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路径思考
2016-05-30徐里朱平生
徐里 朱平生
摘 要:该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河南省12所高校中的280名一线辅导员科研现状进行分析,论述影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培养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所遵循的原则、基本培养内容及方法。
关键词:辅导员 科研能力 培养路径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c)-0155-03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及2006年教育部24号令,均明确提出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将各种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及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进而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是对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发展中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1 高校辅导员科研情况现状
笔者于2015年5~11月随机对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中的280名专职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280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26人,女性154人;具有本科学历48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25人、博士研究生学历7人;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6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1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人;少数民族6人;年龄在23~43岁之间;从事辅导员工作大于10年的17人、小于5年的189人;所带学生数大于250人的168人、小于200人的66人。
调查显示:(1)专业、学科背景与从事学生工作知识体系高度相关的47人,占16.8%;一般相关的150人,占53.6%;不相关的83人,占29.7%;(2)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91人,占32.5%;一般感兴趣的166人,占59.3%;不太感兴趣的23人,占8.2%;(3)认为辅导员工作非常需要科学研究工作的150人,占53.6%;一般需要的118人,占42.1%;不需要的12人,占4.3%;(4)急切希望对学生工作开展研究的138人,占49.3%;一般希望的130人,占46.4%;没有想法的12人,占4.3%;(5)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个人爱好的69人,占24.6%;考核需要的36人,占12.9%;晋升需要175人,占62.5%;(6)日常工作中经常整理学生共工作案例的94人,占33.6%;偶尔整理的156人,占55.7%;几乎没有的30人,占10.7%;(7)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学研究的时间大于3小时的20人,占7.1%;大于1小时小于3小时的101人,占36.1%;小于1小时的119人,占42.5%;几乎没有的40人,占14.3%;(8)经常利用期刊网查阅学生工作论文的80人,占28.6%;偶尔查阅的182人,占65%,从未查阅的18人,占6.4%;(9)进行过学生工作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的121人,占43.2%;进行过但未发表论文的116人,占41.4%;未进行过的43人,占15.4%;(10)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的85人,占30.4%;1~2篇的115人,占41.1%;未发表过的80人,占28.6%;发表论文期刊的等级核心类的25人,占8.9%;国家级的44人,占15.7%;省级的131人,占46.8%;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有3项以上的16人,占5.7%;1~2项的105人,占37.5%;没有的159人,占56.8%;研究課题的等级为国家级的4人,占1.4%;省部级的23人,占8.2%;厅局、校级的94人人,占33.6%;认为进行学术研究需要文献检索能力的216人,占77.1%;需要理论钻研理解能力的242人,占86.4%;需要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能力的250人,占89.3%;需要写作及文字表达能力的229人,占81.8%;需要时间、精力、思路的273人,占97.5%;影响科研能力的原因中理论知识不完善的201人,占71.8%;科研方法欠缺的140人,占50.2%;需要经费资助的191人,占68.2%;需要充足时间的244人,占87.1%。学校针对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开展学术交流、论坛的次数为每年5次以上的0人,占0%;3~5次的121人,占43.2%;1~2次的43人,占15.4%;几乎没有的116人,占41.4%。
2 高校辅导员科研情况现状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省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整体意识不强、成果不突出,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相关度低,学科背景多样化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选聘的辅导员应当具有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但在此次调查中辅导员专业、学科背景与从事学生工作知识体系高度相关的人数只占到16.8%;理、工、医、农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比例达到了64.3%,学科背景多样化、专业的非相关性导致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习深度、系统性不够,缺乏与学生工作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及融合。
2.2 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定位不清晰、缺乏科研意识
高校辅导员即是教师也是干部,即做教育,又做管理。“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一份普通职业,更是一门应用性研究专业,高校辅导员在事务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1],由于长期存在学科归属感不明确、职业认同感低等因素,导致高校辅导员日常只重教育引导、组织管理、上传下达等日常琐事,而轻科研,没有意识到在本职工作中开展科学研究的效能,更不用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2.3 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环境欠佳、培训指导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专业分类更细、在校生数量激增、群体结构日益复杂、特殊学生的多样化,导致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范围较广、层次较多、程序较繁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范围的逐步扩大,琐碎的行政性事务等使辅导员无暇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学术交流、系统规划、培训指导等较专业课教师队伍相比力度不足,辅导员队伍处于一个“散兵游勇”的自主状态,存在做科研的初衷与工作脱节,过于看重考核及职称晋升而应付了事。
