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辩证思维,提升作文的深刻性
2016-05-30郭定俊
郭定俊
任務驱动型作文是2015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它不同与传统型作文,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按指令任务行文,要求就事论事,不可泛泛而谈,难以仿作套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具体表现在:体裁驱动,一般要求写成议论文:内容驱动,紧扣材料,忌讳罗列事实名人;对象驱动,要针对材料所给人或事或现象进行议论;思维驱动,聚焦材料中的热点,思维发散范围不大。
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之一深刻,要做到深刻,学生习作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论点具有启发性。要做到这些,考生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辩证能力。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好作文不是老师改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评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诵读、记忆、归纳等方法模拟出来的。
诵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以写作为中心语文素养的关键。诵读名言名句,識记名人轶事,摘录文采警句,运用修辞等方法,都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知识覆盖面。学生写作起来,往往信手拈来,文思泉涌。梳理归纳语文材料,可按励志、孝亲、忧国忧民、出仕、退隐等门类整理。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保民而王”,到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直到今天的“为人民服务”,可见民本思想深入发展。学生如能在作文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其深刻性自然不在话下。成语“揠苗助长”就是违背规律典型事例,而“春华秋实”“水落石出”就是合乎自然法则的典范。
学习一点辩证法,透过现象分析是非、曲直、优劣、利害,得出正确的结论,作文自然就有深刻性。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需要否定的一面,联系课文,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如《拿来主义》中讲鸦片,它一部分可以送药房治病,一部分是垃圾,论证时就要有辩证的观点,鲁迅先生给我们作出了范例。“塞翁失马”在不利之时看到有利的趋势,在有利之时预见涌动的暗流,不失偏颇,正反分析,因而见解深刻得当。又如“谈网络”,它快速便捷,网购、网聊、微信,已经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毕竟是虚拟世界,好多人“宅”在期中,网络诈骗现象比比皆是,部分青少年沉溺网络不可自拔,这样的材料作文若没有辩证的观点,是会有瑕疵的,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运用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 作文教学当然不是上政治课,从语文课内迁移到课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是老师们通常的做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讲量积累变化的重要性;成语“众口烁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就道出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危害性。材料作文“谈习惯养成”,其内涵就会有量变质变规律,好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强调一个量变的过程。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新事物的发展都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继承和创新,进步是在曲折中完成的。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清明时节,好多在外打工的人无法回家祭祖,面对仙人表达哀思,只好在网络里摆上鲜花,燃起蜡烛,烧些纸钱,叩头祭拜。对这则材料你怎么看?学生应明白祭祖内涵没变,形式变了,是一种创新的祭祖方式,但它还是源于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吸取精华,抛弃糟粕,继承与创新离不开否定之否定规律有意或无意的把握运用。又如:风靡全球的“柯达”公司,上世纪创造的柯达胶卷王国,无人匹敌,为无数人留下了精彩的瞬间,书写了时代的辉煌。它率先研制了数码技术,遗憾的是它没有前行,继续在胶卷里踟蹰徘徊,最终公司轰然倒塌。“柯达”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故步自封是会被淘汰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公司、个人都是这样。
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作文的精髓,辩证思维既是思维的方法,又是思维的质量,辩证分析新闻时事,社会热点,对提升作文的深刻性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