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与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6-05-30王秀勇
王秀勇
摘要:中国正处于多重社会转型相叠加时期,社会转型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与细分;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与细分。高校学生工作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是大学生心灵修为的导航人,高校辅导员职业理念也随着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将成为一个专门的教育职业。但辅导员职业化无论在社会人事层面,还是在高校管理层面,都还没有这种足够的专门性职业准备。因此,从职业发展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定位,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从双轨晋升转到单轨发展和专门的教育职员发展理念,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要务,不可或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3-0126-08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是大学生心灵修为的导航人。随着高校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不断深耕,辅导员职业特性与功用越发凸显。即:坚持职业目标政治性,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尊重职业身份双重性,贯彻落实教育部“双线晋升”政策;通过细化分工等方式,不断改善职业内容的无边界性;认知职业活动的基层性,不能脱离学生空谈思想政治教育;扮演好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角色,把握角色的权利、职责和义务;不断掌握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增强与职业对象间成长互动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高校辅导员。中央16号文件及系列配套文件颁布十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配备得到迅速加强,人数不断增加,队伍不断扩大,这一趋势还在发展之中,到2015年年底,高校辅导员已经超过13万人,任何一所高校的辅导员总数都抵得上这所学校中等偏上规模学院的专任教师数,辅导员成为高校一个教育职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辅导员职业化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在高校层面,都还没有足够的职业准备。表现为辅导员工作在政府层面,多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国家政策支持;在高校层面,对辅导员职业规律的探索,大多从政策性和政治性的角度,而不是基于教育职业特点的基础上,只在辅导员的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所以往往强调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事业而不是职业,成为完成国家政治任务的建设措施。因而,本文试图用职业化的视角,从职业发展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职业定位、职业能力提升要务,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与渗透
《现代汉语辞典》指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672页。百度百科解释: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业务的社会劳动。具有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的特征。可见,职业化是具有一定从业人数群体的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状态。因此,就职业定义而言,辅导员岗位已经是高校一种职业,属于教育职业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各级组织对于辅导员发展的规划和辅导员个人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设计和筹划。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符合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有自身独有的一些规律和要求。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政策环境,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以及辅导员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认真组织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定位是从业人员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充分了解职业发展目标与状况后确定要所从事职业的职业方向。辅导员是高校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压力下,职业化诉求强烈。国内学术界关于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研究,从近十年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论著、经验交流材料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多散见于或经验总结,或探讨机制建设,或讨论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成果可谓丰富,相关论述、专著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在研究成果中提到,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应该在管理机制、考核机制、选拔机制、奖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也有学者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发展机制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出路;有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辅导员专业化的基本前提是落实和规范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呼吁尽早确立辅导员岗位职责、招聘程序、聘任制度,以规范资格准入,建立辅导员职业管理制度,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可以说,与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相比,中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还不够成熟,辅导员工作还处于内部政治控制阶段,尚未进入职业化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所以,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经验,从职业发展上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定位,再从职业定位出发,规定辅导员职业资格标准,确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迫切要求辅导员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职业能力。培养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对于提高辅导员职业竞争力、完善辅导员能力结构、体现辅导员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的内涵来看,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167113html。2004年以来,党中央和教育部的系列文件已经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定位。一是政策层面,国家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的组成部份;二是学科层面,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多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三是实践层面,辅导员岗位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职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中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双重属性使辅导员工作开始向教育职业转变,正在形成自己的专业体系、专业标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而不单纯是一个学生事务管理岗位。但这一进程是一个复杂、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织演变的过程。因此,做好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确立辅导员的职业标准,有助于显现辅导员的职业特征;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助于激发辅导员的职业热情,进而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心理特质与职业特性及其职业倦怠机制
