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6-05-30郑林朱海龙
郑林 朱海龙
摘 要:本文分析了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分析;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深入学习数值分析、复变函数,微分方程等后续课程必备的基础。该门课程思想丰富,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它所体现的数学思想、逻辑推理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技巧、在整个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都起着奠基作用。同时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的基础课之一。数学分析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抽象的和逻辑性较强的理论体系,它具有内容多、跨度大、概念抽象、系统性与逻辑性要求高、应用广泛等特点。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数学分析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初学者会觉得这么课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技巧也很难掌握,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数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与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
数学知识是相互关联,承上启下的,数学分析也是以中学数学作为基础的。在新课标下,中学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及教学理念方面都做了较大的改变。由于大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没有和中学数学的改革同步,使得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中学之间出现了部分交叉和脱节。例如在数学分析课程上涉及到的反三角函数的导数与积分,而学生在高中没有学过反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等。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问题
目前数学分析的教学往往采用“灌入式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状态,缺乏应有的信息反馈。教学模式大部分还停留在“粉笔+黑板”的阶段,导致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另一方面,数学分析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和逻辑推理,轻数值计算,不善于概括总结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厌学的情绪。
(三)考核评价方式的问题
数学分析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往往仅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其结果导致学生“突击式”学习,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学生自身的问题
我校的数学类学生大多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用处,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学习上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另外,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对一些逻辑推理较强,计算较复杂的综合性题目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一味的依赖答案,结果是不会的问题日积月累,直接影响了后继课程的学习。
二、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深化和完善教学内容
中学数学课程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但数学分析要以此为基础的,授课教师要对这些知识点查缺补漏,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反三角函数、倍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等,以便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过渡。在新课标下,高等数学的部分内容也下放到中学教材中,从而教学内容有所重复,如极限、导数的概念及计算等,但中学教材对这些知识点讲解较为浅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似懂非懂,大部分都处在套用公式的阶段,无论知识的内涵还是知识的深度等方面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这部分内容应进行补充和提升。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精选教材。如在选取教材时,可以参考一些国外原版教材等。注重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强调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及系统性,突出数学分析对后继课程的指导作用。
(二)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采用故事导入式教学,如为了更形象地将极限思想用数学的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入刘徽“割圆术”的故事启发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讲解数学思想史,数学人物传记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由来,以及名人背后的科研探索精神等。如在讲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时候,可以介绍两人的历史故事。
(三)将数学分析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应积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一些优秀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s等),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等手段将数学概念和当前的经济热点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图文并茂、数形结合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对积分区间越来越细的划分过程进行动态演示,体现出积分的思想。同时,注重加强数学分析示范课程的建设,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打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教学中注意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了解知识的应用背景以及来龙去脉,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导数的定义”时,可以通过对斜率、瞬时速度等具体实例的分析,将其归纳为“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极限”这一数学模型,进而将解决这一模型的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导数的概念。
(五)注重平时考核,改革考核方式
数学分析传统的考核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平时考核所占成绩比例较小,这种考核方式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平时考核主要体现在平时作业和出勤情况,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分依赖参考答案,抄袭作业等,老师无法真实的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也无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一般主要考查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综合题目类型很少,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现阶段这种考核方式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考核方式,即“最终成绩=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的20%+期中成绩((三次单元测验))的40%+期末成绩的40%”。其中作业除了包括对课后习题的练习外,还可以包括对数学分析思想、方法探讨的研究性小论文;数学建模论文与数学实验设计等;另外,章节测验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前松后紧、“突击式”学习状况,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该考核方式可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能为社会以及数学学科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丽,李金红.《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73-74.
[2]李健,汪威.浅谈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4):202-203.
[3]徐国明.新课标下《数学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J].阴山学刊,2014,28(4):65-67.
[4]施成湘.《数学分析》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1):158-160.
[5]黄永辉,盖功琪,宋士波.新课标下高师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10):116-118.
[6]李文赫,张彩霞,李阳.《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23-24.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