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价值辩证:直面品德课堂“群体反例综合症”
2016-05-30卞小利
卞小利
摘要:本文直面现今课堂上反面事例过多、滥用的偏差现象,深入剖析了道德教育实践的困惑,对品德课堂运用正反事例进行了理性审视及价值辩证,总结出坚持的原则,从践行求真、向善理念方面进行了准确定位;明确了清晰教学的定类;从“正与反”“疏与堵”“引与隐”三个方面进行了智慧引领。
关键词:道德实践;价值辩证;有效践行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32-3
一、品德课堂“反面事例”运用过多凸显出的道德实践困惑
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常常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呈现出一幅幅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惨剧。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连连惊呼,胆小的女生以手遮面,不愿直视。我们的教师面对此情从未考虑年幼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反例的阴暗面,心中暗自窃喜,教学效果达到了。追问:面对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异口同声:要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不是游戏场。
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更有甚者,一节课无一个正面事例,教学中大量堆砌反面事例,学生学得很是沉重。还振振有词曰: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社会化发展,此举是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进行问题解决学习。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教育者非反面事例解决不了道德问题的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难道反面素材真的是品德教育的万能钥匙?带给了我们教育者很多的道德困惑。
困惑一:直面“恶”,一定能收获“善”吗?
反面事例表现出的恶是人的自然属性更直接的体现。不可否认,在很多时候比正面事例所宣扬的善更能引起人的重视与反思。因此诸多教育者在选取道德教育事例时,都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的思想,不惜挖掘社会现实生活中最丑恶的一面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情感震撼来抵达心灵深处进行究因与反思,想借此更正原有的不合理的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提高教育效率。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恶与善是并存的,教育者往往忽略了反面事例也容易让学生形成道德冷漠,形成“伪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
困惑二:放大反面事例的教育价值,一定能形成“真品德”吗?
反面事例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高理性思维能力,进而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智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所处的生活世界是复杂的,有善也有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接触恶,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社会,丑恶而又不公,因而产生消极情绪和模仿心理,对整个社会感到失望,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追求“善”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社会会陷入发展的危机,学生的道德素养更无从谈起,哪来的“真品德”?
困惑三:正面事例真的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吗?
一般人的思维中喜欢将正面事例和道德说教联系在一起,他们觉得正面事例就是一种灌输,是教育者事先就选择好的结果,是一种形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实践能力。理念是前人验证过的真理,只需要继承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探究、体验,剥夺了他们的主体性发展。于是,真善美教育就成了“封闭的、单向的、无序的、受动的、缺乏内在活力的、奉送真理的赤裸裸的灌输。[1]教者认为其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作用不大,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正面事例作为社会主流道德观的引导,真的引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收效甚微吗?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试问古时《三字经》及现当代的一些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绝大多数不都是从正面角度加以弘扬正能量的吗?试问谁又能否认其正面引领的价值呢?
