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知识搬运工,要做教材的开拓者
2016-05-30姚岚
姚岚
在参加观摩课时常常发现,有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根据教材编排的内容、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乍一看整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应该是不错的课了。然而这样的课形式单调、气氛沉闷,少有创意,很难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教师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成了知识“搬运工”,把知识从书本搬到学生脑海。久而久之教学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教师沦为“教书匠”。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耗时多,收效低,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厌恶数学课,真是“吃力不讨好”。
然而,真正能够吸引学生,吸引听课者的课,不是这种千篇一律的常规课,而是大胆创新教材设计的新型课。这次听到张老师执教六年级二班圆柱的表面积,真是一次值得学习的课。她改变了以往上这堂课的惯例,保留了传统的结构复习,推导侧面积的公式以外,更大的亮点是要求孩子们认真分析不同已知条件下怎样求侧面积,以达到对公式深层次的运用和理解。全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完成,再全班交流,每个学生都能对知识点深入掌握。
让学生发现已知条件环节,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设计,和试讲班级对比起来,第二轮上课时的班级孩子发散思维更好一些,孩子们都能发现已知半径和高,已知直径和高,已知底面周长和高,在第二次上课的班级中,孩子们甚至在想已知面积和高,已知体积和高,介于要运用开根运算,张老师很好的肯定了学生,并且告诉他们这种方法要到中学是才能完成,孩子个个喜悦,觉得自己很棒。
面对这一现实,我认为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有必要。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各级学校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资源,是诸多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材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和不可代替性。但是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会的并不一定全考。”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的弹性和张力,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留出了空间。“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课题确立后,以理论指导实践,对“死”教材大胆地“活”用,根据每一章的内容和每一班、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大胆的处理教材。首先是删减。教材中有些内容是学生无法当堂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大胆地将其删减。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都太难,太繁杂的内容可把它大胆地删去,可把它放在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下节课再交流最合适。其次是增扩。教材中有些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如果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高时,可以设计几个相关联的复习活动,以降低活动的难度,让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如果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低,因缺乏挑战性而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可为学生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是调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调整课时安排。根据教材编排,一般一节课一个小课题。
我校张老师执教的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安排好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复习,动手探索侧面积公式,完成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完成了化曲为直的转化,孩子们自己悟出了侧面积的公式推导,然后是对公式的理解运用上画了很多时间。如此创新使用教材,打破常规课,既可以激发学生活力,又可以激发听课老师们的思考。
在互相听课评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效果是细水长流、水滴石穿的,只要工夫深,总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