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高压线经过居民住宅的安全距离研究
2016-05-30徐建忠周伟
徐建忠 周伟
摘要:目前,高压线路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高压线路的施工需要经过人口密集地带。在线路施工中,高压输电线路出现的电磁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心,它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文章分析了高压输电线路经过居民住宅的安全距离以及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压线路;居民住宅;安全距离;电磁污染;电磁辐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5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1-001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1.007
1 环境受到了高压线路与电磁辐射的影响
1.1 周边的无线电的装置受到了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
正在运作的高压线路将会出现电磁脉冲,并在空间会辐射高频的电磁波。高压线路对通过的区域会产生电磁污染,则高频的电磁波会通过高压线路快速传播,这就会影响高压线路两边设备工作接收的信号波形峰值与波形相位,从而造成的噪音比无线电的接收设备的正常工作的要求很难达到。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会使高压输电的线路产生严重干扰。电晕放电则会对电视机的播放、收音机的接听等其他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产生严重影响,但是不会对人们身体生命造成威胁。火花放电则会对电视频段的接收产生影响。
1.2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给周围人与动物造成了很大影响
高压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累计影响、热和非效应等。累积效应是指两种效应对人体作用后,使人体受到损伤且没有恢复又受到外界辐射,损伤累积起来,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永久的病态,严重者危及生命。热效应是指人体内的水分子会受到电磁的影响产生互相碰撞,水温温度在体内升高时,体内每一个器官的运行会受到影响。非热效应是指微弱的电磁场在正常情况下会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发挥作用,而且这种情况是比较持续和稳定的。但是如果人体接受到外部环境下电磁场,则这种有序和稳定的形式就会被打乱,而人的身体就会遭到损害。
动物也将会受到高压线路的电磁辐射的影响。电磁辐射相对大鼠的生殖和血液系统、心脏等方面会造成相对应影响。通过专家研究可以发现了一些影响,对大鼠心脏的肌细胞在受到电磁辐射时会产生一些身体变化,比如体内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会发生一些改变,同时造成肺部位、肾部位、睾丸组织结构等不好的影响。而人体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有:(1)女性的分泌系统不正常,月经紊乱,男性的性功能下降;(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造血功能产生下降,容易引起肝病,影响骨髓和大脑组织的发育,视力会有所下降,严重的还会引起视网膜脱落;(3)容易使女性出现流产、不育或者胎儿出现畸胎等情况;(4)对人体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带来直接的伤害;(5)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主要的诱因是电磁辐射。
1.3 高压输电的线路的电磁辐射相对于通信的线路影响
对于架空的铁线静电干扰,还有对架空线、光缆、直埋式电缆电磁辐射的影响是高压输电的线路对于通信的线路影响的表现。若通信线路上出现短路电流,则对设备的正常运行与人体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受到威胁的程度由电流的强度以及作用时间来决定。比如,电磁辐射作用的时间越长,那么人体能接受电流的强度就会越低。一般来说,只要处于平行状态就不会有太大危险,但是如果遇到输电线路短路或者打雷情况时,输送的电流或电压就很可能瞬间升高,对一些电气设备运行以及人体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 高压线路经过居民住宅的安全距离
在城镇人口稠密地区,各级电压的导线边线的延伸距离,大于等于导线的边线最大的计算弧垂以及最大的计算风向水平距离与风偏后的距建筑物安全距离的和。根据各级高压线的风偏情况,建筑物距离高压电线水平的安全距离如下:1千伏以下1.05米;1~10千伏1.65米;30千伏3.0米;66~110千伏4.5米;155~220千伏5.0米;350千伏6.0米;550千伏8.5米。
2.1 无害论
专家们通过对省电力情况进行研究和试验,测试结果说明:如果电场强度达到规定的标准的4千伏/米时,试验的结果是没有发现人体出现不舒服的情况;如果在变电站附近的500千伏线路下,现场测得电场强度为3.35千伏/米,在标准值4千伏/米以下时处于安全范围以内。检测人员总结为,我国制定的标准要高于国际标准。因此只要严格按照我国线路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线路设施产生的电磁场或者工频磁场对人体不会造成损害。在线路建设施工时,一种方法是可以首先把高压线塔修建好,然后再建立住宅区;另一种方法是首先把住宅区修建好,然后建设高压线塔。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需要按照《城市设计规划有关规定》,如果建设1万伏的高压线塔,要与居民楼的水平距离最少保持5米,11万伏的10米、20万伏的15米、55万伏的25米,超出这些规定的距离即使还存在辐射,人体的健康和生命也会在安全范围之内。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高压线塔的建设应该远离住宅区。
2.2 有害论