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保障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履行高校学生工作职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统称,既是促进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综合性能力,也是衡量高校辅导员是否合格的专业性能力。因此,在高校辅导员的入职选拔中,需要把符合职业化发展方向的心理特质作为选拔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从职业路径的定位来看,职业化辅导员是辅导员职业选择的路径之一。从组织需求角度分析,职业化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是“社会型—事务型—研究型”的综合型职业心理特征。从辅导员个人的职业需求出发,职业化辅导员的心理特质为倾向于事务工作的偏内向从业者,对工作本身较认同和看重,可以终身学习,对薪酬期望较低。职业化辅导员的主要职业动力是专业化的发展期待和价值认同。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离学生最近的教师群体,其职业状态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实施,关系校园的安全稳定。但由于职业定位不清引发的职业困惑,职业边界模糊带来的职业倦怠已成为辅导员职业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开展职业能力建设是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与主要途径。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倦怠状态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家庭和谐和人际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况下,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研究表明: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辅导员工作满意感有显著相关关系,成就感降低越少、情绪衰竭越少、去个性化越低,工作满意感越高。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校要求的高标准,学生事务管理的琐碎,使得辅导员工作日趋复杂,边界不断扩大,造成辅导员职业困惑。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适应性不良。实际上,大多数辅导员都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缺少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支撑,而辅导员职业又具有多重角色特性,既是学生管理者,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管理者要求作风严谨、态度严肃,引路人要求知识渊博、思想深刻、有前瞻意识,而知心人要求理解学生、善于共情。这些不同的角色行为规范使辅导员在多重角色转换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从而陷入焦虑和困惑,出现职业适应不良,特别是新入职1-3年的辅导员,更容易出现职业适应不良。二是职业成就感不高。国家给辅导员工作从政治层面进行了描述性的定位,由于期望太高,实际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清、多而杂,既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又要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还要进行必要的教学科研工作,往往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救生员于一身,内容繁杂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学生满意度低,“高投入、低评价”导致辅导员职业成就感不高。三是职业认同感不强。虽然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高度重视,但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岗位难以量化描述,定性多定量少,学校支持系统不够有力,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进入职业发展瓶颈,多数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是吃青春饭的活,辅导员“象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出路不断迷茫”。因此,职业认同感不强张芳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困境与职业发展策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7期,第70-72页。。
高校辅导员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降低对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耐心,无法合理地控制工作进程,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成熟水平。这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发展,最终势必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辅导员职业的上述困惑必然产生职业倦怠。主要原因:一是角色冲突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岗位作了明确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师、干部双重身份,导师、朋友双重角色,教育、管理双重职责,这就导致辅导员这一职业在时间上自己无法控制、从容安排,内容上存在太多未知因素和突发情况,职责上要满足学校不同部门的工作诉求,左右为难。无边界的工作使很多辅导员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惫,出现诸事应付的心态。二是职业评价不公带来辅导员职业倦怠。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辅导员双线晋升的职业发展渠道,但与专业教师相比,并未得到同等权利和保障;与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工作多且具有无限责任孙大永、牛春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化建设研究》,《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第78-81页。。双线晋升政策实施以来,高校辅导员取得行政级别和专业职称的人数发生较大变化,由于辅导员人数众多、学历偏低、科研偏弱,名为双线晋升,实则双线受限,行政级别晋升受职数硬约束,专业职称晋升受科研硬约束。在辅导员双线晋升过程中,辅导员所期待的职称晋升,队伍职称结构明显的特点是:中、初级职称比例偏高,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处于双线都“上不去”的尴尬境况,面临着职业发展的瓶颈杨亚庚:《辅导员双线晋升的机遇与突破》,《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 5期,第121-124页。。特别是高校职称评定要求具有较高科研水平与辅导员实际科研能力较低的矛盾,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双线晋升出现扁平化现象,制约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如果辅导员工作长期得不到充分尊重和合理评价,长此以往会使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不仅受所得绝对值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特别关心与他人比较收入的相对值。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代价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进行社会对比,也会与个人历史进行比较,如果结果表明比例相等,就会感到自己所得待遇是公平的,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并试图想方设法尽快消除这种不公平。辅导员往往不与专业教师比专业知识,而是经常拿自身的工作时长、工作强度与专业教师比较,结果是平均月收入远不如专业教师,仅与行政人员相当。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解决辅导员的实际报酬与所作贡献失衡问题,辅导员才会有工作热情,走出职业困惑和职业倦怠。
