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2016-05-30张秦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主导批评表扬

张秦

【关键词】 数学教学;主导;主体;表扬;批评;复

习;数理解析;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8—01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的影响,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值得我们教师深刻反思、探索改进。归结起来,当务之急是要处理好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育者,要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数学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因此,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学生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地结合起来。

二、表扬鼓励和批评教育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加之中学数学教学内容逐渐深奥,学生畏难情绪渐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开展表扬鼓励和批评教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弊端在于:一是教师往往赞誉过度,甚至无原则地讨好学生;二是教师动辄怒火中烧,甚至把数学课堂变成批斗会。此种现象的弊端显而易见,不再赘述。在教学过程中,因人因时正确运用表扬鼓励和批评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水平,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上进心和责任感。

三、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的关系

课堂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课后练习是对课堂教学成果巩固和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是课后复习的前提和保证,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升华。实际教学中存在两种弊端:一种情形是本末倒置,不注重精心备课、研究学生、组织课堂教学,而寄希望于课后反复“热剩饭”,导致学生厌学;另一种情形是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但忽视课后复习,不注重乘热打铁、巩固提高,导致边学边忘。课后复习处理是否合理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课后练习完成如何,是判断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如何的标尺之一。因此,数学教学和课后复习必须有机衔接、合理组织,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数理解析和实践应用的关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进而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重数理解析,轻实践应用。有人会说,中学数学不像小学数学,随时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学数学“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微积分”等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只能抽象进行解析。其实,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与生活是相互依存的。数学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中学数学内容在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以及学生实践活动中都有广泛应用,主要瓶颈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正确理解数学原理的深刻含义,让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由于中学数学学科内容逐渐抽象,加之中学阶段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成长特点,中学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教师要么热衷于培养“尖子”,置其他学生于不顾;要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泛泛而教。其实,面向全体是因材施教的目标,因材施教是落实面向全体的前提和手段。教师首先要承认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落实教学常规,因材施教。其次要真诚帮助,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奇迹,后进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从而促使全体学生整体提高和进步。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主导批评表扬
浅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妙用“表扬”和“忽视”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
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