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6-05-30王婷婷彭忠信
王婷婷 彭忠信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主动思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主体性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7-02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必要性
主体性教学从教学过程来说主要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两个方面。主体性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在于如何将两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乐学、善学、优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教师的教学要求角度看,教师要做到“乐教、善教、优教”,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教学任务来认识主体性教学,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创新能力与争先意识教育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教师要把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自为的个体。其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及新课体系的建立,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网络的发展,与学生有关的网络资源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途径,教师和课本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并培养相应的主体性素质和能力。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体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教师要考虑到学习者主体的个体特征,充分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普遍存在的现状。一是部分教师对主体性教学的内涵理解欠透彻,甚至对其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二是不能以真正的科学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环节中所采取的考核体系仍然存在着严重不足,制约了教学的主体性。可见,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体性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激发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将主体性教学在课堂中得以更好的运用。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施主体性教学的途径探索
1.教师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教师立教的根基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应认识到我们角色的多样性,使之成为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培养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者。主体性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具有正确的教学观,要使主体性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产生实效,首先要从教育的总体规划上建立一个科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培训方案,通过组织研讨会及教师课堂培训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2015年上半年,湖南省组织了全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放式课堂的培训,全省纲要课教师代表在中南大学进行了认真的听课及评课。公开课上学生们通过自行编排的历史情景剧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课堂参与性非常高。在这次全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放式课堂中,授课教师紧扣“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善于运用研究式、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结合统一了起来。我们每个教师听课后对主体性教学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订合理的主体性教学计划。进行主体性教学,要有一个配套的教学实施计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从沉沦到振兴的过程,围绕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努力,从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内容。通过教学,要使大学生思想上得到升华和提高,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在制订实施计划时,要针对这门课的特点,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体性教学内容、课堂精讲的讲义、主体性教学的方式等都是常常要涉及到的。
主体性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点在于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体性教学的内容。首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讲述。其次,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疑点问题选择案例教学,通过多方面论证,使学生心中的疑点问题豁然开朗,从而较好地发挥出教师的释疑解惑作用。三是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教学,贴近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参与意识会较强,受到的启发也会更加深刻。
3.主体性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运用。主体性教学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全班讨论。这种讨论主要解决了理论上需要达成共识的问题。一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头准备。讨论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研讨方向的领导者,有时也展开师生间即时交流、对谈式的讨论,而非学生群议到底或由教师一人讲解。第二,评判式讨论。课堂评判应是多元的,既有师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挑战性评判更有意义。要把评判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评判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提高。第三,总结性讨论。传统课堂教师口若悬河,讲述重点剖析难点,不时来个小结,学生的话语权完全被剥夺。总结性讨论就是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研读后的总结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自主的总结交流,效果远胜于教师的一言堂。
4.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的主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及创造性,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微笑的形式将对学生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们将会因此受到鼓励,从而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以最好的主体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有利于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应把竞争带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比如,在课堂中我们设置一道思考讨论题,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两大组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准备,然后由每组派出代表对此问题进行解答并进行PK,准备充分且回答较好的一组将对其整个小组同学的平时成绩给予加分的奖励,这样让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竞争意识,也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把鼓励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要恰到好处,既鼓励了学生本身,又对其他同学带来一种激励上进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对于不同的对象鼓励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最后,激发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连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地确立目标,从学习知识,明白道理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将以活跃的思维状态去参与课堂学习,主体性素质和能力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5.主体性教学总结与反思。每一次主体性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给出带有指导性的结论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讲评,当然有时也可作“开放式”处理,不做结论,留待学生继续思考。课后要求学生将参与主体性教学的过程及感受进行归纳总结和完善,写出课程论文。同时教师也要对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不断积累经验。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教学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体性教学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探索,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22-24.
[2]缪兴秀.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原则及其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2,(1):12-13.
[3]袁维新.主体性教学及其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0-23
[4]刘志翔.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意识的加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