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移动互联网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

2016-05-30李鑫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李鑫

摘 要:95后高职学生作为新技术,新思想受众的前沿群体,移动互联网影响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课程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数字化建设,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融入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不断加强学习处理能力,力求在移动互联网下学习价值最优化、最大化。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42-02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它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影响愈发深刻。据报道,目前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手机的普及率相当高,将手机带入课堂,通过手机上网学习达到52%[1]。在思想政治課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意见建议。针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学习特点,教学过程中灵活高效把互联网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

一、移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利用情况

高职院校积极营造互联网环境,进行校园数字化建设。以网络为基础,实现学校从资源、环境等的整合配置,在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下,在校园范围内构架一个虚拟化的数字空间。统一的权限控制,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虚拟化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充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2]移动互联网的接入不再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空间,整个教学园区是一个虚拟的大教室,学生通过手机接入校园移动网络,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可进行移动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手机,知识点的获取不再是老师单项的灌输讲授,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利用网络为其课堂服务,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程目标。近些年,一些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下,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移动交流平台,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专业知识,在课堂之外,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平台帮助师生之间互动,能够方便快捷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普遍愿望。

二、移动互联网下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老师单方面的讲解灌输为主,学生从老师那里直接获取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一系列系统教育和宣传,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

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快捷,自主选择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依赖特定时空进行意识形态的正面灌输。移动互联网的快捷开放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预见性带来挑战。现在几乎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学生即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信息观点,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评判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思政课老师对于学生的价值动态没有准确清晰的预判,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备课环节上重视了知识的架构和学生知识的增长,忽视了在与新媒体的接触中形成的思想观点和见解,这样使得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奏效。例如在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爱情观中,学生对其非常感兴趣。在讲解什么是爱情时,结合网络时下流行的爱情观,运用比较的方法,让不同的爱情观相互冲突,学生在冲突中感到迷茫,甚至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怀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缺乏充足的师生互动移动平台

手机已经在大学生中基本全面普及,微信,QQ等都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新生代主体和易感人群,传统思政课程模式下,老师主要的任务是完成课程内容,但是针对课程内容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少之又少。学生和老师之间思想的碰撞非常的少。此外,思政类作为公共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在学习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往往出现到课率高,抬头率低的现象,老师学生之间交流甚少。一些积极向上,内容丰满的思政类信息不能及时的全面的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关乎大学生正能量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即时的传播到大学生中去,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成长,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即时性,让很多信息分分钟内传播到每一个学生。学生轻轻触动手机屏幕,海量信息出现在眼前。对于这些信息,如何辨别认知、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都对课堂之上老师的教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学生缺少互动的移动平台,不能及时的与其他老师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在一段时间内容易受网络不利舆论的影响,形成主观偏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后期老师课堂思想教学内容的开展。

(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现今,互联网渗透到了教学中每个角落,网络的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然行不通,不能和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相匹配。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手机很快的取得信息,有些学生的网络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过教师的。学生对于瞬时发生的事情颇感兴趣,迫切需要思政老师进行回答分析,这对教师来说也是挑战。再者,在课堂授课当中,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教育信息技术,例如PPT的展示,音频视频的展示,微博微信的使用,时刻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与时俱进,增强网络通信技能,与学生进行频繁互动交流。第三,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如何摒弃负面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底线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政类课程的有效性也是对大学思政课程老师的挑战。

三、加强移动互联网下思政课教学过程创新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职思政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重视移动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特点、新变化,将移动互联网快速的运用到教学中。[3]

(一)结合移动互联网,思政教研室统一备课,提高教学研能力。

作为公共教研室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按照学生兴趣特点,搜集社会热点,思政教研室的老师在一起研究课程内容,研究主要的教学方法,群策群立。在讨论中,新老教师可以坐在一起进行深入交流,相互补充探讨。老教师更加熟悉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理论功底比较深厚,对学科知识教授的方法过程富有经验,新教师听取老教师的经验,可以更快的了解学生,更快的熟悉课程内容。同时,青年教师与学生相处较益,沟通能力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了解到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需要。新老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能够更好的完成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

在集体备课中,结合当下社会时政热点和受众学生的兴趣,对一学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一个规划。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中,分成了几大板块,其中包含大学生理想与信念,竞争与合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板块。在这些板块备课过程中,首先查阅当下大学生最关注的大事。在讲解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前,查阅了大量大学生励志的博文,包括QQ,微信,微博上面的内容,找出了生活中的大量实际案例。接着对这些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在课程安排上多以引导为主,启发大学生对所听所想进行思考。在课程结束后一周,思政教研组老师进行课程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板块结束以后,老师们在课程引入上进行了交流,有些老师以大学生关注的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中的角色进行引入,有的老师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勾画自己从小到大拥有过的理想,学生在回忆中深刻理解理想的含义。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交流互动,互相查漏补缺,有利于思政课程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便于课程的开展。

(二)依靠移动互联网,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正朝着开放性,即时性,平等性发展,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迅速快捷的获取最新最快的消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继续以说教,权威,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是完全行不通的。学生在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更多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碎片化等鲜明特征。大学生获取的部分信息是不真实的,对于这些消息进行盲目跟风,难以对理论进行系统完整的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老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角色转变为组织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推动和创新。依靠移动互联平等性特点,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对话交流,实现了教育者与学生双方的随时互动交流,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互动更加广泛和深入。[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网络快捷互动性,在课堂上,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教师抛出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查询。查询后对其进行评论。通过移动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尊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线下对网络中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尊重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建议,以此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形式上体现创新,以此更好的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引入等各个部分,可以适时的制造悬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设问。对学生进行分组,在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组内成员共同寻找答案,在学生相互交流中,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道德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社会热点话题“老人扶不扶”实际困惑进行探讨,学生讨论积极度比较高,对于老人如何扶又一次进行热烈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堂形式对教学过程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作为引导者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思政课程当中。

(三)高效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了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人手一部移动手机,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新的移动学习理念,让高职学生开展移动学习。著名远程教育家基更博士曾经讲过:“移动学习将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学习,代表一种新的趋势。”搭建多个移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巨大潜力,服务于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建立多个网络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教学场域下,教师饱含人文精神的实践话语,感染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的思想,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实现。[5]建立思政微信群。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进入微信群,在群组里进行思想交流。在这个群组里,不僅学生可以加入进行交流,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实现师生频繁交流互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形成网络住宿学院,微信群友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组内热烈讨论,总结自己的所得所想,教师引导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在群内开展网络主题活动,网络班会,网络党知识竞赛,团课等形式多样活动,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之间沟通,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范围,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作者单位: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

[2]占莉娟.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01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0-04-20.http://www.henannu.edu.cn/s/21/t/417/13/45/info4933.htm

[4]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5]倪瑞华.由独话到对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47-51.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