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基诺族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

2016-05-30秦桂芬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生态学土地利用

秦桂芬

摘要:基诺族从古到今都以土地为生活重心,他们在不同的年代里采取不同的方式利用土地,以满足自我的生活需要。氏族公社时期,依靠基诺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以采集渔猎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在18世纪中期过渡到山地农耕时代。解放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当地的自然资源一度遭到破坏,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基诺族在土地的使用上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生态学;土地利用;刀耕火种

一、概念的界定与基诺山的地理环境

生态学起源于欧洲,是工业革命中经济迅速增长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之间的产物。1868年,德国植物学家俄斯特·海克尔首创“生态学”这一术语,开始探讨有机体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后,生态学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不断的突破研究界限,增添新的事物。20世纪,生态学与民族主体意识相结合,产生了民族生态学,它研究特定人群(以民族为单位)的文化、风俗、信仰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利用既是个技术问题,又是个经济问题。因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土地属性的利用方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说它是个经济问题,是指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土地更多的产出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基诺山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的丘陵地带,属于亚热带气候。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基诺山保留了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尹绍亭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详细描述过基诺山的地理位置,

“其北缘,是南线河及小黑江的侵蚀河谷;其西、南、东三面分别于景洪、勐罕、勐仑盆地相依,盆地中蜿蜒穿流的澜沧江和小黑江环绕于基诺山麓。区内最高峰亚诺山海拔1691.6米,最低处小腊公路与勐仑交界处海拔仅550米,而大多数山峰海拔高度多在千米上下,属于中山山地地貌。在秀逸跌宕的群山之中,有无数纵横交错的河流。小黑江自东北入境,在区东北部汇集了南线河、生妞河、么羊河、龙帕河、石灰窖河等几条河流,经由东南部流向勐仑盆地。在区西部和南部,勐养河、莱阳河以及无数发源于山区的涓涓细流分别注入勐养、景洪及勐罕盆地。该山区犹如一座水塔,以其茂密森林涵蓄的水分,常年浸润着周围的低地。”

基诺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异的生物多样性,为基诺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因此渔猎、采集、农业种植等贯穿基诺族的发展史。基诺族对待土地的方式实际就是生态学的一部活历史。他们利用土地,但又尊重土地。从原始社会到今天,基诺山一直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基诺族对可科学、合理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功不可没。

二、基诺族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

(一)氏族公社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18世纪中期之前)

18世纪中期之前,基诺族尚处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人们群居在一起,以血缘为基础,形成氏族部落。那时因生产力低下,工具落后,土地开垦能力有限。但基诺山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众多的河流,为采集和渔猎提供了可能。这个时期采集渔猎是基诺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面积广阔的原始森林,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基诺山境内的小黑江等河流盛产各种鱼类,即使在今天,靠江边的村寨每年的夏秋季节都要捕捉大量的鱼虾等水产品,加工后可以食用半年左右。他们采集植物的叶子和果实、根茎,在河流中捕捞鱼类,在森林中狩猎,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生活需要,维持本民族的生存。基诺山物产丰富,因此在人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虽然生活艰难,但依靠采集和渔猎也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二)农村公社时期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49年前)

雍正七年(1729年) 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朝廷在基诺山设置攸乐同知,乾隆元年(公元1763年),“增置宁洱县附府,移攸乐同知驻思茅,而省旧设立通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当地瘴气严重,导致政府驻军和行政官员很多因病致死,于是清廷撤消了攸乐同知,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作为代理人直接管理基诺山区。随后基诺山区由傣族的封建领主直接管辖。基诺山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化证明汉族、傣族等民族与基诺族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随着相遇交往的增多,汉族先进的铁制工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相继传入基诺山。 生产力提高之后,“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逐步代替了渔猎和采集经济。

进入农耕生活之后,基诺族围绕着土地的开垦、种植、收割,来安排一年的生产活动。他们以初春的“特懋克”节为一年的开始,各村寨一边隆重的庆祝“特懋克”节,一边开始安排砍地,3月烧地。然后种植棉花、玉米等粮食作物。4、5月种植旱谷、瓜豆,除草。 8月 “吃新米”,收割早稻、守地护秋; 9月收割中稻,未种晚稻的人家举行“叫谷魂”仪式; 10月,收割晚稻,收棉花、黄豆,堆谷堆; 11月,背运谷子回家,准备盖新房;过年的时候,村中长者挑选山地,然后派人选牛买牛,准备开始庆祝“特懋克”节了。