2.4 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成果较低、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结合此次调研情况,目前从河南省高校辅导员科研成效上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科研立项难、项目来源少,科研成果少、论著级别低,研究省部级项目不足10%,论文发表在省级期刊的近50%;在具体的项目研究中存在研究内容不新颖,深度不足,理论性、系统性欠缺等现象;可归纳为一是基础知识及研究能力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不足;二是课题选题、设计方案、组织实践、调查统计等方面的方法和能力不足;三是去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没有稳定的队伍、优秀团队学术带头人、明确的研究方向,更没有重大攻关的能力,缺乏可持续性。
3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指“根据自己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技能和水准。”[2]结合目前河南省辅导员队伍科研状况,行政部门及高校必须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及帮扶措施。
3.1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鼓励、激励原则。肯定成绩,鼓励与辅导员工作相关性不强的人员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及知识结构,开展与岗位工作有交叉的边缘研究,树立信心;研究方向相同人员组成团队,给予校内资金、归属学科师资力量支持,开展学术报告会,营造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积极性。
(2)总结、实践原则。利用案例分析、学术交流等平台,督促养成辅导员自我学习习惯、树立发现问题意识,善于从学生工作的实际出发总结、归纳上升理论高度;把理论学习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3)目标规划原则。制定合理、适度的个人科学研究规划,确定后期5~10年的研究大方向,明确近期的阶段性方向及成果。
3.2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应重视的基本内容
前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中期的方案设计实施,后期成果的整理总结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三部曲。根据学生工作研究的规律,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包括课题选择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课题选择要根据相关的课题指南、学术价值、学科发展趋势、社会的需要、个人的研究特长以及现有的科研条件等方法进行选择,要认真论证、做好预判。高校辅导员应从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党团建设、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实际工作中出发,确定选题。
资料的收集整理不仅能够掌握目前的研究内容现状,同时也为后期的研究积累了原始材料,资料的收集要注重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时效性,可以通过文献检索、学术会议、专家访谈和实验调查等手段来广泛收集。
信息加工实质就是对获得素材、资料的提炼,主要包括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綜合能力,这需要通过自身较高的理论水平来反复论证、比对、鉴别、筛选、获取利用,是衡量科研能力的“硬通货”。
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既要从辅导员工作内容出发,遵循工作规律,实事求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又要打破思维定势,大但提出新思路、新设想,并坚持实事求是地对提出的新思路、新设想进行整和加工,实现对科研主题的论证。
文字表达就是写作,体现在项目申报、论文、调研报告书写等文字表达中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论证全面和书写规范,这些均需要在长期的写作中培养获得。
3.3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1)引导自主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及学习政策研究报告、领导人讲话、社会发展导向等提升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性[3],只有完成好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储备后,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探索性意愿和前瞻性判断,因此夯实理论基础是辅导员工作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发展的基础。
(2)创建教学平台,注重实践意识培养。运用好案例教学及项目教学平台,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比、分析优秀项目与落榜项目之间的差距,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通过项目教学让辅导员参与到科研选题、标书撰写、项目设计、报告写作的全过程,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独自完成校内课题的申报,亲自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实现从模仿到反思,从创新到超越的转变。
(3)整合科研资源,完善制度保障。高校应鼓励辅导员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开展科研活动,倡导辅导员组建科研团队,配备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开展指导,定期召开案例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选送优秀人员到著名高校学习深造,设置辅导员专项科研基金及扩大校内学生工作精品项目申报数量,提高辅导员职称晋升比例等,完善制度、机制保障,在辅导员队伍中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莉.对专业化发展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15.
[2] 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3] 邓德球.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J].河南科技,2014,29(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