二、“排斥”正面事例与“滥用”反面事例——品德课堂道德实践的一般透视
1.“排斥”正面事例是基于“学生获得发展动力”做出的错误选择
正面事例所折射出来的道德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其精神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但是一般人对此理解比较狭隘,喜欢将其和政治说教、大而空的说理等联系起来,认为其理想性的导向,较强的说理性,容易造成知识的灌输、情感体验的缺失、实践能力的忽视……必然引起学生对正面事例的内隐性消极对抗,在对抗的同时也抵制了正面事例传递出的真善美,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反面事例的警戒作用易引起学生的道德义愤,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及行为选择能力培养,是学生活动发展的动力,因而弃之不用或少用。
2.“滥用”反面事例是标榜“学生与生活共同体”厉行的“道德责任”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首先着眼于学生的现时生活,改善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2]为此,我们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学生与生活共同体”。我们有责任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全面地认识所处的社会,反面事例是一种有助于教育者实现品德发展目的的宝贵的教育资源,被教育者开发、利用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化问题意识,提高理性判断能力。但是夸大,不真实、扭曲的弊端让反面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
3.应然与实然的冲突是正反事例实践困难的病因
应然是理想的追求,实然是现实的境况。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时,我们都会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画面,即学生会达到怎样的一种理想状态。教育者坚持现实生活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一定能帮助学生达到预设的目标。对现实的过度理解与大众认识的偏离造成了“正面事例不敢用,反面事例一大堆”的一边倒现象。
以上分析表明,“反面事例”运用过多并非使教师、学生最大利益化,而是人的认识偏差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反面事例帮助学生认识了真实的世界,但是过多的不切实际地使用却适得其反,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是应该有所取舍的,不应该是单线的线性教育,而应该是多维乃至全维的立体教育,是正面事例倡导的“真善美”与反面事例倡导的“假丑恶”相统一的过程。我们要走出品德课堂“唯反面事例不用”的认识误区。
三、正反事例的价值辩证,挖掘德育的最大教育价值
1.选择价值:既定选择VS理性选择
正面事例呈现的价值取向一目了然,学生不需要选择,只需要在感悟中达到知行统一即可。反面事例通过善恶选择使学生成为道德主体,而且,经主体选择了的道德理想往往要比强加给他们的道德理想稳固、坚定和持久。[3]
例如,《小马虎旅行记》一课,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小马虎的“马虎”缺点,不再马虎。教师设置了“马虎国的奇遇”“找一找小马虎”“小马虎粗心的画”等一系列帮助小马虎改正缺点的活动,学生认识到了马虎的危害,高声要和“马虎”告别。可表面上学生喜欢这样的活动,积极地去帮助小马,可心里却想小马虎怎么处处都马虎啊!那我写字的时候不认真是不是也应该得到原谅啊!
另一位老师则展示了一位小朋友不马虎的生活场景,生活用品摆放整齐,作业认真完成,最后老师展示了她的成果:整齐的房间、优秀的作业。借机追问:不马虎,你会变成什么样呢?
【思考】 反面事例“找一找”重在让学生认识马虎的危害,正面事例“学一学”重在行为指导和价值引领。既定选择和理性选择的最终价值都是养成不马虎的行为。实际上既定的选择在行为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自主建构,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照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能力而转化为一种理性选择。
2.借鉴价值:榜样示范VS道德内省
例如: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情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带来的严重后果,形成公德意识。一位教师出示了身边的各种公用设施损坏的图片:小区存在安全隐患的健身器材,教室里破损的桌凳,小河里乱倒的垃圾等。学生通过反思感受到公物损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不便,决定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另一个老师教学时,视频播放了学生熟悉的自己的教室,孩子们有的在轻轻搬动桌椅打扫卫生,有的在给班级图书角里的书包上书皮,有的在给生物角的植物浇水……孩子们静静地看着,以致下课的时候,摆好桌椅竟然没有发出声音,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思考】 小学生可塑性强,榜样示范这种活动形式符合他们的发展需要,道德也是需要观察的,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正确的道德引领,让理性的情感回归。品德教学需要这样的正面教育,因为正面教育正是我们所期许的学生理应达到的理想状态。
3.认识价值:扬善抑恶VS嫉恶如仇
例如,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时,一位老师播放了侵略者残酷杀害中国人的场面,惨无人道的屠杀让学生义愤填膺,高嚷着“血债血还”。而另一位老师则播放了战后的《东史郎日记》,让学生了解日本人良知的醒悟及日后两国经济往来等交往场面,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主旨是:以史为鉴,反对战争,发展和平。
【思考】 学生对于恶容易陷入非理性的状态,正面事例容易激发他们正确的道德认知,使他们认识到不仅要“勿忘国耻”更主要的是要“奋发图强”,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正面事例折射出的扬善抑恶,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大家的齐心协力,就会拥有良好的习惯、高尚的品格、美好的环境、幸福的生活。
4.激励价值:积极肯定VS深层剖析
例如,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时,一位老师展示了一组小朋友的胆小表现,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害怕;而另一位老师则选取了学生很勇敢的表现,让学生说说当时心里的想法并给予及时性地肯定。
【思考】 将学生的胆小表现展现在公开场合,学生可能会更胆小,更何谈剖析自己的痛处,难以消除不良的心理倾向,发展下去可能会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正面事例则以真情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深深感悟到充满聪明智慧的勇敢会得到所有人的敬佩和赞扬的。
不难看出,正面事例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也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生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让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都能彰显“正面教育”。
四、品德教学正反事例恰当运用的有效践行
1.定位:践行求真、向善理念
