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

2016-05-30彭利平

科技资讯 2016年3期
关键词:好奇心

彭利平

摘 要:教学有教和学两个主体,学生“学习的意愿”是得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该文从它的三个内部动机出发,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力求胜任的驱力,组织互惠团体,运用互惠性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的意愿 好奇心 胜任驱力 互惠性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c)-0112-02

美国著名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教育是艺术”。作为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将教育这门艺术做精做细。而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没有学生积极的学习意愿,想要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并使之维持和延续,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近年的教学实践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1 引发好奇心,激发学习的意愿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的著作《教学论》中也指出,好奇心是学习意愿“典型的内部动机”。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应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一个注重点。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问题驱动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设问的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结论的过程中传授知识。数学给人以抽象枯燥甚至乏味的印象,将其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提出一些有实际应用意义或者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意愿。当然,仅仅激发好奇心是不够的,还需要维持和延续学生的好奇心的注意力指向,这时就需要外力和情节的支撑。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在不影响课堂秩序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提问,教师则给予及时的解惑答疑评价,由此维护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除了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心,对授课教师个人的好奇心,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教师讲授的课程会赋予极大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强化个人教学特色,避免冗长呆板的长篇讲述,力求讲解内容简洁明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增强课件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加强应用性和反映实际的例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特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堂管理和授课,语言力求活泼、风趣幽默,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加强学生的注意力指向的维持。

2 激发力求胜任的驱力,加大学习的意愿

力求胜任的驱力是学习意愿的另一个内部动机。无论是出于荣誉感、责任感或者虚荣心,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力求胜任的意愿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意愿。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力求胜任的驱力,同样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胜任感,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否则很难保持学习的兴趣。

激发胜任驱力可以从以下多方面着手。

2.1 树立“胜任力榜样”,形成“身份认同”环境

所谓“身份认同”,根据布鲁纳在《教学论》中的描述,是人们所具有的依据某种对象,塑造“自我”的一种强烈倾向性。而这个对象往往是某个团体或者类别,当感觉自己非常“像”认同对象时,通常会感到由衷的快乐。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对学习认真、勤于思考的学生及时赞扬、多方支持的课堂环境,有意识地树立“胜任力榜样”。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身份认同”的环境可以起到刺激、维持和加强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是激发胜任驱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2.2 承认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递进式教学

在建立“身份认同”环境的同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自定标准,尊重和肯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加强各类学生的“胜任感”体验,以维持学生的胜任驱力。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以往失败经验的堆积,学习自信心缺乏,学习热情不够。教师教学、引导得当,一旦获得成功的体验,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会激发其极大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分梯度、分层次要求学生,可使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基础差的学生突破自我,得到长足的进步。

2.3 构建竞争学习氛围,建立竞争机制。

年轻人的好胜心理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引进竞争机制,既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在竞争中得以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激发胜任驱力的又一个有效方法。当然,竞争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提问学生抢答、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找错并说明原因、组织竞赛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给出恰当的分析评定,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指出不足之处,为课堂营造出一种紧张、有序和充满乐趣的氛围。

3 组织互惠团体,运用互惠性增强学习的意愿

互惠性是学习愿望的又一个内部动力。所谓互惠性,布鲁纳在《教学论》中的定义是“人类对他人做出回应,并且与他人共同活动以达到某个目标的深层需要”。互惠性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集体荣誉感,互惠团体可通过激励个人为团体做出贡献的方式,激发个体学习的意愿。中小学学习阶段,教学多以班级为单位,比较强调集体荣誉感,而大学学习阶段,特别是全面实施学分制的情况下,学习更偏重强调个体,互惠性容易被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人为建立互惠团体,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机,从而激发且维持学生的学习意愿。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意愿,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Jerome S.Bruner.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戴维·卡尔.教育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李政涛.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郝文武,郭祥超.教育学的改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齐爱平.大学的道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6] 王庆杰.赢在大学:教育教学境界论[M].北京:线装书局,2014.

猜你喜欢

好奇心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趣味教学”
浅析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在实践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做设计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构建与学生认知相契合的数学课堂
培养幼儿的提问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