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氐族汉化窥探

2016-05-30刘永兴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汉化

刘永兴

摘 要:氐族是中国古代史上汉化较深的民族,南北朝以后,逐渐融于汉族中。本文以氐族政权成汉为中心,着重分析其割据巴蜀时期的政权建设。成汉存在四十三年,达到当时氐人政权汉化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氐族;成汉;汉化

氐族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交界处。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成汉等政权,产生过较大影响。南北朝以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中。

《诗经·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先秦时期氐族已与华夏民族杂居并开始农耕生产,是汉化较深的民族。西晋末年荒旱不断,氐族不得不四处流徙。元康六年(296年),氐族首领李特率民众入蜀,随即聚众起义。李特死后,其子李雄攻下成都,建立成汉。永和三年(347年),成汉被桓温所灭。成汉历五主,共四十三年。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氐族能巴蜀、关陇一带建立政权,并维持数十年,当与其汉化改革有关。本文尝试以成汉为中心,对巴蜀氐族的政权建设作一浅略分析。

一、王位继承

在储君的选择预立上,成汉经历了较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先王指定逐渐固定为嫡长子继承制。

李雄选择养子李班为太子,遭到叔父李骧等大臣一致反对。群臣认为舍亲就疏不仅违背人伦,还会造成国家的灾难,只有立亲子方能“防篡夺之萌”[1]。王位继承人必须在有血缘关系的男性直系后代中选择,有嫡立嫡,无嫡立庶。但李雄坚持立养子。李雄死后,李越等以李班非李雄亲生为由,将其杀死。李越等人提出庶子李期曾被先君嫡妻收养,共推李期即位。从史书记载看,群臣从嫡庶亲疏出发默认了李期“弑主”的合理性。说明氐人已确立嫡为正统的观念。之后,李寿废李期自立,选世子李势为太子,在嫡的基础上加上“长”。李势没有儿子,其幼弟李广提出立自己为“太弟”。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既未能得到兄长的同意,还致使李广死于非命。

成汉在王位继承上,逐渐认可和接受宗法制。成汉模仿中原王朝,使“父死子继”观念不断强化:尊卑等级被血缘亲疏自然划分,选储范围不断缩小。宫廷政变推动了立储标准从养子、幼弟到嫡长子的转变,有效防范了后世的争权斗争,保证了政权在李氏家族内代代相传。

二、职官制度

李雄占领成都,“具置百官”[2],初步建立了成汉的官吏体制,并被后世沿用,表现为:

(一)百官来源

成汉早期官吏主要有:

1.功臣豪杰。主要是出谋划策或者带兵作战的李氏亲族和早期起义的流民骨干。他们在攻城夺地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重用,人数占成汉早期官吏总数的大半。

2.巴蜀地主。如号称“蜀之八仙”之一的范长生,他是西晋时成都天师道首领,起义时曾为李特李雄供应军粮,被立为丞相,受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范长生死后,其子范贲被李雄封为丞相。

3.前朝降官。部分晋朝官员因战败而投靠成汉,他们以行政才能受到重用。如李钊,他曾任晋朝西夷校尉、朱提太守,降服后深得李雄信任,《晋书》称:“朝廷仪式,丧纪之礼,皆决于钊。”[1]

4.捐纳得官。李氏开疆拓土耗费巨大,但政权早期财源有限,致国力不支。有将领进献金银珍宝,李雄大喜,将领因此加官进爵。但捐纳得官使百姓在战争中深受凌掠,不久被废禁。

成汉中期以后官吏来源出现变化,主要有:

1.政变支持者。成汉因继承问题发生多次政变,政变后,新君即位,官场洗牌,站对阵营的官员获重用,站错的官员则遭到贬斥。特别在李期、李寿两朝,但凡是曾经的支持者,无论是否有真才实学,皆被授以高官。如田褒“无他才艺,雄时劝立期,故(李期)宠待甚厚。”[1]

2.儒生。西汉以后,儒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以儒生为官成为君主治国的法则。成汉中期从太学中举荐儒生,委任官职,李寿就曾“醮礼于太学,举明经者封好学侯。”[3]

3.征召。巴西隐士龚壮以善谋著称,李寿多次前往请教,聘其为太师。

分析成汉官吏来源,早期以族人、氐人为主,后期汉人、儒生逐渐增多。如李雄时代,在《华阳国志》认定的十三位重臣中,包含李骧、李始、李国、李离、李云、李璜等李氏族人,包含阎式、杨褒、杨洪、王达等略阳或天水氐人。而到了成汉中期李寿一朝,主要以汉族士人为官,“董皎为相国,罗恒、马当为股肱,李弈、任调、李闳为爪牙,解思仍为谋主。”[1]李氏子弟权力几被清空,“雄时旧臣及六郡人皆斥废也。”[2]

由于儒家政治思想的输入,汉族地主和儒生在政权中发挥了更主要的作用,成汉逐渐从氐人流人治国发展为氐汉地主联盟,体现在官吏任用上,成汉中后期采用两汉流行的征召制和察举制,选拔标准从最初的武功发展为名望和学识。

(二)职官设置

地方政制上,成汉沿袭晋制,划州设郡,委任刺史太守。地方独立性过强,刺史、太守权倾一身,统管辖区一切行政、军事、经济,中央鞭长莫及难以控制,遂不断发生太守举郡投晋之事。

魏晋时期封建王朝中央政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三公制过渡为三省制。三公制包括两种结构模式,一是秦朝和西汉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二是东汉的司空、司徒、司马。从官制看,成汉同时采用三公制和三省制,设置的职官既有秦朝和西汉的丞相、太尉,又有东汉的司徒、司空,还有西晋的侍中、尚书、仆射。东汉之后,国家四分五裂,群雄割据。从名称看,成汉的职官可谓拼凑组合,丞相、相国、太师为汉官,太傅、太保、太尉为晋官,而中领军、中护军则为魏官。