品德课程践行“向善”的理念,品德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摒弃夸大的、不真实的、扭曲真善美的反面事例,在品德教学中坚持一个原则:无论是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都只是一种有限的教育手段,均要追求“正面教育”。教学中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能用正面事例解决道德问题的绝不用反面事例,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为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可以辅之以学生能根据情境作出恰当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反面事例。主要依据为:
(1)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重要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教材融入了相关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2)践行品德课程实效性的重要理念。品德教学生活道德一体化,正面事例模拟社会生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传递社会正向价值,帮助学生习得道德知识,完善道德行为。起到正面教育的反面事例能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虚假的反面事例是成人世界生产出的意识形态,传染给学生容易让学生滋生不良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积极的、正面的事例能引导学生乐观向上,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定类:清晰教学思维
在品德教学中,究竟哪些适合以正面事例为主,哪些适合用反面事例才能凸显活动价值?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对品德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
(1)正面亮剑类:地理和环境教育、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些主题活动宜采用正面事例为主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规则意识等。如:《我不耍赖皮》《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等。
(2)正反熔融类: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一些主题活动,宜采用以正面事例为主,反面事例辅助的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如:《平安回家》等。
(3)反面警示类:①坚决遏制的行为,违反社会道德风尚的一些活动主题,我们要采用反面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剖析,认识到危害。如:《擦亮眼睛》《害人的邪教》等。②揭示我国苦难历史的一些主题活动宜采用反面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可恨,探究落后及被欺负的原因。如:《鸦片的背后》等。
3.定法:实施智慧引领
我们在品德教育实践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让正面事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1)正与反的智慧——比较分析,在生活事实中明辨价值。
这是目前品德课采用案例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事实肯定是两种对立矛盾的结合体,列举两种主要矛盾,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对现存的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避免了学生认知的单一化,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和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逐步养成符合现实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教师就呈现了两个实例。一个是一个大商场因为诚信,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另一个是一个酒厂卖了假酒导致失去客源,最终关门。
两个实例,一正一反,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白了诚信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进而上升到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比较分析中,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发展,这为学生逐渐摆脱单面思维,正确地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奠定了基础。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就掌握了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面对道德问题会自觉地进行双向思考,而不会局限在批判或主张方面,类比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2)疏与堵的智慧——发展认知,在概念培育中形成共识。
学生认知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就不可能发展。[4]小学生可塑性强,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形成道德认知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针对品德课程的内容积极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据研究: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3]因此,要通过正面事例来发展学生的认知。
例如,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学生在交流汇报“拯救地球有办法”时,学生就针对现在的雾霾天气提出了“停车三分钟熄火”“两公里之内的人步行上班”等观点。
孩子的观点虽然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先培育起这样的概念和意识,通过向家长等宣传、倡导逐步把它变成一种文明,这种认知是很有必要的。
(3)引与隐的智慧——激发情感,让光明思维调节行为。
正面事例能催生学生的光明思维。让学生始终沉浸在事例营造的积极的氛围中,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感受思考,去深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进而调节自己的内隐行为。
例如:教学《我的这6年》一课时,学生要通过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悟成长的惊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学生6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学生在观看呈现自己成绩的过程中,唤起了情感共鸣,一直被感动着,引发他们深情回忆这6年的点点滴滴,朝着客观、乐观、进取的方向发展。情感得到了升华,感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生优秀人格的形成,必须要有正确的取向,正面事例孕育的光明思维让学生通过正面典型来进行正向强化,这应当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流。
结束语
当然,反面事例对品德教学也有很大的教育价值。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力,价值认同,能否真正回归生活等,正确把握好和正面事例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海亮.正面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