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初中学校教学管理策略

2016-05-30王廷桂

大东方 2016年3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管理

王廷桂

摘 要:教育改革的浪潮冲击着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教学管理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新策略。初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阶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加强教学管理,做好统筹安排,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教学;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初中阶段的教育担负着既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又要为地方高中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新生的双重任务,这也就给初中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切实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必须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显得十分重要。

1抓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全员的思想和理论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怨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不难看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同时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具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要“导之以学”、“导之以练”。教师必须用科学的观查、和方法认识、分析教育的对束,才能导之有据。教师必须要树立为二十一世纪培养人才的教学目的观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任务观,才能导之有方向[1]。教师必须要树立师生合作、互相作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和以启发式为核心的择善而从,整合优化的教学方法观,才能导之有法。从理论和实践的过程来看,初中学段的不同类型中学的学生中,中差生始终是大多数。由于实行划片就近入学的办法,普通中学的教师如何发挥、启动中差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更为迫切和现实的课题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或称后进生在学刁上的主要表现是成绩差。他们给人的初步印象是“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知识缺欠很多。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看法:这样的学生根本没法子教。实践证明,后进生是有办法般的,而且绝大多数还可以教好。关键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学生有好中差之分我们无法选择,可以选择的是自己的施教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是以中差生为其主要教学对象的。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灵后三年,要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放弃占学生大多数的中差生显然是万万不行的。

2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爱上学习

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主动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身的发展,进而促使创新意识的产生。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如果自身没有主动、积极地唤醒自己的创新意识,是很难在教师的推动下,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2]。所以,必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习才会有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讨论与设计之中,努力的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态度;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三是要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不断的挑战自我,并不断的提出质疑,让自己的思维变的具有创新性,在教学中不断的体现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独立的完成作业、独立的进行问题思考;四是教师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方面进行自我监督,经常性的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采用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认真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要以情感交流为基础,要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首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如果学生在心中对教师有抵触情绪,教师的管理工作便很难开展。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勤于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管理的实施打好基,础教师应将学生视为朋友,而且不是被管教的对象,对学生进行强加管理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以理服之以情感之,使学生在感动中主动配合教学管理工作。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或是做了一些乐于助人的好事时,应适时予以鼓励,并告之家长,学生稍有错误就联系家长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管理应以学生发展为前提,我们应做到:首先,对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被关注;其次,对学生的情感和内心进行关注,定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最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进行关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要将尊重、民主的精神充分体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学管理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要两手抓,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班主任都有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责任。教师要利用学校现况和班集体的影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一是学校德育环境的影响。在学科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比赛和各种课文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教室内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食堂里写有一些杜绝浪费粮食的标语。宿舍环境要求整齐、卫生等。这些或明显的或隐蔽的教育因素都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是班集体的影响。班集体的规范和信念、班集体的情感和士气、班集体的处事和行为水平等,都可以对班集体成员产生很大的影响。三是学生同辈集体。青少年学生一般都有归属于某个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要求,或者说都有归属的需要和遵从同辈集体文化的倾向。因为这能使他们有安全感,能避免“对偏离的恐惧”,能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或事情时找到解决、交流的方法和对象,找到符合同辈文化的应对策略和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会明.学校精致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施策略叶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57-58.

[2]加怀.漫谈学校精细化管理田.现代阅读(教育版)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花溪中学校)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