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门》中的中国化意象——竹
2016-05-30陈倩宇
陈倩宇
【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在日本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日本的“国民大作家”。他从小喜爱汉学,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本文选择夏目漱石作品《门》中的中国化意象——竹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日竹文化交流背景以及作者深厚的汉学功底,分析竹意象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关键词】:夏目漱石;《门》;中国;竹意象;
中国竹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竹子不仅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渗透到文化、艺术等领域,构建出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竹意象。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竹子便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比如《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唐代王维的《竹里馆》、宋代苏轼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明代李梦阳的《湘妃怨》等。竹子具有孤傲、顽强、不畏严寒、充满生命力的品格,同时它的高、逸、雅、静,也带给人们超凡脱俗的清凉之感。可以说,竹以其特有的品质、丰富的内涵,征服了众多文人的心。这种竹子文明传入日本后,也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日本民族不仅吸收了中国竹或竹制品的物的文化,也吸收了中国竹文化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孟宗竹传入日本后,一跃为日本第一竹。不仅如此,《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 的故事也被日本民族传承下来, 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人也将孝道奉为美德。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尤其在文学上与中国文化产生着更多交流和共鸣。成书于奈良末期的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收录了30 余首咏竹诗,对竹的常青不凋、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等意象的歌咏体现了日本人“闲寂幽雅” 的审美意识。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的《竹取物语》,生于竹中的“辉夜姬”,作为顽强、旺盛生命力的代表被神化,是日本民族本土的审美意识同中华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日本的王朝时代,当时的主要作品《怀风藻》、《本朝丽藻》中也首30余首关于竹子的诗歌。可见, 日本文学在竹意象的选择使用上亦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对于日本近代文学巨匠,深受汉文化、汉文学影响的夏目漱石来说,更是难掩对竹的喜爱。夏目漱石汉学造诣深厚,自幼喜爱汉学,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汉籍。1889 年夏目漱石在《木屑录》记载:“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他擅长画竹,并在自己的汉文集中提到中国以画竹闻名的郑板桥和文与可。在他创作的现存百余首汉诗中出现了24次对竹的描述。尤其在他的小说《门》中,竹10次出现在文中。他在文中提到“一到年关,街上家家户户的大门都装饰一新。道路两旁插着几十根细竹子,比屋脊还高,在寒风里沙拉沙拉直响。 宗主也卖了两尺多长的松枝,钉在门外的柱子上。”让我们了解到日本新年时把竹作为迎接神的饰物摆放在门前(由“松竹梅” 构成,称为门松)的新年习俗。他形象地用“砍到竹子熬油”来形容苦不堪言的生活。作品中还有大量描写竹子的片段,借以带着中国化意象的竹,侧面反映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同时通过竹意象,带上了作者本人的主观色彩,经过作者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他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了夏目漱石本人的人格和情趣。
清朝郑板桥有诗《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中的竹已非自然界之竹,而是作者心中之竹。作者以竹寓人,赞美竹的这种坚定顽强、不畏风霜、 傲寒独立的品质,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作者在小说的第一章写道:“据说从前这里是一片竹林,后来开山时毁掉了。但竹根還留在图里,把泥土凝结的很紧,才不至于塌落下来。”在《门》中,由于阿米曾是宗助好友安井的妻子,因此,两人的结合备受社会道德的谴责。宗助和妻子阿米背负着道德上的痛苦,经过一个时期的颠沛流离之后,寄居在山崖下一座不见阳光的房子里,过着寂寥、暗淡的日子。不幸的过去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冷酷的现实使这对夫妇几乎失掉了生活的勇气。虽然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但宗助和阿米却是一对和睦恩爱的好夫妻。他们依靠彼此间深厚、纯真的爱情,顽强地生活着,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即使生活清贫也不离不弃,既在自己的世界里逃避过去,又能安于现状顽强的生活下去。两人的心像竹根一样紧紧的凝结在土里。
在第六章中,作者写道:“外面雨雾苍茫,山崖上的斑竹,在风雨吹打下,时时摆动着枝叶”,在描写这段话之前,作者通过对阿米的心理透视反映了她与小六的微妙关系,阿米认为小六有些讨厌自己,不愿搬来同住是因为她的原因。他们因为道德的原因远离亲人也被亲人抛弃,这种“罪”的意识也给阿米带来自责与不安。山崖上的斑竹生长在城市边缘,斑竹所处的地理位置似乎暗含着宗助与阿米的生活状态,表明他们拒绝城市中心而躲避他者的生存状态。他们抱着寄居山野的心情,住在城市边缘,日常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再没有多少事需要求助于社会,他们也几乎不在意识到社会的存在。他们舍弃了父母,舍弃了亲戚,舍弃了朋友,舍弃了整个社会,也被他们所抛弃。这样的两个人就像山崖上傲寒独立的竹子一样,远离尘世。而在这段对竹子的描述之后,作者又诉说了两人生活的窘迫:宗助穿着磨破的鞋子,下雨鞋子都是湿的,不仅这样,连房子也漏雨,再加上又要承担起弟弟小六的抚养责任,两人无奈决定把父亲遗留下来的古董屏风卖来换钱。即使生活如此艰辛,两人却仍旧彼此相依相随,因为这种爱情, 即使他们被排斥在亲友和社会之外也能生活下去,就像在风雨吹打下时时摆动着枝条的斑竹一样,在严酷环境下也能够挺拔而出,
《门》从一开始就描写了宗助与妻子周日在家赋闲的日常生活场景,转用主人公的人物视角,观察天气和屋外风景,“竹叶经秋天的阳光一晒,沉寂地耷拉下来,许多竹叶静静地贴在一起,纹丝不动。”,透过对竹的描写不仅衬托出环境的幽静,也传达出主人公的悠闲心情。此处与王维《竹里馆》的意境相似,“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笔下幽静、深邃的竹,既是一幅林中妙景,又是一种心中妙境。夏目漱石将清静幽深的竹与宗助那种心无尘虑、悠闲自得的情趣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同时也蕴含了作者本人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情趣。在第八章,作者又写道:“夏天两人还在墙下边种上细竹,竹竿上缠绕着牵牛花,。两个人一起床就来到这里,高兴帝数点着今早花儿开了几朵,如今秋去冬来,花草完全枯萎了形成了一小片沙漠,看上去颇有几分凄清之感。”这段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闲寂幽雅,也有一种寂寞凄清和淡淡的禅意与凄美之感。夏目漱石曾作汉诗《無题》:“寂寞光阴五十年,萧条老去逐尘縁。无他爱竹三更韵, 兴众栽松百丈禅。淡月微微云鱼楽道,落花芳草鸟思天。春城日日东风好。欲赋帰来未买田。”,夏目漱石借助竹的自然境界,同样也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隐遁田园,超脱的禅意心境和孤独哀婉的感慨。
夏目漱石在小说《门》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本土审美意识,透过竹意象表现出主人公顽强坚毅的品质, 烘托出主人公生活的闲静幽寂,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这种竹意象不仅体现出他超高的汉学造诣,反映出作者本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中日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小说选(上)—三四郎 从此以后 门[M].陈德文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何少贤.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