在基诺族以“刀耕火种”为主要耕作方式的年代里,制造铁制农具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砍刀、镰刀、小手锄等的使用非常普遍。基诺族主要种植旱稻、玉米等农作物,部分村寨还种植棉花,最为纺织用品,解决穿衣问题。基诺山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最初是野生的,后被基诺族大面积种植,和茶叶一样,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叶在基诺族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基诺族的创世神话或是孔明南征时期。前者说是创世始祖阿嫫腰白教会基诺人种茶,后者则说是孔明教会留在基诺山的士兵。总之,种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虽然这是基诺族以山地农耕为主,但采集和狩猎仍是基诺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农闲的时候,基诺族会从事打铁、编织、纺织、酿酒、等手工业。在汉族和傣族官员的统治之下,基诺族的社会生产力一直是非常落后的。直到解放前,他们耕种的土地都是通过烧林开荒获得。生产工具虽然是铁制的,但仍然十分简陋,种地时基本依靠手工劳作,“仅曼雅、曼卡两个接近汉族、傣族的边缘村寨才开始使用少数山地小犁。”

(三)社会主义经济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1949年至今)

18世纪中期以后基诺山寨进入农村公社时期,出现了个体家庭私有,产品留为自用。因为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个人的力量很难对抗自然,所以在耕种方面,一直延续古老的刀耕火种和集体统一劳作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国家行政力量介入基诺族人民的生活,改变了原来的发展模式。

1. 1949年至1978年

1949年建国后,国家允许基诺族不进行土地改革,针对基诺山落后的社会形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进行扶持, 使基诺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6 年基诺山实现 “直接过渡”。1958 年,基诺山紧跟国家“一化三改造”的步伐,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从此基诺族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8年6月,毛泽东在一份农业部的报告中批示:“粮食、钢铁、机械是三件最重要的事。三件中,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我们应当十分注意农业问题。”6同年8月,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这个时期,基诺山的森林被大肆砍伐,以提供足够的燃料炼制钢铁。甚至传统上不能触动的“密枝林”也不能幸免。

大跃进之后,基诺山的森林覆盖率连年下降 ,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据吴应辉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的调查,“基诺山的生态环境问题确实存在, 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 包括水源枯竭) 灾害增多 ( 主要是洪灾和山体滑坡 ) 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方面”。与 50年代末期相比 ,狩猎对象“鸟类少了孔雀和双角犀鸟两种,鼠类不变,兽类少了羚羊、山羊、岩羊、豺狗、 狼、马鹿、虎、 豹、熊等,某些野生植物和菌类越来越少”。

2. 1978至今

改革开放后, 基诺山果断停止以往错误的发展路线,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重新规划农村土地,彻底结束刀耕火种的土地种植模式。现在基诺山每个村寨按人口分配耕地。一个人21亩。分配时为公平起见,把全村开垦的土地分成若干份,标上号码。全村召开大会,每户派一人参加,然后抽签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抽中哪块土地全凭运气。村民觉得这种方式很公平,因此分地时都毫无疑义。

多种经营模式代替了 “以粮为纲” 的方针。改革开放后,政府调整了基诺山的发展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出台政策,严禁在基诺山保护区内砍伐和开垦种植。并先后制定了详细的山林分类政策, 把基诺山的土地划划分为五大类: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国有林 、 集体林和轮歇地。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滥砍滥伐行为,积极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开创具有民族特色、 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1982 年,基诺山被西双版纳州政府规划为热带山区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随后州政府牵头,组织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单位对基诺山的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制定了种植不同经济作物的方案,为基诺山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2000年,国务院把基诺山乡列为扶贫综合开发示范乡,2002 年,云南省对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扶贫综合开发项目,从而给基诺族提供了更有利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指导。2006 年,国家在基诺山乡推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这些有政府主导的扶贫计划,彻底改变了基诺族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基诺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基诺山已经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现代化农业正在兴起。

三、结语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学术界在多年的探索中总结出来。但基诺族一直身体力行着生态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刀耕火种时期的烧山砍林貌似破坏了当地的环境,但轮歇栽培保证了地力的恢复。即使到了现代,他们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型作物,他们也是采取作物间种的方式调节地力,尽可能的不使用化肥等工业产品。他们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林从不滥砍滥伐,除非国家行政力量不恰当的介入,如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那样。在土壤大面积被污染的今天,基诺族的行为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尹绍亭.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J].农业考古,1988(01).

[2]罗维萍.基诺族传统信仰的生态伦理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1).

[3]龙春林,阿部卓,王红,李美兰,颜亨梅,周翊兰.基诺族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利用[J].云南植物研究,1999(02).

猜你喜欢

生态学土地利用
略谈乡镇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