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农业农村水污染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6-05-30应雪梅
应雪梅
摘 要 结合武隆县面源污染中水污染现状,就污染源头。保护措施及对策,列举了相关思路。
关键词 农业;农村;水污染;现状;防治措施;对策建议;重庆市武隆县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十二五”是武隆县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的五年。如今,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不可小觑。
1 污染现状及原因
1.1 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污染较重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发展、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保障农产品供应等方面贡献极大。但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而化肥主要构成成分是氮素和磷素,它们会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入河湖,严重污染水源,影响水质。据统计资料显示:武隆县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着3个方面的问题。
1.1.1 施用量偏高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2013年肥料使用量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呈波动性增长,2013年全县化肥总用量为19082 t,达历史最高,随着人们科学施肥意识的逐步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全县化肥总用量有所减少,2015年,武隆县化肥施用总量为17 520 t。
1.1.2 施用结构不合理
武隆县农户普遍存在着重大量元素肥料轻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肥的现象,氮肥用量普遍偏高,磷肥投入比例较低,有机肥的施用率较低。
1.1.3 肥料利用率偏低
根据武隆县近几年的田间试验结果测算得知,武隆县水稻作物上化肥当季利用率氮为33.2%,五氧化二磷为43.0%,氧化钾为37.9%。
1.2 农药的过度施用。
由于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武隆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越来越重,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农药使用量越来越多。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杀伤天敌,增加病虫抗药性和防治难度,造成了农产品的有害残留;同时,对水层、土壤、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由此可见非同一斑。
1.3 水产养殖污染较低
2015年武隆县池塘养殖面积183 hm2,其中专业化池塘养殖133.2 hm2、山坪塘养殖49.8 hm2,在专业化池塘养殖中鲟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流水养殖面积共4 hm2、大鲵驯养繁殖及养殖3.07 hm2,水库养殖263 hm2,河沟养殖194 hm2,其他养殖方式(如棘腹蛙驯养繁殖及养殖等)6.87 hm2。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池塘养殖、水库养殖、河沟养殖及其他养殖方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都很低。
武隆县普通池塘单产仅为586 kg/667 m2,在全市全国均属于单产较低的水平。武隆县普通池塘养殖所投喂的饵料残余和鱼类产生的粪便基本能通过池塘底泥中的细菌等有机物分解,且武隆县普通池塘养殖普遍采用混养模式,在主养的给食鱼类中达养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鱼类,很好地防治了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大大减少了换水次数和换水量,极大地减低了池塘养殖对外部环境的污染。
水库养殖、河沟养殖均武隆县均根据水库或河沟的天然渔载力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或鱼种,在不投喂任何饲料、肥料和药品的条件下(现在水库、河流均已禁止网箱养殖、投饵养鱼和施肥养殖),鱼苗或鱼种摄食水域内的天然植物、动物、细菌进行生长,鱼类作为二级以上的消费者通过天然植物、动物、细菌的利用,变废为宝,对水库、河流进行水质净化,降低富营养化的风险,不仅不污染环境,还起到了优化水域环境的作用。因此水库养殖、河沟养殖是相当环保的产业。
从武隆县池塘养殖所使用的鱼药来看,主要使用的鱼药有水质调节剂、杀虫药和消毒药。水质调节剂主要有聚氯化铝(在自来水厂处理生活用水时采用,处理后达到人饮用标准,因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各种微生物菌类(如酵母菌、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生物复合肥等。水质调节剂主要起到杀灭或减少水体中对鱼类不摄食甚至有害的浮游生物,培养鱼类喜食浮游生物,达到改良养殖水体的目的。由此可见,水质调节剂的使用几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渔业生产中鱼药的杀虫剂最多的主要是菊酯类杀虫剂,菊酯类杀虫剂大量使用时对水环境有一定的污染,但养殖鱼类在养殖密度较低、水质状况良好寄生虫对养殖危害并不大,很少出现因寄生虫感染而出现鱼类死亡的现象。随着人们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池塘水质调节日趋合理,养殖户对杀虫药的使用也比较注意,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使用杀虫剂。消毒剂主要使用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二氯异氢尿酸和三氯异氢尿酸,主要利用它的强氧化性,杀灭细菌。这些药在水中迅速分解,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 防治措施
