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因材施教理念的思考
2016-05-30郑明峰�オ�
郑明峰�オ�
[摘要]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和层面,概括了因材施教思想的内涵,简要分析了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指出了它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内涵价值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92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立的经典教育思想之一,也是古今中外普遍公认的教育原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思想内涵
因材施教中的“因”是“根据、依据”,“材”是指教育对象即学生,“施”是“选择、施行”之意,“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内容和目标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者应当善于发现并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诚然,孔子不愧为古代知行合一的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正是他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基础上提炼得来的理论成果。他通过长期的认真观察和细致了解,发现学生除了年龄、出身等不同外,在智力、性格、理想、才能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他把人的性格分为“狂者”“中行”“狷者”三种类型;把人的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归纳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个等第;他曾评价学生的才能也有很大不同,有的可治理“千乘之国”,有的只能管理“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有的则适合“束带立于朝”等。这些无不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基本情况差异性的洞察。
然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孔子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比如学生智能有高低,孔子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中人(中等智力的人)以上,可以语(对他讲)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又如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孔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他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二、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卓越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光辉,穿越历史的尘埃,至今熠熠发光。我们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教育和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深入了解和研究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要从学生的年龄、身心、智力、爱好等各方面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因势利导,有的放矢,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过去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把个人愿望(哪怕是美好愿望)强加于学生的做法,其实是很愚昧的,也是行不通的。
第二,要坚持多样化的评价标准,确定“合格+特长”的育人目标。我国现行教育模式是典型的“大一统”,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统一的课堂授课制。学校办学同质化,没有特色,“千校一面”;学生培养忽视和抹杀个性,学生的兴趣、专长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恰恰在于承认人的差异性,鼓励个性发展。要在共同发展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形成各成其才的生动局面。
第三,强调因材施学,“教”与“学”良性互动。如果说,两千多年前孔子运用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能够解决“教”的问题,那么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全可以借助这一思路解决“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因材施学”。其含义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确定各自合理的学习内容和成才目标。“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既是对孔子传统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无论政府、社会,还是学校、教师、家长,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的僵化思维,树立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成才的新理念,提倡和鼓励学校特色办学,提倡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学生,增强教育针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座谈、日常交流,特别是细心观察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心理状况等,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第三,要尊重差异,把统一标准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标。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的,不能机械地套用千篇一律的教育。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尊重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所有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比如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布置“自助餐”作业,对某一方面潜质突出的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等。只有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陈剑平)