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叹句的意向性解释

2016-05-30汪莹

关键词:感叹句意向性

摘 要:感叹句是用来表达说话人强烈情感的句式,其运用的实质是言语主体意向性的体现。感叹句的生成过程就是将言语主体对意向内容的意向态度表达出来的过程。对感叹句的意向性解释有助于我们深层次地理解这种语言形式和其具有功能之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学以及翻译中感叹句的理解和掌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感叹句;意向性;意向内容;意向态度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22-03

感叹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高,通常用来表达人们的强烈感情。感叹句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可的是一些有显性感叹标记的感叹句,如英语中的how-、what-型感叹句,汉语中程度副词、感叹词和语气助词作为感叹标记的感叹句以及一些表达感叹的特殊句式。

一、感叹句研究综述

英语感叹句的研究由来已久,最具代表性的应是Quirk et al[1],他使用感叹句(exclamative)来定义这一类句子的语法范畴,即一种句类,而用感叹(exclamations)来定义这类句子的逻辑或语义层面。因此,Quirk认为有些感叹由感叹句来实现,而有些则不是。近二十年来,对英语感叹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感叹句的句法、语义研究,如Gutierrez-Rexach[2],Michaelis & Lambrecht[3],DAvis[4],Zanuttini & Portner[5],Collins[6]。也有学者对感叹句进行跨语言研究,如Miro′ Castroviejo[7],Jonsson[8]。Rett[9]从语用角度解释英语感叹句。她将感叹句分为两大类,陈述句式感叹句和其他形式的感叹句,不同的感叹句体现的都是对说话人期望的一种违背,有一种言外之意,体现出表达功能。但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感叹句对说话人期望的违背程度不同,这一观点将感叹句的研究深入一步。

汉语感叹句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定义及分类的讨论,而第一个明确提出感叹句概念的是吕叔湘。他认为“以表达感情为主要任务的叫感叹语气”;而“以表达感情为基本作用的语句可称为本来的感叹句”[10]。吕先生对感叹句的定义影响深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感叹句的研究进入了繁荣期。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有杜道流的博士论文及其专著《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11],该研究“用功能主义理论和方法对汉语感叹句进行全面考察,提出感叹句是原型范畴,并以典型感叹句为例,运用信息结构分析法分析各类感叹句的信息构成要素及结构特征,开阔了现代汉语感叹句的研究视野”[12]。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对显性感叹标记进行的研究。汉语感叹句的研究中,整体宏观研究与具体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指导方法多样。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对感叹形式背后的认知动因研究还很不足,研究感叹句生成机制的文章很少。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对感叹句进行意向性解释,将语言形式和言语主体的意识活动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虽然在不同语言中,用来表达感叹的语言形式不同,但深入到意识层面,感叹的产生应该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是言语主体意向性作用下的结果。

二、心智哲学与意向性

首先,我们要说明为什么从心智哲学的视角研究感叹句是可能的,即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间的关系。心智哲学主要研究心智的本质与特质(包括意识)、心理活动和心理功能等,以及它们与大脑的关系。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联系纽带在于语言和心智的互为依存性[13]。当代的心智哲学既涵盖了传统的“身心问题”,还包括对心智活动中的意识、知觉、意向性、思维的本质等一系列问题的新探索。在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野中,对语言运用有3个假设:基于心智是语言最基本的性质,感觉信息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所表征的是心理表征[14]。这意味着语言的产生是基于心智的,其使用和发展是心智在起作用,因此对语言的说明要以对心智内容和心理状态的讨论为基础,而我们对感叹句的研究也将更为关注与之有关的心智活动情况。

将意向性和语言活动相联系的是美国心智哲学家、语用学家塞尔,他指出意向性是“心灵的一种特征,通过这种特征,心理状态指向或者关于、论及、涉及、针对世界上的情况”[15]。塞尔认为意向性是关于心灵的一个特定系列的生物学能力。例如口渴,这是大脑进程引起的一种感受,因为口渴本身就是一个意向现象。处于这一状态,就是具有了想去喝东西的欲望。当血管紧张肽2抵达了下丘脑的内部并激发了那些最终导致口渴感受发生的神经元的活动时,就产生了一种意向性的感受[16]。而人类如何将这种意向性感受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指向外部世界呢?我们就必须赋予语言符号形式上的意向性,塞尔称其为“寄生意向性”[17]。

