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徐冰装置艺术中语言与图像的秩序

2016-05-30胡晨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虚空互动性

胡晨

【摘要】:现实生活逃避不了视觉和思维的有机秩序,视觉最好的表达便是图像的编码参与过程,思维最好的载体就是语言的修辞过程。从一定意义上,图像蕴藏思想,语言渗透内涵,二者不全对立也不全和谐,它们在生活体验中寻找最佳秩序进行艺术表现。我们正亲经历着一场由语言到图像的转向。但是我所认为的转向并不是一事物完全转化为另一事物,失去原事物的本质特性,它的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加强了它审美的价值功能,由再现到表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像构成的表层世界进入到深层的语言游戏,这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的社会历史积淀过程。徐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装置观念艺术家,其作品的语言特征形式和图像空间构造在很大层面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视觉转向;互动性;理想追求;观念抽象;虚空

一、图像与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

现实生活逃避不了视觉和思维的有机秩序。视觉最好的表达便是图像的编码参与过程;思维最好的载体就是语言的修辞过程。视觉是人从感知的渠道获得存在与经验的最重要途径,注重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语言是人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它告知客观物象的存在及意义,是精神层面的高级表达方式,它有表面的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在历史文化环境中揭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从一定意义上,图像蕴藏思想,语言渗透内涵,二者不全对立也不全和谐,它们在生活体验中寻找最佳秩序进行艺术表现。

(一)、图像与语言的转向

随生活节奏快速提升,整体方式也在进行重组建构,各方面的信息甚至未加工优化,就向人类视觉进行有力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人变得没有耐心和时间仔细阅读,而接受直接的方式,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处于书写文明之中。这时语言虽是独立、特殊的存在物,人却在语言系统的隐形秩序中缺乏体验精神,成为一种图像或者是一种图像的语言。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从“语言图像”向“图像语言”时代的转变,我们也正亲历着由语言到图像的转向。但我理解的转向并不是一事物完全转化为另一事物,失去原事物的本质特性,它的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加强了审美的价值功能,由再现到表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像构成的表层世界进入到深层的语言游戏,这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的社会历史积淀过程。

(二)、图像与语言的互动

图像将语言搁置一边,等待它完全消失吗?语言会将图像符号摆脱吗?很明显,它们的真实状态是混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图像进入媒介广泛传播时,静态效果留有一定余地,这种空白需要语言填补,有更强烈的人文互动体验,能更好陈述图像表达的深层意义。当语言进行描述时有言不尽意的情况,图像用最简洁、最迅速的视觉信息传达语言,也最容易识别记忆。因此,图像与语言并不是一方突出另一方消失,这种内在逻辑关系应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既不是简单崇尚优雅与唯美,也不是充盈着辛辣与讽刺,让它们达到的知识更贴近生活真实。

二、徐冰作品中语言文字与图像符号的理想追求

徐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国际影响力装置观念艺术家,其作品的语言特征形式和图像空间构造在很大层面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探讨。这些语言文字不是艺术展览的前言陈述,它已成为作品本身。1988年徐冰携带着隐秘气息的作品《析世鉴---天书》,这件对中国文字解构的作品一撇一横都创造着艺术的奇迹。2003年,与《天书》相对的《地书》面世,这是无限开放的作品,不限定观赏者和阅读者任何的水平能力。通过文字为视觉图像为象征的中国基本文化精神的研究,来表达语言与图像、语言与人、图像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天书”之书

徐冰的成名作《析世鉴---天书》,四千多个由他亲自刻制的文字,不仔细看以为是熟悉的汉字,所以努力从这些文字的一笔一划中找出真相,但包括他本人在内世界上没有人能读出答案。看似无意义的事情确定是无意义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正是作品趣味性也是引起无限思考的地方,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无限重复的劳动中进行永不休止的创造。崇高的形式感,就是传统的“匠人精神”(1),人在实际生活更在艺术创作中需要。当走进空间面对遥远又熟悉的汉字,它们是带着面具充满矛盾的。虽然每个汉字作为艺术的一个整体元素,但我们熟悉的横、折、竖、弯、钩每一个结构都可以拆分,打破汉字原有规定重新配置重组,形成的天书字体与汉字形似却无任何意义。此时语言文字成为艺术研究对象,没必要继续谈论语言的意义和无意义。他把汉字“型”的美独立凸显出来,不关注语言文字的“音”、“义”,使语言符号最后转化为视觉图像符号,才让无法理解的纯图像符号具备了一种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艺术品,《天书》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特质,有一种熟悉的“传统感”和陌生的“现代感”,对观者建构了客体不可知和主体无知的心理跨度,即图像与语言之間的跨度。

(二)、“地书”之书

《地书》的真实形式是不固定、无边界的,这一概念的形成来源于实际信息传播世界。所以,艺术重要的不是像不像艺术,也不是给予特定的结果,而是启发我们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全新视角。

《地书》共12页,描述主人公小黑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这12小时全部活动,用最少的语言图像符号简单表现一件复杂难懂的事情。徐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世界各地标识符号,在整理这一列的标识符号时,完全依照客观规律不做任何主观情感的发明创造,所有的“字”都可查其来源出处,甚至包括“语法”部分使用都是大众普遍认可。徐冰在准备这部作品时,这套图像“标识系统”已经超越了我们现有的知识理解结构和地域文化结构。它不关乎阅者的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所以不管何种文化背景及语言文字,只要有生活经验就可以完全读懂这本书。这就是一直寻找的共同理想。

三、徐冰作品中图像与语言在传统文化里的基本精神

徐冰在《天书》和《地书》中用中国传统的优雅姿态向我们开了一个“玩笑”, 不是嘲笑讥讽,不是对观者的不尊重。他用真诚和庄重赢得了我们的信任和期待。当他刻出的字印刷成书的时候,当代装置艺术的严肃、崇高的精神底蕴油然而生。

拿《天书》的创作手段而言,像一部关于现代的悲剧,使一个人在时空中失去支点,如同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知识和信仰崩塌。徐冰营造了图像与语言的“虚无之境”,这一虚无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真实世界的顿悟上,给予某种框架和束缚强有力的冲击和否定。中国从古至今就以“无”为本原,从无到有,张载(2)说:“虚空即气”。虚空就是充满着生机功能的气,还是宇宙整体的气(3)。正是有与无的相反相成才构成中国气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图像符号到语言文字的无中生有,语言到图像的无中生有,不是让现代社会回到最初的原始状态,而是承载着音义内涵的语言符号,和承载着绘画内涵的图像符号,一同回到纯粹抽象的视觉符号中去。这种回归是一种在抽象上高层次的展开,也是一种更高的精神文化综合体。

注释:

(1)时代需要“匠人精神”,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炽热的浮躁之风

(2)张载(1020年—1077年),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3)“气”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我的真文字》,徐冰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

[2]《徐冰的地书之书》,马修·伯利塞维兹编著,--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3.01

[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张法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朱永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猜你喜欢

虚空互动性
基于CDIO模式的互动性动画视频受众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虚空通道大迷宫
你在黑暗中看我
精神生态学
玩转表演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
虚空之上
中国文学史上的雅俗互动问题研究
城市户外广告互动性设计及发展趋势研究
关于它,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