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症的综合防治浅谈
2016-05-30陈秋萍戴娜桑庄艳芳
陈秋萍 戴娜桑 庄艳芳
摘 要 猪高热症是指以高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猪病的总称,包括猪巴氏杆菌病、猪流感、猪痘、急性猪瘟、急性猪丹毒和急性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等。一般病猪病程为4~10 d,具有危害严重、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等特点,造成大量猪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猪高热症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因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为猪高热症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希望为猪养殖户提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 猪;高热症;流行特点;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28.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猪高热症不是某一特定的猪病,而是指以高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猪病的总称[1]。猪高热症是由脾脏、胸腺、淋巴和扁桃体等免疫系统被抑制后,失去正常的免疫功能,感染蓝耳病病毒等其他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真菌、霉菌和毒素等引起急性、热心,高致病性的传染疾病。猪高热症具有危害严重、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等特点,造成大量猪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高热症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如何预防和治理猪高热症也成为了很多人研究的焦点。笔者从猪高热症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病因分析和防治5个方面来对猪高热症进行综合分析。
1 猪高热症流行特点
猪高热症可经呼吸道、胎盘、交配等途径传播,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种猪、繁殖母猪、猪仔均易感染。猪高热症在各个季节均可发生,不同日龄猪群均可发病。发病猪场猪只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发病猪场的患猪发病率约为50%,死亡率为20%~80%。一般后备母猪和育肥猪感染率及病死率较低,母猪一般表现为流产或不发情。猪高热症具有危害严重、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等特点。
2 病猪临床表现
患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 ℃左右,精神抑郁、喜伏卧,嗜睡,食欲不振[2]。患猪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气喘急促,呼吸不规则,并常打喷嚏。皮肤表现为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部和四肢均有红色斑块状,部分患猪全身呈现紫色。毛发粗乱苍白。眼部表现为眼睛分泌物增加,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眼睑水肿等症状。此外,患猪常伴有便秘,粪便呈球状,尿浑尿黄尿少。产后母猪常伴有子宫炎和阴道炎,泌乳性能下降,公猪包皮常有乳白色浑浊液。一般病猪病程为4~10 d,死亡后多呈现败血症。
3 病理变化
猪高热症容易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患病周期较长,且发病的死亡率较高。死猪解剖后常发现病猪肺部呈弥漫性间质性和大叶性肺炎,肺部肿胀变硬,肺部颜色不一,呈花斑状。部分死猪肺部充血,呈紫色。死猪淋巴结肿大,充血甚至出血,尤其是腹股沟、肺门、肠系膜等处淋巴结切面湿润外翻,中间肉质呈死坏样渗出性浸润,部分表现为典型的大理石样花纹。部分病死猪胃底黏膜出血、溃疡、坏死,小肠黏膜充血、出血,盲肠结肠黏膜出血;还伴有病死猪脾脏肿大,颜色变黑,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同时,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表面密布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大部分病死猪膀胱、肾脏、喉头、心内外膜出血,心包增厚,心包腔内含有污浊液体。
4 猪高热症的病因分析
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分析发病原因可指导日常饲养,积累防治的经验和方法,对以后预防和减少猪高热症的产生具有指导作用。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3点。一是猪舍简易粗陋,环境卫生差,相对恶劣,饲养密度过高引起通风情况不良,未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等引起猪的抗病力下降。此外,长期的维生素缺乏也可导致猪群免疫力降低[3]。同时,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在养料里添加抗病毒类药物,导致猪群耐药性方面增加,发病之后治疗的效果不佳。二是散户养殖的猪种常自繁自养,缺乏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未对猪种进行规范免疫,很多养猪户只是做了猪瘟和链球菌的免疫,蓝耳病和伪狂犬等漏防。且疫苗保存不当,不更换针头,不严格消毒也可导致猪高热症的传播。三是由于养殖户为农民,对猪高热症的传染方式,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等了解较少,对病死猪的处理不当,将死猪扔到河里或田里,未能进行科学销毁,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引起疫病的流行[4]。
5 猪高热症的防治
猪高热症的防治工作,要以预防为基础,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基础的基础。养殖规模较大的猪场要加大科学规范化生产工艺流程,实行科学养殖、规范养殖;养殖规模较小的散户和小猪场要使用质量信得过的大厂家生产的预混料,不能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免疫接种要和药物保健结合起来,倡导使用益生菌和中药保健来做前期的治疗,尽量把猪高热症阻止在发病之前。当猪高热症发病之后,要分析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这样可以减少养殖户的损失,避免疾病的传播。防治主要包括:一是加强饲养管理,使用安全营养饲料,避免使用霉变饲料和添加抗生素的饲料,并注意给猪群供给充足的维生素,提高免疫力;二是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保证猪舍的通风透气,并对死猪应进行深埋处理,对猪舍里里外外进行全面杀菌消毒,避免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传播和繁殖;三是坚持自养为主,当需引进猪种时,应购买健康猪种,对猪种进行免疫接种和消毒后方可转入猪舍混合饲养,注意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较好吸收的维生素及电解质等;四是根据猪只致病原因,选择合理药物治疗,对于病毒感染病猪应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和化学退热药,对于细菌感染病猪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应用激素类药提高疗效,对于原虫寄生为主的高热症,应考虑病猪的体质、体况等情况,适时适量地给予营养强心等药物[5]。
参考文献
[1]刘月月,吴家强,任庆海,等.鲁中地区猪高热性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病原学调查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2,43(12):1917-1924.
[2]张国华.浅谈猪常见高热症的综合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5):2.
[3]周森,吴德森,朱祥伟.浅谈猪高热性疾病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J].疾病防治,2008(6):31-32.
[4]林兆京.浅谈猪高热综合征的病因与应对措施[J].疫病防控,2008(233):46-47.
[5]黄秀萍,彭德旺.浅谈猪高热症候群类疫病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1):70-7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