达6 500万美元[16]。美国通过“颜色革命”的方式来宣传民主,不是为了改变独联体国家的政治落后状态,也不是为了改善其日益下滑的经济状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是借助民主的包装形式来宣传所谓的西方式民主文化,借助反对派的力量来达到和平推翻他国执政党,建立亲美政权,实现对这些国家的殖民化,以达到政治侵略的目的,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和严加防范。
参考文献:
[1] 毕洪业.俄罗斯外交中的格鲁吉亚[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
[2] 苏畅.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6).
[3] 谭再文.“颜色革命”与俄罗斯传统安全的“窘境”[J].国际观察,2005,(3).
[4] 何志龙,赵兴刚.中亚“颜色革命”的根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5] 闫喜定.“颜色革命”标本复制的见证与思考[J].国际展望,2005,(3).
[6] 绍峰.拨开迷雾看“颜色革命”之“颜色”[J].国际热点观察,2005,(8).
[7] 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3).
[8] 阿兰·杜汉纳.格鲁吉亚的国际经济功能[J].东欧中亚研究,2002,(2).
[9] 潘志平,胡红萍.中亚将何去何从——“颜色革命”,还是“反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
[10] 邢骅.“颜色革命”的冷思考[J].看世界,2005,(6).
[11] 胡键.“颜色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次“和平演变”?[J].社会观察,2005,(6).
[12] 张发岭.世人关注的“颜色革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7).
[13] 孙凌云.“颜色革命”与国际关系专题研讨会·观点综述[J].国际观察,2005,(3).
[14] 王继停.吉尔吉斯的“颜色革命”[J].国际纵横,2005,(5).
[15] 蒂莫西·加顿蒂·西斯奈德.橙色革命[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6).
[16] 季志业.“色彩革命”及其地缘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