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的改革探讨
2016-05-30王秀云王汝田李娟
王秀云 王汝田 李娟
摘要:“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具有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特点,基于此特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基于理论教学,而应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既重视理论的分析,又突出实践的重要性。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调度自动化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考虑到卓越工程师班的特殊性,本文针对电气卓越工程师班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探讨了教学手段的改革,并改革了考核形式,讨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教学手段;考核形式;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13-02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是面向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是结合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从对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控制角度描述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所需的电力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尽量通过工程实例、实际操作、模拟操作教学等方法将工程与教学结合起来,以期使学生将知识与今后的工作环境的结合更加紧密。同时,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观念[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4],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卓越班作为特殊的精英群体,由于其人数少,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教学过程中应有别于其他教学班级。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更好地与电力系统的发展相结合,学校对卓越班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进行了改革。教学改革提高了卓越班的教学效果,同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一、因材施教地拓展教学内容改革
基于卓越班的学生素质较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增加新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授课内容上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在相同的学时下,针对卓越班教学,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详略适度,围绕基本课程内容,针对已有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拓展性讲解,以便学生能更多地掌握相关知识;针对非重点难点知识简单讲解,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2.增加各章节最新前沿知识。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带动着调度自动化无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都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各种新发展、新动态正是学生们所关心的。因而,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到提升学生知识面,灌输各章节的前言知识都是必要的。当然也不可能所有部分都能介绍完整,因而一部分课上介绍,另一部分知识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使其主动查找相关知识,提升主动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注重实践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实际教学过程证明板书教学能够给大多数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因而在教授中以板书为主,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涉及到现场很多的设备和应用软件,因而结合信息化教学能更加形象化,提高卓越班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工作的适应能力。
1.实例分析和模拟操作教学:因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内容涉及调度自动化实际操作和应用的内容居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工程性,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大量的实际操作、分析、处理等案例[5]。如在“防误操作”中,可引入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误操作案例,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带来的危害,不但使学生对“防误操作”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模拟操作教学,利用已有的电力系统高级应用软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熟悉实际的各种应用软件。如在讲授SCADA(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功能时,让学生上课时同时对SCADA软件进行操作,教学时学生会有更深的了解。实际教学表明,实例分析和模拟操作可以降低教学难度,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环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讨论式教学与反馈式教学相结合: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得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更多,以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需求,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讲授,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热情。
3.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认识教学:一般主要以板书教学为主,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板书教学为主传授基本知识,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速度,但完全的板书教学,又缺乏形象教学的效果,因而以多媒体教学展示调度自动化的相关结构、相关软件等,使学生充分认识调度自动化系统,来提高课堂的生动效果,增加学生知识量,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为了使教学与实际接轨,使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及所学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变电所,了解与课程相关的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工程项目的教师也可以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或仅由几名同学操作其他同学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对讲授也有一定的帮助。到开放式实验室参观学习,如校变电站运行中心,通过监控系统观察系统运行状态,了解“四遥”传递和控制方式,到运行仿真中心实际进行操作,以实现变电站的控制等,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今后的电力系统工作环境更加适应。
5.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给学生推荐相应网址,引导学生到网络查阅资料;利用现有开发网站进行在线答疑,开发部分网络空间,发送相关学习资料。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离开课堂也能及时解决课程问题。
三、考核形式改革
打破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采用试卷与专题研究报告或实际系统设计的形式结合进行成绩考核。专题研究报告或实际系统设计涉及调度自动化自主平台的研发或软、硬件设计平台的设计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和设计,广泛地查阅资料,提升自身能力。调度自动化所涉及到的软件、硬件很多,可以将其分解成各个子模块,由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作品的形式和规模可以不拘一格。如让学生可以只做数据采集模块,甚至软件的设计流程,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硬件设计和编程。教师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亦可利用第二课堂,将各子模块设计交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完成,既丰富了第二课堂,也提升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既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课程设计以外,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尝试。从课堂到课外实践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理解,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对今后工作环境也进一步熟悉。
四、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
因为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所以高校教师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如何接受新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运用新知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的。获得这两种能力后,学生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在工作中更多地应用新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且终生受益。培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需要教师在课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少讲几个是什么;多讲现场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问题用课上的知识如何解决;多设定几个场景和假设,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多一些探讨式教学,少一些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过程。只有学生具备了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这样教学才是成功的。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不仅是对课程内容要进行调整,同时要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总结和改革,针对于不同的授课对象制订不同的方案,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的才是最好的。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滨,陈碧云,阳育德.“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9):45-46.
[2]王秀云,等.图形化《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辅助软件开发[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3):35-38.
[3]任艳杰,柴玉华,马文川.“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3):108-110.
[4]罗奕,等.宽口径培养模式下“继电保护原理”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2,(31):25-26.
[5]王秀云,王汝田,李娟.注重工程实践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66-68.
Abstract: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dispatching automation continuously updates and develops. Characteristic of excellent engineers' class taken into account,to 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s' class,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is carried out,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s discussed,and evaluation form is reformed. The important of developing learning ability is discussed.
Key words: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teaching methods;evaluation form;learn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