意向性体现了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的醒察和觉知,意识到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并获得感受,得到体验、认识。对象意识是人对于对象客体的体验、感受和认识。而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意味着主体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象客体上,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所在。意向性可被定义为“是对人们在进行意识活动时所具有的‘指向对象能力的抽象,实现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统一”[18]。从意向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意向性具有指向性的特点,即它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客体。而在言语主体关指客体的过程中,主体指向的位置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会指向这个位置,这要涉及到意向性的两个维度: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

三、感叹句的意向性解释

感叹句运用的实质就是言语主体意向性的体现。我们可以从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两个方面来解释感叹句中的意向性。

意向内容是意识活动中主体以什么为其内容,亦即主体关指的是对象客体的什么位置。在感叹句中,意向内容指的就是言语主体感叹的对象。如下例:

1.苏小姐道:“我要找家剃头店洗头发去,你肯陪么?”

鸿渐道:“妙极了!我正要去理发。咱们理完发,摆渡到香港上山瞧瞧,下了山我请你吃法,饭后到浅水湾喝茶,晚上看电影,好不好?”

苏小姐笑道:“方先生,你想得真周到!一天的事全计划好了。”

(钱锺书《围城》)

此处苏小姐感叹的对象是方鸿渐对一天事情的安排,因此意向内容指的是方鸿渐对一天事情的计划。

2.慎明倒了一杯,尖着嘴唇尝了尝,说:“不凉不暖,正好。”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什么外国补药瓶子,数四粒丸药,搁在嘴里,喝一口牛奶咽下去。苏小姐道:“褚先生真知道养生!”

(钱锺书《围城》)

这个场景发生在一次酒席宴间,苏小姐说的这句话是对褚先生用牛奶吃补药这一事件的感慨。苏小姐没有对宴席上其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褚慎明的行为格外留意并用语言表达出对他的行为的感受,这是在意向性的作用下将褚先生用牛奶吃补药这一事件设定为意向内容的过程。

意向态度是指意识活动中主体在关指对象时的依据,即为什么指向的是这一位置而不是其他位置,主要体现为主体对意识内容的态度。意向态度可细分为3个次范畴[19]:

a.体现为一种心理状态,如相信、知道、怀疑、害怕、希望、热爱、憎恨等等的心理状态,常常还可以用一个表示相关的心理状态的谓词明显地表征出来,后面跟一个命题作为其宾语。如:

3.苏小姐面有得色道:“她跟方先生吃饭回来害肚子,这时候什么都吃不进。我只担心她别生了痢疾呢!”

(钱锺书《围城》)

这句中体现了言语主体苏小姐担心、害怕的心理状态。

b.体现为对对象作出的心理估量,例如认为对象显[显要,与之相对的为“次要”]于、前于、显[显现,与之相对的为“隐现”]于、先于……另一(些)物:

4.出了餐室,方鸿渐抱着歉把发钗还给鲍小姐,鲍小姐生气地掷在地下,说:“谁还要这东西!经过了那家伙的脏手!”

(钱锺书《围城》)

这里两句感叹句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在语序上却是先果后因,这反映了言语主体在对因果进行心理估量后,决定让结果先于原因出现,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5.“You remember!” he says. He is pleased. “Chris! You remember!”

(S. J. Watson, Before I Go To Sleep)

这是Mike在得知Christine记起他时说的话,主要表达他为此感到高兴。而把这句话说完整应该是“You remember me!” 或 “You remember my name!”。这里隐去记起的内容,凸显了“记得”这个动作,已达到强调的目的。

c.体现为观照某物的某种心理取向,如对对象以常态的(中性的)、形象的、委婉的、谐趣的、夸张的、亲切的、责备的、美/丑化的等心理取向加以观察和叙述。

6.方老太太挑好的送到他饭碗上,说:“我想你在外国四年真可怜,什么都没得吃!”