成汉中央官制古今汇集,在政治生活中职务混乱,表现为:

文武不分。成汉早期战事激烈,因此文武官员没有绝对的分工,只有名称的区别。按《宋书·百宫志》所称,司空本为礼官,“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校土。”[4]但司空李璜却战死沙场。

虚实不分。太保、太傅本为虚衔,无实职,且只加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但成汉的太保、太傅却拥有实权,如太保李始、太傅李骧均统帅军队。

综上得出,成汉官制受汉俗汉制的影响,但汉化程度较浅。成汉效仿中原王朝,设置百官公卿,但官员之间没有品级差别,没有上下统属关系,“官无秩禄,积署委积,班序无别”,没有形成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的行政部门,其官制仅有官名而已。同时,成汉也缺乏考课奖惩制度、缺乏自纠监督机制,致使“货贿公行,惩劝不明。”[2]成汉的职官建设肤浅、表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王朝的维持和运转。

三、赋役制度

氐族的生产方式介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入川前一般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主要是毛呢纺织。入川后,由于巴蜀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生产环境的改变,氐族传统的畜牧业渐渐萎缩,改为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变为棉纺和丝织。成汉的赋税制度反映了这一变化。

《华阳国志校注》载:“其赋民,男丁一岁谷三斛,女丁一斛五斗,疾病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绵不过数两。事少役稀”[2]。成汉为维持、巩固政权建立了一套赋役制度,其中包含向人民征课财物(实物地租)、调用劳动力(劳役地租)两个方面。从征课财物看,成年男女都要向国家缴纳粮食和纺织产品,丁男缴纳的粮食数额是丁女的一倍。从调用劳动力看,成汉的劳役较少,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从征收数量上看,成汉的赋役相对较轻,粮食和棉丝制品数量都不多,遇到疾病还可以减半。同时也没有氐汉差别,说明氐人的生产方式已经完全汉化。

但是成汉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晋书》称:“贵者广占荒田,贫者种殖无地,富者以己所余而卖之”[1]。成汉的政权基础是氐汉地主联盟,因此必须兼顾双方利益方能维持政权,汉族地主和氐族权贵一起广占田地,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国家自耕农数量的减少。

四、刑制军制

成汉刑制比较简单。李特曾与蜀人约法三章。李雄废除晋法,约法七章。但因史料缺乏,无从考察其详细具体的条款,推测应该是一些维护治安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简单举措。

西晋末年战乱频仍,灾荒不断,李特李雄收编流民,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最终建立成汉。政权稳定后,成汉改编流民军队,进行军队建设。从兵源看,成汉的士兵不再是氐人和流民,而是来自辖区,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从机构设置看,成汉军队设有大将军、将军、骠骑将军、四征、四镇将军等职,还设有僚属,谋主、腹心等参谋人员。但成汉的军制职官和其中央官制一样混乱,将领各自为号,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和调度,没有严格的纪律,“行军无号令,用兵无部伍,其战胜不相让,败不相救,攻城破邑,动以虏获为先,故纲纪莫称。”[2]时常发生屠城、掠财事件,因此军纪极其败坏。从军队供给来看,成汉靠军屯来保障军粮。如李雄时修晋寿军屯,使军粮有了可靠的来源。

五、民族文化

氐族由于地理限制,生产力低下,加之受其他力量侵扰掠夺,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在被掠夺与反掠夺中,氐族形成强悍崇武的风气。李特攻下成都,纵兵大掠,即使是被认为是明君的李雄在城陷时,也杀壮士三千余人。

随着政权的建立,“文约之所沾渐,风声之所周流”[5],氐人性格被儒家文化迅速改变。李庠“少以烈气闻”[1],李流“少好学,便弓马”[1],李氏第一代人还保留了少数民族刚烈的性格和游牧技艺。李雄“少以烈气闻”[1],同时“手不释卷”[1],李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少尚礼容”[1],第二代人出现爱好儒学的趋势。李期“聪慧好学,弱冠能属文”[1],李班“好学爱士”[2],第三代人成了敦厚文雅的儒生,几乎已经看不出少数民族的特点。统治者率先学习、提倡儒学,氐人不再以力为雄,转为尚文,古代少数民族风气不复存在。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6]早在先秦,氐地已被划入郡县,同化就已开始:氐人写汉字说汉语,与汉族一起生活劳动。氐人首领接受政府封号,参与各级政权组织。长期的杂居通婚使氐人血统不再纯正纯一,东汉后,氐人特有的民族性渐渐消失,作为独立民族存在的条件越来越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建立了多个政权:仇池保留了大量部落残余;前秦的政治建设最完善,但统治者却存有蛮夷狄戎非正统的自卑心态;后凉吕氏编撰了光辉的家谱以证明正统地位。虽然成汉在政治制度上有不足之处,但民族心理同化最深。晋安西将军桓温攻伐成汉,李势的降文仅提到“略阳李势叩首死罪”,丝毫未提及其民族,说明已把自己作为汉族的一员了。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31-3044.

[2](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663-693.

[3](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19.

[5](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60.

[6]斯大林.斯大林全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94.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汉化
老年人口腔健康自我效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英语与艺术的碰撞”
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创制模式的汉化
东北地区满源地名中译字形体的繁简演变
辽西慕容鲜卑墓葬所反映的鲜卑汉化
“汉化”产权保险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论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
试论金代法律情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