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2016-05-30刘国强
刘国强
摘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美、创造美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本文分析了历史教学中美育的内容,并就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具体途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美育;历史;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37-2
一、引言
美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用美的事物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美的行为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阵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指出,学校各科教材中均有美育之元素,如何挖掘、提炼和利用,是学校各科教学应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中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开发、利用周围可供进行美育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美育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二、历史教学中美育的内容
1.审美意识教育。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包含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内容,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比如文学成就中涉及到的文学作品像诗、词、民歌、戏曲、小说等代表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思想观点、人生简历,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钥匙。民歌《敕勒川》,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望无际的广野,牛羊成群在草原上奔跑的塞外风光。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审美理想的培养。
审美理想是人类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的最高要求和愿望,对美的完善形成的憧憬和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对规范人的生活,净化人的灵魂,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就是指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培养饱满的无产阶级感情,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要求历史教师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众多的历史人物、纷繁的历史事件、多彩的历史现象正确地分析、理解和评价;进而认识到,尽管历史进程有曲折甚至反复,但正义战胜邪恶,美的战胜丑的,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鼓舞学生大胆地讴歌美,不懈地追求美,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做到了立足现实,追溯过去,面向未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美育功能。
3.审美鉴赏力的培养。
审美鉴赏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是人类独具的一种能力。这种特殊本领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经过审美对象反复作用于审美主体而逐渐获得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美学研究者认为,一定的审美鉴赏力是一定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多种因素的结晶。因此,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科学地准确地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美的,而且要认识他们美在何处;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让学生掌握审美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对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的同时,也从文学艺术方面审视其价值,做出正确评价。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
1.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美。
作为直接施教者,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美的内容。在讲授中充分利用美的事实,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出美的不同类别和形式,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挖掘历史人物的人格美。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教育学生,能起到感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还我河山”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的陈玉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人士谭嗣同;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教师应多多挖掘,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意境美。插图的增多是新版历史教材的又一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通过形象的介绍描述,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历史上的自然风光美、劳动创造美、人物情操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再次,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音乐、美术、戏剧、书法作品的艺术美。文艺作品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美的最佳载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汤显祖的《牡丹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被人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等等艺术名作,都是提高人们审美能力,陶冶人们情操的绝佳素材。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认识美。
众所周知,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理想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提高发展的。它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一方面受到时代和社会制约,同时又带有人的个性特征。因此,正确的审美观、崇高的审美理想的确立,较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对各科知识的涉猎和掌握及长期审美实践的锻炼方能实现。因此,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武器,观察历史、剖析历史,循序渐进,是进行美育须遵循的规律。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因此历史教师应具有创造美的能力,诸如,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善于运用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再现历史,创设历史情境及用自己健康而充沛的感情震撼学生心灵,引发师生间情感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感情向意志升华;以形象美观多样而又富有启发式的板书在学生面前展现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愉悦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
历史教师应做到将美育渗入每一堂课、每一次课外活动,渗透到对每个历史人物的分析,对每个历史事件的讲解中,以是否有利于民族发展、社会前进为标准进行评价,揭示美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选择最能诠释素材的优美语言,以高昂的激情投身于课堂教学,如果教师都不能理解、欣赏美,那么,学生也不会被美所感染。除此之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播放诗词、散文、音乐、戏剧对白,利用幻灯、多媒体展示艺术作品,以及放映与教材中美学因素相关的影视作品,如《鸦片战争》、记录片《故宫》等等,使学生更能直观地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创造美。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美又是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发现美、认识美,并能创造美,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从教材中找寻美,通过查寻知识去认识美、欣赏美,再向班级同学介绍美,还可以让年级的特长生从较为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其他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让书法特长生介绍他所擅长书体的特点,美之所在;让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蒙娜丽莎》等作品的布局、色彩色调、光线等等。通过学生亲自寻找、感受,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水平并引导其他同学认识美、赏析美,进而使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关照历史上美之所在,引导学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寻求美、享受美的同时,激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激情和信心,是实现历史教育的美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向教育提出了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历史学科作为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既具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价值,又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社会价值,还具有帮助人们开拓视野、陶冶品德的伦理价值。因此,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培养,合乎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职责。
如前所述,人类历史是一部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是人类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美的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美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审美理想不断丰富完善的历史。只有将美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才能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幅活生生的人类历史画卷,给学生以真实全面的综合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美中,在欣赏美、享受美的愉悦心境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卓佳.中学历史教学与美育[J].历史教学问题,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