(钱锺书《围城》)

这一句中,方老太太夸张地表述方鸿渐在国外吃不上可口的饭菜,这就是夸张的心理取向观照的结果。

7.Get out of the way! it said. Stupid fucking bitch!

(S. J. Watson, Before I Go To Sleep)

这句是Christine走到马路中间险些被撞时,汽车司机说的话。这是在丑化的心理取向下对感叹对象的一种咒骂。

在感叹句的生成过程中,意向态度主要指言语主体对意向内容的情感和态度。如例1中,对于方鸿渐安排的一天活动计划,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可能会对安排活动的多少做评价,有人可能会对安排活动的趣味性做评价,而这里苏小姐这一天本只是想去剃头店洗头发,方鸿渐却给她安排了更多的活动,这一意象内容偏离了她认知背景知识中对一天活动的认识,超出了她原来的预期,她选择用喜欢并肯定这种活动安排的心理状态来表达对这种偏离程度的态度。例6中,意象内容是方鸿渐在外国4年吃不上可口饭菜,而方老太太在夸张的心理取向关照下,故意将这一意象内容“夸大其实”,使其偏离人们对“没有可口饭菜可吃”的认识,使听话人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

在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的关系上,我们认为一个事件,一旦被言语主体关注,就会成为意向内容。而此意向内容是言语主体在一定的意向态度下所注意到的内容,该内容会受到意向态度的影响和制约。而意向态度是主体对意向内容的情感和态度,这种情感和态度一定指向意向内容。在一个具体的感叹句中,言语主体的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可以得到统一,这也正是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统一的结果。任何感叹句都是根据一定的意向态度对一定的意向内容做出的解释。感叹对象的选择是言语主体的选择,是主体意向性作用下的选择。意向性之所以可以引导主体的选择是由其特点决定的,即意向性体现了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

本研究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将感叹句的生成过程和言语主体的意识活动结合起来,讨论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叹句的生成过程就是将言语主体对意向内容的意向态度表达出来的过程。对感叹句的意向性解释有助于人们了解言语主体是如何有感而发的,使听话人能够更好地把握感叹句所表达的情感,深层次地理解这种语言形式和其具有功能之间的关系,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翻译中感叹句的理解和掌握都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 Svartvik.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2〕Gutierrez-Rexach, J. 1996. The Semantics of Exclamatives[A]. In E. Garrett & F. Lee (Eds.), Syntax at Sunset: UCLA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C]. Los Angeles, CA: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CLA.

〔3〕Michaelis, L. and Lambrecht, K. 1996. The Exclamative Sentence Type in English[A]. In A. Goldberg (Ed.),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C]. Stanford, CA:CSLI.

〔4〕DAvis, F. J. 2002.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Clauses in Exclamative Environments[J].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8).

〔5〕Zanuttini, R., & Portner, P. 2003. Exclamative Clauses: At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J]. Language,79(1).

〔6〕Peter Collins. 2004. Exclamative Clauses: A Corpus-based Account[C].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Linguistic Society.

〔7〕Miro′ Castroviejo, E. 2007. A Degree-Based Account of Wh-Exclamatives in Catalan[C]. Proceedings of Sinn und Bedeutung 11, ed. Puig-Waldmu¨ller. Barcelona.

〔8〕Jonsson, J. G. 2010. Icelandic Exclamative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P Layer[J]. Studia Lingustica, (64).

〔9〕Rett,J. 2011. Exclamatives, Degrees and Speech Acts[J].Linguist and Philos(34).

〔1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2〕汪莹.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州大学学报,2015,(2).

〔13〕成晓光.语言与意识[J].外语学刊,2012,(4).

〔14〕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a,(4).

〔15〕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6〕塞尔.心灵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Searle, J. 1983. Intentionality: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M]. Cambridge: CUP.

〔18〕〔19〕徐盛桓.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感叹句意向性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集体意向性现实生成的基本路径
感叹句
直面中考题 感悟感叹句
“感叹句”会场采访记
感叹句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