三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要务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就职业领域而言,职业发展是指从业人员遵循一定的职业路径从事工作,并实现自身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的过程,是与工作相关的行为、活动、价值、愿景的综合。职业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个人的生存乃至价值实现的严肃问题,良好、可预期的职业发展前景使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境界、取得理想成绩、实现人生价值,从而拥有快乐、受人尊重。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已经具备了思想基础和政策保障,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我们更需要积极完善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精心设计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着力健全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保障机制。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可以避免心理危机的爆发或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危害。辅导员掌握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相关资源,对学生了解比较全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又不同于专业心理助人者。因此,走向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辅导员队伍却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与学生人数增加的矛盾、工作年限短与职责范围扩大的矛盾、经验积累不够与工作要求提高的矛盾、专业化水平不高与工作难度加大的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降低了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与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业化程度相比,国内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化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国外高校没有设置辅导员这一职位,而是蕴含在学生事务管理系统之中。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一项职业,是指高校通过规范、指导、服务学生以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非学术性组织活动,是大学事务的重要组成部份,并已经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如美国大部份高校都独立设置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机构,自主开展学生事务工作,具有规范性制度性强、分工细致的特点;德国与法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由社会化的机构来承担,学校只负责学术性活动;英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是依靠校务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共同设立的学生事务委员会,面对学生提供服务;日韩两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分工细致,服务方式多样,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研究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现国外高校教育和学生管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教育管理团队不专业、机制不长效等问题,结症在于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到位、投入不充分,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更职业化的管理团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在学生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学生事务管理长久、顺利地进行。
因此,推进职业化,规划并确立适合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发展路径,是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如下:
1改变选拔方式,拓宽职业准入
职业化首先是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辅导员职业要求从业人员要政治过硬、素质综合、能力全面、具有激情。辅导员工作虽然有普遍性的政治素质要求,但专业性要求不强,大多学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要求所学专业与本校的专业相同,或文科类的相关专业,“入口旺”是辅导员准入的基本状况。由于辅导员工作准入门槛低,日常事务性工作多,知识与技术含量不高,兼之队伍流动过快,被一些人视为“临时职业”,造成职业化程度不高。因此,要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理念张莉、鲁萍、杜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8期,第51-54页。,在拓宽职业准入的同时,改变选拔方式,在选拔过程中要改变单纯考试,“一纸定终身”式的初选方法,采用综合素质评分确定面试入围,可以有效选拔适合辅导员职业从业人员。评价可以分为要素分和标准分,要素分包括基本要素和导向要素,把毕业学校、学位、政治面貌、学习成绩,甚至外语、计算机水平列入基本要素,把荣誉称号、学术竞赛、学科竞赛获奖、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等情况列入导向要素,再根据学校招聘公告设定的面试比例,按累积分排序确定面试入围名单。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学业综合成绩优良、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职业忠诚度高的应届毕业生选入辅导员队伍,树立教育职业意识。
2建立能力标准,强化职业培训
高校辅导员的真正职责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因此,要结合辅导员队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角色定位;结合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采用情感策略、角色策略、能动策略以及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策略等系列的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有利于职业人员应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辅导员“入口旺”的现实,要求在职业化过程中建立职业能力标准,并据此进行能力提升和同化。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辅导员从业年限为基本依据,把辅导员划分为初级(1-3年)、中级(4-8年)、高级(8年以上)三个层级,对不同层级的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9个职业功能领域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进行了规范和要求,逐级递进。这个递进的过程映射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167113html。
职业能力标准是统一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知识的依据,也是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从业水平的基本依据。对不管什么学科背景的辅导员,特别是初级辅导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要求,培训相关学科知识储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巧、组织管理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以此为导向,达成职业化状态下的职业发展及其标准共识,从而构建出辅导员职业发展标准体系。职业培训的目的是统一辅导员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及其标准共识,应包含四个维度:一是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内涵,明确辅导员应系统学习的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工作方法等,为辅导员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设置路径和方向;三是辅导员职业的工作规范,明晰界定辅导员职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四是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导向,制定完善辅导员职业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为高校和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提供基本依据。
3从双轨晋升转到单轨发展,走独立的教育职员发展道路