2.1 树立环保意识,建绿色家园
武隆属于山区,经济落后,农民“靠山吃山”,靠砍伐柴禾煮饭取暖,因此,保护生态和农民生存的矛盾相当突出。农户最大的希望就是增收、提效。为了追逐利益,他们不惜破坏环境,更不懂得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要破解保护生态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就需要坚定地走绿色崛起之路,别无选择。
2.2 开展“肥药双控”,实现科学种田
武隆县于2011年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行动,根据国家级生态区(县)建设有关指标的要求,要求全县化肥施用强度小于280 kg/hm2;在全国优美生态乡镇创建中,也对农药使用强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根据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和全国最美乡镇创建的要求,结合武隆县实际,提出“肥药双控”的目标,在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实施县内耕地化肥施用强度力争低于280 kg/hm2。耕地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3.5 kg/hm2以内。
2.3 推广农技,发展生态农业
一方面,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传统耕种技术,将部分秸秆腐化后进行还田,鼓励使用沼肥,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生态种养殖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凤来乡的“稻鳅鱼”一体化养殖就是在田里种水稻,水面养鲫鱼、泥里养泥鳅。水稻、鲫鱼和泥鳅‘生活在一起,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全都是原生态的,充分利用稻田资源进行纵向养殖。
3 对策
3.1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肥药双控”的公共产品属性加上农户的逐利性,使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农户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武隆县近几年来实施“肥药双控”的各项补助政策主要是依据市有关文件制定的,比较零星而分散,扶持力度也不够大。随着武隆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对“肥药双控”工程的扶持力度也应该加大,扶持范围也应该扩大。为此,建议:一是提高配方专用肥和商品有机肥的推广施用补助标准;二是继续保持植保统防统治服务补助力度;三是对于生物农药、高效低使用量农药实施推广补助;四是对于实施“肥药双控”工程每年安排一定的示范经费和工作经费。
3.2 积极开展植保统防统治服务
统防统治是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农药减量控害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做到“一扩大、二深化、三强化”。一是扩大水稻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面积,开展和增加经济作物统防统治服务,增加基层植保服务组织、机手和机动喷雾机数量。二是深化推进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村积极探索“整村推进”服务模式、签订连锁服务协议。三是深化服务。做到服务组织市场化、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理念社会化。
3.3 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肥药新品种
3.3.1 大力开发推广配方专用肥、商品有机肥
配方专用肥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物化成果,是武隆县土肥技术人员多年来努力的结晶,而商品有机肥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解决环境污染有效手段,是开展农田地力培育、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之一。针对武隆县农田施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测土配方技术的支持下,大力推广配方专用肥的使用,扩大推广品种、数量、面积和范围,争取覆盖全县所有农业乡镇、大宗农作物。针对武隆县农田有机肥投入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的实际情况,继续鼓励农户利用畜禽养殖排泄物,增加有机肥投入量,大力商品有机肥。
3.3.2 积极引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农药和农药新剂型
与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低毒、选择性强、不杀伤天敌、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具有用量更少,残留少的特点;农药新剂型具有分散性、附着性好,利用效率提高等特点,是农药减量控害的主要替代品种和剂型。因此,要加大推广施用生物源、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制剂等生物农药的力度,并给予适当补助;推广低使用量、超低用量,低毒,低残留和对环境友好的高效农药的应用;扩大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烟雾剂、超低容量喷雾剂、静电喷雾剂等新农药剂型的使用比例。减少农药使用损失和浪费,提高农药施用效率。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