低频磁场辐射的强度以及作用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人体出现疾病的概率。1993年瑞士的一项医学调查,对200~450千伏高压输电线沿线550米范围内,对居住年限在1~25年之间的50万名居民进行医学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肿瘤疾病以及儿童白血病的发生率非常高,这与高压电磁场有直接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机构(IARC)于2002年5月把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场以及设备产生的电磁场作为人类可疑致癌物的原因之一。调查结果还显示有些人是在10~15年的时间才发现潜伏的
疾病。
电磁场一方面带给人们方便,另一方面也带给人们伤害。从微波炉、吹风机等家用电器到手机、电脑、计算机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电磁场带给我们有利的一面。但是处于外部环境时,各种电机设备的运行以及高压电线路又让我们处在危险的电磁场中。经过科学家不断的试验证实,如果人们生活在0.2微斯特拉以上的低频磁场环境中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比如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心血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400千伏高压线产生的电磁强度可达13.5微斯特拉。国际卫生组织规定,可以容许的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100微特斯拉(我国的标准也是这样),但英国卫生委员会和美国医学专家们在1995年5月提出,要把国际卫生组织制定的这个标准修改为1/5微特斯拉,瑞典国家规定不可以超过1/5微特斯拉。
经过这些试验,专家们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采取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做好预防措施。比如,住宅区的建设不要靠近高压线;家用电器的使用应该注意它的磁场感应强度,辐射强度最好不要超过0.2微特斯拉。英国卫生委员会经过试验认为,在大于130千伏的高压线,周围10米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会超过0.4微特斯拉;11~66千伏的高压线,对周围10米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超过0.2微特斯拉;该委员会还指出,高压线电磁辐射对成年人危害相对较小。关于“电磁辐射”各国专家总结为:(1)英国专家提出的标准是不超过0.4微特斯拉电磁辐射是安全的;(2)中国专家提出的标准是220千伏的高压线在百米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不超过0.4微特斯拉是安全的。130千伏的高压线在数十米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超过0.4微特斯拉是安全的;11~66千伏的高压线在十数米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超过0.4微特斯拉是安全的;埋藏在地下的高压线只在数米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超过0.4微特斯拉是安全的。
2.3 高压输电线路的路线和施工设计方案要有环保意识
关于高压线路的建设方案,应该依据少砍树、少拆房的施工原则,要尽量地采取紧凑塔型的施工方案以满足资源不足的地区;要采用保护植被的施工原则,尽量减少基面的开挖,以免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对金属物体要接地良好;沿线两侧250米范围内要避免建房屋,以免对人身的健康带来危害;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要注意,导线距离地面一定要符合要求;高压线路的铺设与房屋的垂直距离不小于5米;无线电设备要在高压线路周围设立安全防护区;如果电压超过220千伏时,需要设置安全防护走廊,走廊周围不得有障碍物,设置的宽度要在45米左右;在线路施工过程中遇到信号接收器时,要选择信号不是很重要的一边经过。为了提高社会的效益和环境保护,对线路的施工要特别注意,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
通过实验发现,在距高压的输电线路的50米范围内可以受到很大电场干扰,但是磁场的影响比较小;距离高压线路越远,电磁场影响越小。如果距离在100米以外,磁场不会产生任何危害。一般来讲,受到影响小的可忽略不计,受到影响大的就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装设中和屏蔽线、放电管、变压器;(2)将影响的通信线、信号线、输电线改成电缆。
3 结语
高压电线是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高压输电的线路在运作过程中将会影响通信的线路正常运行及无线电正常运行,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高压架空的输电线的磁场、无线电干扰会对周围设备的运行以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就会减少或者避免危害。目前,对电磁污染的危害没有正确的定论,人们对此还存在担心,需要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引进先进的架设高压电线的技术。电力研究人员需要深入实际,研究高压电线对住宅和居民的影响,研究出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为了以后工作开展打下基础,使我国的基层电网可以建设得更加完善,间接地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信国.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环境评估[J].中国科技信息,2014,(14).
[2] 王毅.高层建筑物附近架空高压输电线路的走廊问题[J].电力环境保护,2012,(5).
[3] 赵莲清.穿越城区的高压输电线路电磁污染研究[J].安全,2014,(6).
作者简介:徐建忠(1974-),男,江西丰城人,供职于国网江西省检修公司输电运维中心,研究方向:送电线路架设。
(责任编辑:黄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