正确定位和有效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于辅导员个体健康发展和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助于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归属感,促进他们主动寻求进步和提高,又有利于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规划。从组织的观点看,职业发展能降低员工流动带来的成本。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给职业发展的定义是:在自己选定的领域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成为最好的专家。这个专家是指在某一领域有深入和广泛的经验,对该领域有深刻而独到认知的人。
由于辅导员兼有教育、管理双重职责,所以国家规定辅导员拥有教师、干部双重身份。因此有观点认为,实现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阶段体系应当设置成多方向的,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多阶梯模式,这样辅导员职业就可以成为终身从事的事业。有三种职业发展路径可供选择:一是走辅导员系列,从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到高级辅导员,二是走职称系列,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三是走行政系列,从科员、科级干部到处级干部李守信:《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考》,《高校辅导员》2015年第2期,第3-7页。。这是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严重曲解。因为,实际上在高校,与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在职称评聘方面明显受限,存在学历、科研水平与职称要求的差距,大多数辅导员评不上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与行政人员相比,辅导员在工作压力方面明显增加,但行政级别晋升若没有特别规定,与辅导员群体的付出相比,行政级别也不会比其他行政人员上升快。如此一来,辅导员岗位已经不是年轻人作为终身职业和事业发展目标的首选,自然也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因此,辅导员要走上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就要从双轨晋升转到单轨发展,走独立的教育职员发展道路。政府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辅导员岗位确立为教育职员,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三个梯级,设置为三个教育职员层级,分别对应初级职称(科员)、中级职称(科级)、高级职称(处级),并细化教育职员层级内部等级,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待遇。学校层面要厘清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辅导员工作边界,提供职业培训和保障支撑,使辅导员能够“术业有专攻”,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和满意度,创造条件发展辅导员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需求,鼓励全体辅导员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当然,可以输送对党政管理感兴趣的辅导员到重要管理岗位工作,成为管理干部队伍中的骨干;把有良好学术潜力和学术兴趣的辅导员,输送到教学科研作岗位,成为各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赵峰:《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问题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第99-102页。。
4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授权水平
提高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是组织激励员工高效工作的有效手段,而个体的工作卷入水平则被认为是衡量个体受激励水平的重要指标。辅导员的工作卷入水平是衡量辅导员受激励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授权水平是高校激励辅导员高效工作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选拔和岗前培训机制是导致高校辅导员心理授权感发展产生不平衡状态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角色认同对其心理授权感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意识影响着其心理授权的水平。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授权水平的建议包括创设“社会交换”机会、遵循“期望理论”原则和关注工作5~10年的个体等。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是基于高校组织和辅导员个人的共同发展,高校需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方向引导和政策规划,以此稳定工作队伍。辅导员个人则需在了解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认清个人职业理想和爱好的基础上,发挥个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不断自我改善,力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高校与辅导员自身的“双赢”。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卷入的总体水平不高,辅导员心理授权水平能有效地预测其工作卷入度。基于此,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构建应着眼于其心理授权水平的提高,关注辅导员的核心需求、明确其角色定位、提供良好的组织支持以及营造参与性的组织氛围,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卷入度,从而促成其积极主动且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之,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要从职业化的视角,遵循职业定位、招聘与配置、能力标准与培训、职业发展体系、绩效与薪酬管理等职业化发展规律,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增强,从而增强组织凝聚力和认同度。引导辅导员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确立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使辅导员工作成为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Positioning of Career Plan and Occupational ability
Promotion Task of University Consultants
Wang Xiu-yong
Abstract:China is at a multi-superimposed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Social transition means profound changes and segmentation in economics,politics and culture,as well a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 relations among people and the mode people exist and live in this worldUniversity students work is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University consultants have become the first-str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and the guide of their mind development. The career concept of the university consultant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special educational occupation of the university. However, no matter at the level of the social personnel or university management, there is no enough specialized preparation for this. Therefore, it is indispensible to construct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system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he career plan positioning of the university consultants, and to discuss their capability upgrading urgency from double-track promotion to single-track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 angle of specialized educ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University Consultants;Career Positioning;Occupational ability
【责任编辑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