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

2016-05-30易朝霞

资治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青年引导

【摘要】多元社会思潮在媒体融合态势下呈现新的发展特点,思想活跃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是深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加强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多元社会思潮;青年;思想行为;战略意义;引导

一、多元社会思潮与青年的内在关系

1.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特点

(一)现实性与干预性共生

社会思潮的产生、传播有其现实的根据,反映了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人的诉求,这是它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正是适应某种现实性,适合某时期、某群体而产生,因此,社会思潮产生后,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人群中迅速传播并对其产生影响。社会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被促使形成社会思潮的人所接受外,也会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社会磨合,在一定范围内适合更多人的需求,从而影响甚至淡化更多人的正确价值观。而社会思潮的现实性、干预性越强,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越大。

(二)潜隐性与传播性并存

社会思潮在形成及传播过程中势力较小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没有体现出来或者在传播过程中渐渐与现实土壤变得不合适而“夭折”进而丧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力的阶段称为它的潜隐期,而社会思潮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特性称为它的潜隐性。潜隐期后的社会思潮,在现实性与干预性的双重影响下,其传播速度会出现越来越快的趋势,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既然社会思潮存在明显的潜隐期及其潜隐特征,那么对于如何使社会思潮在潜隐期被扼杀或被正确引导进而使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掺杂性与正相关性揉合

掺杂性是指社会思潮的产生与作用在某种情况下呈掺杂的状态,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而社会思潮这种因内容与形式相似而出现的掺杂性会导致它们正合力增强,正相关性表现明显。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强调正义、民主、自由,这种主张也是新自由主义提倡的,社会思潮的掺杂性可能会使它们强调的正义、民主、自由走上超阶级性的错误轨道;又如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新自由主义关联度较高,两者都提倡在文化交流自由方面的权利,它们的掺杂性有可能导致其强调的文化交流自由权脱离国情。因此,要特别警惕多元社会思潮的掺杂性与正相关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冲击。

2..青年的属性

依据马克思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本质内涵的“现实”的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从年龄的界定看,青年处于一种介于儿童与成年的中间状态,既具有“人”的普遍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

(一)自然属性

青年作为生命的存在个体具有自然属性,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结构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与肉体有关的生理、认知、思维、智力和人格都处于成长发展变化中,因而生理相对趋于成熟、认知水平逐渐提高、思想活跃程度高、感觉敏锐性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较强,机体里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可塑性强,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当前社会上各种新生事物首先是包括青工在内的青年所倡导、所接受和推崇的。

(二).社会属性

马克思关于“在本质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揭示了人具有的社会属性。处于生命发展高峰期的青年群体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与周围的人和事建立起形式各样的社会关系,而且对自身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人和事的感知和思考都有不同程度的加深,具体表现为善于思考自身发展、关心时事热点、关注公共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权益保障等等。随着权益意识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获得渠道与平台表达利益诉求、进行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

3.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对青年的影响

多元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表现特征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更加隐蔽,在影响内容、影响方式、影响后果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征。

(一)内容相互掺杂,正相关性呈发展势头

对一种社会思潮的知晓会增加对另一种社会思潮的知晓,同时也加强对另一种社会思潮的认同,这种表现称之为正相关性。如,个人主义社会思潮提倡个人追求高一切,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强调追求个人利益至上,两者内容如出一辙,它们形成的正相关作用对青年大学生影响呈叠加状。特别是西方的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被传入我国后,与改革建设出现的矛盾与问题结合,其正相关性作用表现更加突出,而这种由于影响内容相互掺杂而导致的正相关作用(合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的影响起负相关作用。

(二)渗透见缝插针,影响方式凸显多元化

多元社会思潮主要是通过活动、报刊书籍、影视网络等渠道影响着青年。网络时代赋予了信息传递即时化大众化、多元化的角色,社会思潮在网络载体的承载下,特别是对依赖网络进行工作、生活和学习而又思想活跃的青年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思潮的现实性与干预性使得其在合适的土壤中见缝插针,对适合其生存的地带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对青年的影响与渗透的方式凸显多元化。

二、多元社会思潮下青年引导工作的两个基本点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武装青年的思想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把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分别规定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把这层次分明的“24个字”视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规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成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共同的基本遵循。同时,“意见”指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下简称“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它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的根本性质与基本特征、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也由“核心价值观”体现和反映。

中共纲领性报告和文件实现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的现实途径和有力推手;另一方面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置入“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框架中,指明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方向、明确了这一工作的战略目标。在十八大报告中,“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文化强国建设”部分,以“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双重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使“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内在地具有了意识形态和文化两个属性。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武装青年的思想,使“核心价值观”主导青年思想,引领社会思潮。

2.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作手段做好引导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生产”时指出了四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点,首先它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的头脑或思维的产物;其次它们以及“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相互交织,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再次它们随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或交往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最后是以分工为前提的意识的“构造”能力,即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才使意识能够“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换言之,“某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精神生产,受人类社会生产力、交往方式、分工的发展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影响。

法国哲学家埃吕尔认为,技术的变革衍生了以效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技巧,在政治、经济、管理和娱乐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交往和分工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改变着人们精神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国家和社会组织机构的工作方式,随之而变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存在和发展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传播和塑造方式。奈指出,在信息时代,以“自由的技术”为特征的因特网主导的信息技术增加了大众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渠道,同时,“它们给予个人的空间”超乎想象,在国家问题的解释方面将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更加凸显了国家软权力在意识形态领导权塑造中的重要性。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桥梁的媒体融合使受众可以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和形态跨越时空地满足多样、多层次的需求,能够更及时、更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和资讯,获得更多听觉和视觉的媒体体验。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新媒体视听享受中凸显媒体融合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特点。青年的引导工作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中立足全媒体时代媒介“多样化”发展趋势,根据青年的属性,突破陈旧的“单一化”思维模式,立足“个性化”和“人性化”特点,以多角度、多层面的互联网思维开展实际工作。

同时,媒体融合使话语权的主体发生了转换,追溯互联网的发展史,早期Web1.0打造的是“人—信息”的单向传输链条;Web2.0打造的是“人—信息—人”的双向传输链条;再到现在web3.0和web4.0打造的“人即信息,信息即人”的多向互动的共享共融的传输链条,即通过QQ、博客、微博、微信、论坛和贴吧等媒介,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受众者、分享者和共享者,信息内容极具个性化,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说:“在后信息时代,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在这一层面上,以互联网Web3.0和web4.0为平台的媒体融合态势也称为自媒体——人人都可以是手握“麦克风”的“发言人”,受众个体参与信息交流的自主性、互动性、交叉性也随之明显增强。

因而,在开展引导工作时,要改变传统的政治权威观念作用下的“单向”灌输方式,改变“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和传统的以行政手段“号令天下”的强势工作态度,放下身段,放低姿态,结合媒体融合趋势下青年大学生思想交流、信息共享的互动方式,寻找心与心融合的契合点,争取走进青年心坎里,增强引导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转引自周洋,《桎梏与跨越——全媒体时代我军国际形象建构需把握的若干关键点》,《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转引自刘长乐,2011,《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中国记者》,第5期.

作者简介:易朝霞(1982-)女,湖南怀化人,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青年引导
边缘海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电视剧宣传方式新探索——论“首播庆典”宣传模式的战略意义
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